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章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智慧:如果你奋斗半生却一事无成,只因不懂这四字真言

    在美国,西尔斯公司董事长裘利亚斯.罗山在世时,有人问他是如何取得事业成功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是一个柠檬的话,我就只想着如何做柠檬水." 在现如今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拖延症 ...

  • 圣人被褐怀玉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老子引出一个千古悖论,"甚易知 ...

  •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无轻诺必寡信,多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小国,是使国小之意.寡民,是使民少之意.使国小,使民少,就是不强求天下的统一,统一成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大国事多难治,所以老子反对把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已知大道,而不表现出来,这是最高明的德.知大道而不表现,这也是大智若愚的内容之一.为什么为表现出来?大道不是求物利的工具,所以不用表现出来让人赞赏.真知,是透彻之知,透彻之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