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林径寒
相关推荐
-
孔昭凤:怀念娘的淋咸饭
父亲母亲 初冬时日,牙齿治疗后,遵医嘱要吃流食.突然地,就深度怀念起了娘做的淋咸饭. 淋咸饭,其味道神似鲁西南地区的胡辣汤.是一种百度上搜索不到的居家饮食.想必,那是,困苦年代里娘的独创吧.可是,却滋 ...
-
豆腐坊 / 李社峰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580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豆腐坊」 ...
-
回忆正月十五茶饭香
在邢台西部路罗川,流传着正月十五吃茶饭的习俗.小时候,我就对茶饭情有独钟,记得每年正月十五,娘亲都要炒茶做茶饭. 其实,茶饭不是"茶"做的.只记得那时候,一到正月十四,娘就开始忙碌 ...
-
怀想地锅饭-郑州日报数字报
♣ 李成猛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一天三顿吃的都是地锅饭. 地锅饭就是用地锅做的饭菜,吃起来格外香.它是农家家常饭,有别于城市人的做饭形式. 地锅饭之所以好吃,奥妙就在于做饭工具和材料的搭配上.地锅主要由 ...
-
聂学运作品丨拾柴禾
拾柴禾 小时候,每家都会有一间或大或小的灶屋,屋内堆满柴禾,并且支有两到三口锅,最外边的往往是一口用来炒菜的,靠里边的一排有两口锅,一口稍大点的是用来打稀饭或下面条的,称作大锅,和这口大锅排在一起的后 ...
-
豆腐味的年
豆腐味的年 作者:沈志伟 当气温骤降,寒风刺骨,落叶一夜之间让满街道尽带黄金甲,当你拉起棉袄的帽子裹紧围巾,无意间瞥见小区人家的阳台上,挂起鲜润发亮的一排排香肠,或者一块块沾着花椒的肋条肉,还有 ...
-
【西散原创】张钟方作品 | 童年的味道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一 老家的厨房被勤劳的父亲更新了几次, ...
-
奶奶包了锅素包子,样子看着不咋地,可吃着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近日,摄影师在山西芮城一个山村采风时,遇到一位老人正在厨房忙着包包子,经询问得知,老人的孙子放暑假,专门从居住的城里回来看望爷爷和奶奶.因为小孙子常年在外读书,平时难得一见,高兴的老人决定包一锅孙子最 ...
-
胡清涛:肉的味道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肉的味道 作者 | 胡清涛 原创 | 乡土中原(I ...
-
【怀德记】/ 林径寒
怀德记 作者 / 林径寒 一.怀德记 杨柳絮飞二月天. 唯存心志览梅园. 故坐余窥鸳鸯水, 不见仙子禅闻心. 二.春风 风高薄绿沙黄鸭, 艳阳未见二月花. 皆是小草雨露渴! 斜丝润物忘春花. 三. 月 ...
-
【人,一定要活的精致】/ 林径寒
人,一定要活的精致 林径寒 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敬业.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干好,只有这样每个人才算是合格的劳动者. 人啊!最终还是从自己做起,老话儿说得好:只有做好了自己才可能去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 ...
-
【寂寞】/ 林径寒
寂寞 作者 / 林径寒 寂寞 是西天那抹余晖,灿烂过后仍然不忘初心. 寂寞 是初升的太阳,明亮还不刺眼,给生命最温暖的呵护. 寂寞 是晌午寂寥的天空,热辣辣的,确无从下手! 寂寞 是秋水微波中的荷,蜻 ...
-
【高处(随笔)】/ 林径寒
高处(随笔) 林径寒 站在山头,俯瞰远方. 树木成行,沿着大路笔直伸展. 一块儿一块儿庄稼地茂盛着希望! 环顾四野,刹那间胸腔宽大开来. 仰望天空,有飘起来的冲动. 只有高度不同,人才会有不同的眼界. ...
-
【人生】/ 林径寒
人生 林径寒 人生是一场游戏,伙伴彼此间精诚合作.共同努力,尽量让"游戏"内容丰富.精彩,结局圆满. 人生是一次长征,无论腿脚如何,也无论能力强弱,经历都是必须的. 人生是顿悟的过 ...
-
【高考】/ 林径寒
高考 林径寒 他斜依在沙发上,茶几上的茶壶和茶杯冒着蒸汽."你还没喝够啊?也不去地里看看",老婆边拖地边说."我现在就等着儿子考完试,读完大学去上班,咱们等着拿回头钱儿啦 ...
-
【美!】/ 林径寒
美! 作者 / 林径寒 顶着蓝天, 牵着白云, 脚下, 绿油油的大地. 麦子熟了, 金黄. 金黄, 一片连着一片 -- 油菜熟了, 肥硕的油菜角喜滋滋的咧着嘴. 忙碌中的人们汗流浃背, 掩盖不住灿烂的 ...
-
【朦胧至爱】/ 林径寒
朦胧至爱 林径寒 有些日子没和你缠绵了. 和你相识不过二十载,时常在梦里叙说你.虽说不能彼此耳鬓厮磨,却也有相拥狂热之时. 曾经看着你绚丽的妆容,再看又不失端庄素雅. 无论是喧嚣的都市,还是幽静的田园 ...
-
【小村故事】/ 林径寒
小村故事 林径寒 小村现有常住人口七百五十六人. 大约1910年前后,这片土地的平静被三三两两山东人打破.最先挑着担子来到的是李杨两姓,当时这里蒿草过丈,没名儿的树木或是笔直.或是弯曲由北向南疯长成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