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从金融到实体经济,“区块链+”应用场景加速崛起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第五个最有潜力引发颠覆性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目前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已经从单一的数字货币领域延伸到泛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中,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迈入区块链时代。

区块链+金融:解决信任痛点,为金融行业增效赋能

互联网技术下,传统的金融数据存在数据泄露、被篡改以及系统被恶意攻击等较大安全隐患。区块链技术以其公开、分布式、不可篡改的属性,为建立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提供了可能,具备改变金融行业应用场景和运行规则的潜力。金融服务中的各类数据在区块链上能够高效、安全地存储、转移和交易,从而衍生出金融服务的更多新模式、新业态,构建起崭新的金融数字生态。

目前除了数字货币之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在跨境支付、保险理赔、证券交易等多方面展开探索。在跨境支付方面,2017年国际银行组织Visa与区块链公司Chain合作推出B2B跨境支付服务,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家银行进行布局,实现支付交易的实时处理。在保险理赔方面,2017年蓝石科技与科技保险平台合作,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的底层技术,在国内首家推出癌症患者带癌投保的抗癌险,对保险产品信息及投保、流通、营销、理赔等过程整合写入区块链,实现全流程数据追溯和公开。在证券交易方面,2016年纳斯达克与区块链企业Chain合作上线全新的私募股权交易平台Linq平台,交易双方身份信息、交易量信息实时记录在区块链上,提高证券发行者决策效率,有利于市场监管,同时缩短结算时间,降低资金成本和系统性风险。

区块链+供应链:共建透明信息流,优化产品质量管控

供应链是由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共同组成,并将行业内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用户串联在一起的复杂结构。由于参与供应链的主体复杂多样,供应链运行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处于离散状态,被保存在各个环节各个主体的自有系统中,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极大影响了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表现出更多主体、更多区域、更长时间跨度的特征,进一步导致了产品质量在供应链内部的管控难题。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使得供应链各参与主体能够共同打造和共享完整且透明的信息流,确保各主体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

目前,区块链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和商品溯源领域已有相关应用尝试。在物流领域,2015年新加坡Yojee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跟踪和存档物流过程中的交易和交货细节,以便必要时对其进行验证,保证货物安全性。在商品溯源领域,2016年清华大学、沃尔玛、IBM共同成立中国首个安全食品区块链溯源联盟,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食品体系的全链条追溯,使原产地信息、工厂加工记录、检验报告、有效期、运输过程等信息与相应的食品建立数字化关联。

区块链+制造:打通信息孤岛,优化智能制造模式

目前生产制造一般采取的是“研发-设计-工程化-制造-销售”的“串行制造”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生产单元都是信息孤岛,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后面所有环节都需返工重来,导致制造周期长、效率低、风险大等问题。同时,整个制造流程一般涉及多个厂家,但各个厂家将数据、信息等存储在各自独立系统中,且各自的系统架构、数据存储格式等均不相同,互联互通难度较大。利用区块链技术,一方面能够将制造企业中的传感器、控制模块和系统、通信网络、ERP系统等连接起来,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环节,实现多方协同生产的“并行制造”模式,提升制造智能化水平,提高制造效率;另一方面,利用P2P组网技术和混合通信协议,将异构设备进行串联,能够让企业、设备厂商、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及时掌握制造各环节动态,提高生产制造安全性和可靠性。

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刚刚起步,但已经有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赋能传统制造,探索新型智能制造模式。例如,美国从事机械控制系统及零部件设计精密制造的老牌公司Moog,2016年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波音787、F-35等军民用飞机提供客制化、实时满足需求的3D打印控制部件。Moog基于区块链技术打造“分布式信任”工作站,并自建Moog VeriPart系统,将包含零部件整个生命周期的二维码和防伪标识打印在产品上,以此与制造商、客户建立智能合约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END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