选择闭嘴,是一种成熟
自己在单位经常遇到同事们在茶水间里八卦另一个人,感觉不评价就无法融入他们,但又不知道那些流言是真还是假,不敢妄言,该怎么办?

其实,评价别人并不会显得你很聪明,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才是最好的修养。
有句古训说:
“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知人不言,能看破而不说破;
责人不苛,给别人留有余地;
敬人不卑,姿态要不卑不亢。“
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才能既让别人感到舒服,又让自己活得自在。
1、知人不评人
古人云:“多言多败。”
说话之道固然重要,懂得闭嘴更为要紧。
《论语》中记载了一段对话。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可惜不善于言辩,没有口才。”

孔子不认同:“何必要有口才呢?伶牙俐齿地和别人去争辩,常常会惹人讨厌。我虽不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得上仁,但是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在孔子看来,善于言辩者未必就胜过不善言辞之人。
很多时候,咄咄逼人的人反而更让人厌烦,更有甚者喜欢往别人的痛处上去说,
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把别人看得一清二楚。
殊不知,这只会让人对其敬而远之,不敢相交。
毕竟,谁会愿意和戳自己痛处的人做朋友呢?

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是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看破不说破。
冯唐的《三十六大》中有个故事。
台北一家茶馆中,几个朋友相约喝茶。
茶馆主人当着他们的面,吹嘘自己在乡下承包了几亩茶地,种出的山地茶皆是极品,世所罕见。
巧合的是,几位朋友中恰好有位从事茶业的老总,对茶非常有研究,一眼就看出茶馆主人其实是在吹牛,但他没有当即戳破,而是笑而不语。

老总为人一向如此,对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抱着看破不说破的态度,因而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与许多合作伙伴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五台山金阁寺门口的一副对联上写道:“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有犯错出丑的时候,不要去做那个“火眼金睛”的聪明人,出一时的风头,让别人难堪。

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能够看破固然是一种能力,选择闭嘴更是一种成熟。
人生于世,不必处处出头,不用事事争先,不如收敛锋芒,点到为止。
看破不说破,懂得给别人留面子,才是高情商的表现。

2、知事不声张
君子在指责他人的时候,要懂得给对方留下改过自新的余地。
人人皆有可能犯错,不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放,给对方留有退路,方是智者所为。
看过一个典故:
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刹,被小偷惦记上了香火钱,甚至可能威胁到古刹中僧人们的安全。
于是,就有僧人提出大家联合起来捉拿小偷,以绝后患。
然而,主持不仅没有同意,反而还故意在夜里将门虚掩,以便小偷逃走。
僧人们对此疑惑不解,甚至对主持有所怨言。
在他们看来,主持此举无疑是在助长小偷的气焰。
面对众人的诘问,主持这样回答:“做人,别做绝了,要给人留后路。做贼的人,也是遇到了难处,才出此下策的。”
巧的是,这话正好被小偷听到了,他羞愧难当,又大为感动。
在那之后,古刹里再也没丢过香火钱。
从前丢的那些钱,也被偷偷地还了回来。
老话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得理不饶人,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并无错处;

得理却饶人,却是给别人留下一条生路。
郭德纲也告诫过我们:“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马高蹬短山穷水尽的时候,留一些余地,是给自己一些退路。”
今日犯错的是他人,明日落难的可能就是你。
聪明人,都懂得凡事退三分,得理也饶人,给别人留下的余地,或许就是他日自己的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