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白河:秦风楚韵,码头古镇,唱响“水色白河”

繁华的码头城市,移民的理想家园

十九世纪,几位外国人为白河拍下了最早的照片。照片上,汉江帆影点点,古城依山而建,魁星楼耸立山巅,至今仍是白河的地标。

白河县位于秦楚交界,依靠发达的汉江水运,很早就成为一座码头城市。

白河老城区的桥儿沟老街是历代移民们智慧的结晶。明清时期,这里是集官道、商业街和民居为一体的“步行街”。

白河家风  世代延续

白河黄氏的先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他晚年写就《家戒》一文,告诫后人“下奉以义,上谦以仁”。

清乾隆年间,黄氏家族举家迁居到白河,生息繁衍。黄家大院门前“第沿江夏”四个大字,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也”这是黄氏家族代代践行的家国观。1946年秋,黄正甫秘密潜回白河县,建立中共地下党组织,开展武装游击斗争。

在黄氏家规的引领下,白河几乎每个乡村和社区都修订了村民公约。

“石坎坎”变成“金碗碗”

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数以万计的白河人深入荒山,用石头垒砌出一道道水平的梯田,当地人为这些梯田取了一个亲切的名字——“石坎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是县城老师的高远璋,毅然回乡当了农民。十几年的时间,硬是在石头地上修筑了将近18亩的石坎坎梯田。1995年,高远璋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也被当地人称为“修地大王”。

“坎边种桑,田里种粮,一地两用”,昔日贫困的“石坎坎”,变成了郁郁葱葱、硕果累累的“金碗碗”。

电子商务展厅刚刚落成,这里每天都在直播,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石坎坎”梯田里的农副产品已经卖向全国。

“三点水”宴席 让众口不再难调

农民丰收节临近,白河厨师方景明又开始忙碌起来,他要为丰收节筹备一桌“三点水”宴席。

移民们来到白河,也带来了各地不同的菜式和口味,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一桌“三点水”融合了各地风味,让众口不再难调。

白河肉糕,是“三点水”宴席中的一道重头菜。一片片黄白相间的肉糕,蕴含着主人对未来、对宾客的美好祝福“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人们翘起兰花指,将勺子朝下,形状好似凤凰饮水。三次洗勺三次点水,这也正是”三点水”宴席名称的由来。

古巷悠长 水色白河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桥儿沟,古巷悠长,马头墙、黛屋顶、格子窗,各式明清建筑。2014年,当地县委县政府启动了古城区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工程师采用鹅卵石铺就河道,在河渠旁用绿色植物做装饰景观,让潺潺溪水重新清澈起来。

白河县文化馆馆长卢传珍正在组织编排一个歌舞剧《白河水色》,希望用白河的民间歌舞,展现白河人开山治水、艰苦创业的精神。

影展《白河记忆》正式开幕,河街的人们在影展上寻找自己,也寻找着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

白河县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涵养地,为了确保水源的清澈,白河县还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数百年间,五湖四海的移民们在这里相聚,开山治水、建设家园,把他乡变成了故乡。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中国影像方志

《白河篇》 

播出时间:2月27日 23:16

监制 / 田龙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石岩 毕佳佳(实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