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讲义(201-220)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阳明篇》笔记12|大小承气汤的区分

    二二七.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这两个死证,是阳要脱了,阳绝的时候,阳一直往上升,病人会直视.谵语.喘满,不能睡觉,眼睛一直瞪得大大的,连眨一下都不会,因为人的所有精力全部要耗尽才死. ...

  • 『每天学伤寒』有表证,但是里虚要怎么办?

    倪海厦&张仲景 修田哥哥资料库 五三: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不出澈,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 ...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每天学伤寒』阳明病的各种情况

    倪海厦&张仲景 JT叔叔资料库 昨天 一九六: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少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小便利与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 ...

  • 《伤寒论》太阳病下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下篇 中药的辨症论治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取法都来自「伤寒」和「金匮要略」两书. 赵情初说: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祖国医学的可贵处就是统一整体观念的.张仲景的学说就是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二)

    伤寒论第26条辨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个条辨的意思就是说,服了桂枝汤后,出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饮水不能缓解.脉象洪大症状的,为邪传阳明,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二)

    当病进入阳明以后,就是进入肠胃了,有可能病人会有下利,或者是恶心,呕吐,或者是便秘,这个时候,如果病人还有一点点汗出,不恶寒,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攻下. 张仲景的意思就是说,只要病人还有表证,都不可以攻 ...

  • 《金匮要略》课程学习摘要(11-15)

    <金匮要略>课程学习摘要(11-15)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肺中风时,肺就干燥而热,脾的营养上不去,湿就停在下焦,而身重.上焦躁热就头晕,里面燥热的现象. 2.肺中寒,痰会多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0)

    伤寒论第76条辨"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大多是发汗发太过了,所以喝水少少与之就好了:喝太多了,胃没有办法把水消化掉:水会停在中焦,肺气就没有办法下降.正常的津 ...

  •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中篇 四十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治病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继续开桂枝汤.本条辩侧重外证未解,不论病了多久,尚无里有虚寒,全 ...

  • 【每天学伤寒】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

    昨天 一六六: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病反入里,则作『痞』,按之则自濡,但『气痞』耳. 浮就是病在表,紧就是寒,就是表有寒,按伤寒的法则,应该是先发表再攻里,结果先攻下,造成病反而入里,『痞』证就出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