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 艺圃
东南行记(八)小巧玲珑更清雅——走进艺圃
2018.11.05 大地 阅读 87清晨
10月17日我们从环秀山庄徒步来到了艺圃游览。这是一处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古典私家园林建筑,位于阊门内天库前文衙弄5号,属于苏州名园之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园子不大,游览的人也非常的少,来这里的大多是一些散客,再就是附近的居民来这里喝茶赏园。 据记载,艺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此后也是几易其主、几改其名。虽为小型园林,但全园布局简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从山水布局,亭台开间到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无不透析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

走进艺圃大门,门头上方挂有“艺圃”匾额,两个具有苏州特色的宫灯分列两旁。向里望去,一面白色墙体横卧前方,墙体下面山石、树木、花草一应俱全,在门体的框架下,一幅江南美丽画卷出现在眼前。


这是进入大门后的第一个景物,临水筑亭,倒影成趣,观湖、看山、赏花、阅木一应顺意。
亭子匾额为“乳鱼亭”,其意为:观乳鱼而罢钓,怜惜乳鱼。抱柱联有两幅:“荷淑傍山浴鸥,石桥浮水乳鱼”;“池中香暗度,亭外风徐来”。从两联中也能品味出乳鱼亭的美丽意境。
在亭中凭栏观鱼,鱼儿似与观者相乐,此景此情,让人清静澄怀,尘事皆忘。


乳鱼亭天花板以四个散斗承托,这种构造在其他亭子中很少见。尤其珍贵的是在斗拱、月梁、枋和天花板上,都有造型独到的草龙图案,更为别处所罕见。


乳鱼桥
乳鱼亭东南,一泓小湾,上架弧形石桥,名为"乳鱼桥"。漫步过小桥,迎面是高耸的湖石假山洞壑、悬崖、山径融成一体,踏径临波,险而吻水,山水之间的有序过渡,使水更浩渺,山更高险。

池南的山林景区为园内各观赏点的视觉中心,似一横轴山水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与中部水景区形成了一幽一畅、一密一疏、一高耸一低平的对比关系。从池溏边通过石板桥而进入山林区,数条登山石径或沿危石盘折而上,或入怪洞隐遁而去。


石山洞壑。
每当进入梅雨季节,山石中的水从不同缝隙流入沟壑最终汇入池塘。从对面的“延光阁”远眺,一派诗情画意涌现在眼前:“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兆波涛”。



池塘西岸,傍池而筑一长廊取名"响月廊",皓月当空,行于此廊,天上月亮和水中月影相映成趣。"响"在古汉语中通"享","响月"就是享受温柔纯洁的月光之意。 廊中有一半亭,内有对联曰:"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把艺圃美景概括得淋漓尽致。


亭中对联:
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

艺圃正门有门厅三间。门厅内三曲小弄,通往宅北半部的住宅。由此入园先到博雅堂。此堂面阔五间,中间三间为厅,东西两间辟成套房。堂内梁柱等为明代之物。此堂在清初为姜氏艺圃中的念祖堂,也是袁祖庚的醉颖堂、文震孟时之世纶堂旧址。


博雅堂,又名念祖堂。是园中的正厅,屋宇宏敞质朴,厅堂陈设古朴典雅,是当年园主人会见宾客,纵论古今,吟诗弄墨之处。





长廊深深,宫灯高挂



"东莱草堂"。艺圃主人姜埰故乡在山东莱阳,侨寓吴门,不忘其本,故堂名以冠之。



"七襄公所",是清道光十九年创建的丝绸同业会馆。馆名"七襄公所",取自《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

"世纶堂",是住宅前厅。堂名为文震孟所起。文震孟是文征明曾孙,明时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的称为世学丝纶。堂名"世纶",有文氏家宅特色。





暘谷书堂 为园主人读书讲学的场所

暘谷书堂匾额

爱莲窩 取自宋人周敦颐《爱莲说》,此处与旸谷堂相通,也是园主人读书讲学的地方。

爱莲窝挂画

爱莲窝挂画

"延光阁",延光意为留传美名,出自《长扬赋》:"延光于将来"。该座临水阁榭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水榭,在此小憩品茗饮茶,仿佛置身于游船上,隔水南眺,岸边湖石假山临水而筑,水中鱼儿临窗戏游,山水美景尽映眼帘。

延光阁匾额

延光阁内室环境,在这里可以喝茶观景,左右前三面景色尽收眼底,特别是正前方的山林秀色,雨季来临还会出现一幅“遥控瀑布卦前川”的画卷。

刚健中正

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艺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艺圃园景开朗、自然、质朴,意境清幽高雅,体现了明代江南人的智慧和园林风貌。先人的勤劳,先人的智慧,先人的雅趣,无一不体现在生活中的点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参观时间虽短,但感受颇深,再见了艺圃!再见!



艺圃——再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