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3仁古不今事异备变

题文诗:

古者,处丰镐间,地方百里,行仁义,

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者,处汉东地,

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三十六国.

荆文王也,恐其害己,举兵伐徐,灭之.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偃王仁义,而丧其国;

仁用于古,不用于今.世异事异.当舜之时,

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

行武非道.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共工之战,铁铦,及乎,铠甲不坚,

伤乎.古用干戚,不用于今.时易俗移,

故曰事异,则备.上古竞德,中世逐智,

今争气力.齐将攻鲁,使子贡说,齐人曰之,

言非不辩,吾欲土地,言非.举兵伐鲁,

去门十里,以为.故偃王也,仁义徐亡,

子贡辩智,而鲁.以是言之,仁义辩智,

非以持国.去偃王仁,息子贡智,循徐鲁力,

使敌万乘,齐荆之欲,不得行矣.因机而变.

【原文】

    古者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译文】

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进而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东面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驯服,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用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销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

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里得逞了。

(0)

相关推荐

  • 《首富秘史》45231:

    提问者: 怎样才能发财致富? 回答者: 感谢<首富秘史>, 感谢平台, 下面给出回答: 首先,在大环境上,要看有没有富翁生存的有利条件,在这里就不举例了. 其次,要有自己的系统,给别人打工 ...

  • 行事迂腐,输掉霸业的宋襄公,为何名列春秋五霸?

    宋襄公是以仁义之名,行称霸之实,却时运不济,功败垂成的君主.他的悲剧更多是旧的礼仪和规矩,跟不上急速变革的新时代,却不是因为他个人的迂腐和愚蠢.因此,传统史家并不以成败论英雄,仍然将他列为" ...

  • 王道​仁义天地长——《论语》悟读【138】

    霸道威猛东逝水,王道仁义天地长. <论语>第六篇第二十二章: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政治改一改,便可达 ...

  • 荀子日课094丨不能用仁义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仁义

    每天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开始<荀子日课>第94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彼王者则不然,致贤而能以救不肖,致强而能以宽弱:战必能殆之,而羞与之斗: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

  • 徐偃王从祀神毛令公考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徐偃王从祀神毛令公考 文/毛天哲 毛令公是浙江龙游南部诸村落重要的神明.凡有徐偃王庙者,则有"毛杨蔡卫"四令公 ...

  • 春秋纪(夏)二十二

    周襄王六年.鲁僖公十三年[公元前647年] 春,狄侵卫.[公羊传].[穀梁传] 齐桓公使仲孙湫聘于周,为王子带谢.事毕,襄王怒,弗听.仲孙湫归,复命曰:"未可.王怒未怠,其十年乎.不十年,王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4仁未必治民易服势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4仁未必治民易服势 题文诗: 古今异俗,新故异备.以宽缓政,治急世民, 犹无辔策,而御马此,不知之患.今儒墨家, 皆称先王,兼爱天下,视民如母,何明其然? 儒墨皆曰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10明法赏必耕战除蠹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10明法赏必耕战除蠹 题文诗: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多资易功.治强易谋, 弱难为计.周灭于纵,卫亡于衡.使周卫缓, 纵衡之计,严境内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 尽其地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9纵横非实法术强内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9纵横非实法术强内 题文诗: 今则不然,士民儒侠,纵恣于内,其言谈者, 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 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纵衡之党, 则有仇衷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8耕富战贵言谈轨法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8耕富战贵言谈轨法 题文诗: 人主于言,说其辩而,不求其当;臣用于行, 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故天下众,其谈言者, 务为辨而,不周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 盈廷而政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7一法非智不慕信士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7一法非智不慕信士 题文诗: 世所谓贤,贞信之行;所谓智者,微妙之言, 上智难知.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 民无从识.糟糠不饱,不务粱肉,短褐不完, 不待文绣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6儒侠乱法农卒富国

    题文诗: 儒文乱法,侠武犯禁,主兼礼之,此所以乱. 罹法者罪,而诸先王,以文学取;犯禁者诛, 而群侠者,以私剑养.法之所非,君之所取; 吏之所诛,上之所养.法取上下,四相反也, 而无所定,虽十黄帝,不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5峭法严刑私立公灭

    题文诗: 有不才子,父怒弗改,谯之弗动,教之弗变. 以父母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 而终不动,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以官兵, 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节易行. 父母爱不,足以教子,必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2称俗而行事因于世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2称俗而行事因于世 题文诗: 尧王天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 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监门服养, 不亏于此.禹王天下,身执耒歃,以为民先, 其股无胈 ...

  •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1不期修古论事为备

    <韩非子>卷49五蠹诗解1不期修古论事为备 题文诗: 上古之世,人少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 使王天下,号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 恶臭伤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