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有惊喜,也有问题



今天的课堂很精彩。
有惊喜,也有问题。

To time
1.欣喜于0.5的变化

“好,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一个活动,时间是一分钟。”我拿着手机上的计时器给彧宝宝看。屏幕里传出来彧宝宝妈妈的声音。“你想要干什么?你拉了我两次了。”
“我-要-去-厕-所-。”
我看到彧宝宝的口型,我很惊讶于他的表达。
“那你和老师说。”妈妈让他看着镜头和我说。
“你想去厕所,你可以举手告诉老师。”彧宝宝跟着我一边举手一边说。
“好,你去吧。”镜头被赚了好几个角度,说明他有点急,哈哈。
让我惊讶和欣喜的是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合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们之前上课的时候也有类似他要去厕所的经历,但都是通过发脾气,推开IPad,或者敲桌子,哭等方式来表达,我和妈妈在旁边猜,猜中了他就笑,然后我们就知道猜中了,然后让他表达,再让他去。
但是今天,他两次都拉妈妈的衣服,他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个合理地方式在表达,虽然他没有直接说出来自己的需求,但是用恰当的行为代替问题行为,对于彧宝宝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妈妈希望他能够和老师说,“马上就要开学了,妈妈不在身边了,我希望他能和老师说。”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他的进步,他没有哭闹,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他在用他自己的方式主动地表达,这个表达与我们所期待的会有差距,但是从1(不恰当的表达)到2(我们期待的表达)还有1.5,我们也要欣喜于0.5的变化。”

To time
2.“这里有没有你不喜欢看的人?”

彧宝宝又不看镜头。
“你怎么总不看镜头?镜头里就咱们俩,你和我,这里有没有你不喜欢看的人?”
我想表达的是没有你不喜欢的人你就要看镜头,可我等到的答案是——有!彧宝宝特别坚定的回答。
“好,那你说,谁是你不喜欢看的人?”
妈妈可能怕他说错话,就问:“你是不是不喜欢自己,你觉得自己的脸太大了。”当时没听懂妈妈这句话的用意,于是我说:“我喜欢看咱们俩,我喜欢看你,也喜欢看我自己。好,轮到你说了。”
“我-喜-欢-看-咱-们-俩-。”
“好,这里有没有你不喜欢看的人?”还是要回到这个问题上。
“有!”彧宝宝又在坚定地说。
这一次我知道了,他没听懂我的问题。
于是我讲喜欢和不喜欢的概念,有和没有的概念。说着说着,我自己也说晕了,彧宝宝的表情更是告诉我他不懂。于是放弃了,“双重否定表肯定。没事儿,慢慢来。”最后一句也不知道是和他说,还是和我自己说。
课间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我问的有问题。于是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又问:“这里有你不喜欢的人吗?”
“没-有-。”
“哈,对了,你喜欢咱们俩,那这里就没有你不喜欢的人。”我拿起桌上的纸巾,放在手上让他感受有没有的概念。然后再问:“这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人?”“没有。”我还准备了很多例子,但彧宝宝的回答让我终止了举例,这样挺好,终于在这个问题上说了我想听到的答案。
他不一定理解了这个概念,但是他在调整自己的答案。或者是通过理解,或者是通过我的行为。

To time
3.“马老师咳嗽了。”

我知道彧宝宝很敏感,但我没有想到他那么敏感。
“你吃早饭了吗?”
“我-吃-了-。”他看着妈妈回答。
“你早饭吃的是什么呀?”
“我-吃-的-牛-肉-饼-。”
因为他的发音不是特别清楚,我就在重复他的发音,嗓子有点不舒服,咳嗽了两下,彧宝宝的眼睛立刻转向了镜头。我想得控制一下自己,不能咳嗽,对他有影响。
他今天舌头动的特别好,我很高兴,一直在表扬他。
他吃饼干的时候,妈妈把半块饼干放到他的舌头上,他就说:“谢谢妈妈。”
“看来平时练得有效果。妈妈给你饼干,你还谢谢妈妈,真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彧宝宝吃饼干的时候,我觉得也是我放松的时候。妈妈继续给他饼干,每给他一次,他嘴里塞满了饼干也要说一次“谢谢妈妈“”。我在这个时候咳嗽了两下,他就用塞满了饼干的嘴说:“马老师咳嗽了。”哈哈哈,感觉话匣子被打开了。
这也给了我启示:其实他一直都在观察这个世界,他听到的声音,他想要表达,他看到的信息,他也想要和我们分享,只是他不知道怎么说,只是我们忽略了他的表达,而想让他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我们希望的表达。其实,这个世界的精彩怎么是目标可以概括的,不如看到什么,给他说的机会,听到什么,给他说的机会。我想有一天,他不仅会说“谢谢妈妈”“不仅会说马老师咳嗽了”,他还可以说出更多的内容。
To time
4.舌头不动,是懒还是另有隐情?

“你怎么这么懒呀?”
“舌尖往上。”
“舌头动。”
不止一次地提醒彧宝宝发音的时候舌头要抵住不同的地方。
他舌头不动的“啊啊啊”说了半天,我说我听不懂。我也学着他的样子,舌头不动,发出“啊啊啊”的声音,然后反问他:“你能听懂吗?”
他又笑了。
在和彧宝宝妈妈沟通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或许不是他懒,而是在适应我的频率。
一直以来,我都告诉自己,要把他们当普通孩子对待,要给他们更多的刺激,我这样和自己说,也这样和家长说,又强化了我这样的概念。所以我会不停地和他们说,想要把这个世界告诉他们。
但我忘了,他们在主动适应我们的世界,我们的频率决定了他们的频率,而他们的能力是不是能跟上我们的频率呢?不一定。我的彧宝宝就是,他想快速地回答我的问题,像我说话的速度一样,但是他的舌头又不能很快地摆到恰当的位置上面,于是他只能忽略了质量而追求和我一样的频率。
看似是他的问题,其实是我的问题。
这个想法在彧宝宝妈妈对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得到了证实。
“他平时和你们说话的时候这样吗?”我指的是舌头和口型都不到位。
“没有,因为我们平时和他说话的时候就是慢慢地,他说不清楚就让他再说一遍。”
所以问题不是彧宝宝懒,而是我的频率太快了,而我在设置交流频率的时候丝毫没有考虑到他的能力。
是我的问题,也是很多人会遇到的问题。
平等不是“我”做了什么正确的事情,而是“我”是否在做适合他们的事情。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它呈现的不都是好的内容,也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呈现,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以及思考未来我应该如何去做。
我们的教学,让孩子在成长,也让我们在成长。
这种感觉真好!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了解更多信息
你的每个点赞和再看,我都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