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误国?陈平原:学者要大胆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和贡献

《文学如何教育:人文视野下的文学教育》

ISBN:978-7-5207-1717-5

陈平原  著

东方出版社 2021.4

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渐消退,而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提升。当今很多人缺乏独立阅读、深入思考、自由表达的能力与兴趣,而文学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一环。

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多年来始终关注着文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文学如何教育》是他三十年来对该主题的思考总结。在浮躁的快餐时代,文学应当何去何从?当下中国以知识积累为主轴的文学教育走入了哪些误区?学文学究竟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怎样学语文,怎样读书?

1、学者要大胆地说出人文学的好处和贡献。2015年以后的中国大学,何去何从,值得我们发声。大学是办出来的,也是说出来的。如果学者不发言,那大学很可能就横冲直撞,不知道走到什么地方去。学者应该努力影响大学发展的路径。

2、在我心目中,所谓“人文学”,必须是学问中有“人”,学问中有“文”,学问中有“精神”、有“趣味”。

3、“时势”确实能“造英雄”,但作为人文学者,我更推崇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4、小而言之,在综合性巨型大学里,我们要学会与其他学科对话,大声地、合理地、聪明地说出人文学的意义,而不是赌气或骂街,那样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5、对于人文学者来说,更重要的是,有时间阅读调查,有能力独立思考,有意志自由表达,有机会影响社会。

6、今人对数据充满敬意,可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恰好是无法数据化的。“不科学”不等于没有价值。

7、文化建设以及制度创新,同样也是第一生产力。因为,做大蛋糕固然很重要,如何分蛋糕,以及怎样更好地品尝蛋糕,同样重要。毕竟,辛苦劳作及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人类的幸福感。

8、我不太喜欢“领军人物”这个词。“领军人物”已经内在地规定了你必须号令天下。作为人文学者,我更喜欢“独行侠”,千里走单骑。

9、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渐消退,而作为“修养”的重要性却迅速提升。

10、都说要给中小学生减负,在我看来,大学生也应该松绑—尤其是哲学、文学这样讲求“精骛八极,神游万仞”的学科。要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自由阅读,独立思考,就必须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11、鉴赏和品味,并非文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12、不管你念的是什么专业,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校园里,与诗歌同行,是一种必要的青春体验。

13、大学校园里的文学教育,其工作目标主要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养成热爱文学的风气,以及欣赏文学的能力。

14、热爱诗歌, 并不一定“圣洁”,更多的是代表着青春,代表着精神,代表着梦想。因此,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当初不是诗人,或日后放弃写作的曾经的诗人,他们对于燕园生活的记忆—如果他们觉得,因为有了诗歌,“在中文系求学的经历都是其生命中的一个华彩乐章”,那就值得我们为之庆幸与骄傲。

15、大学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教你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你读书,养成好的眼光、习惯、方法和兴趣,这比什么都重要。

16、如今汉语的“神圣性”与“纯洁性”正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也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7、我理解的“知天命”,是指洞察人生的局限性—才情不同、机遇不同、时代不同,再心高气傲的人,你也必须明白,耕耘与收获并不一定同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必须学会“尽人事而听天命”,这样,才能真的“知足”而“常乐”。

18、研习语言、文学、古文献,对学生的智商、情感及想象力大有裨益。走出校门,不一定马上派上用场,但学了不会白学,终归会有用的。

19、文学教育的重心,由技能训练的“词章之学”,转为知识积累的 “文学史”,并不取决于个别文人学者的审美趣味,而是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 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 曾发挥巨大作用。至于本国文学精华的表彰以及文学技法的承传,反而不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20、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乃至思维与表达能力等,都与大众传媒发生极大纠葛。大众传媒在建构“国民意识”、制造“时尚”与“潮流”的同时,也在创造“现代文学”。

21、说到底,“人文学”是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知识”,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

22、所谓“以武行侠”,“武”只是辅助性手段,“侠”才是根本目的—那是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很可能可望而不可即。

23、谈论乡土,最好兼及理智与感情,超越“谁不说俺家乡好”,拒绝片面的褒扬与贬抑,在自信与自省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24、读书人的“接地气”,常被解读为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关注底层”,我的理解更为平实,那就是贴近时代,关注日常,接近民众生活,获得真实感受。

25、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26、作为一名文学教授,反省当下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呼唤那些压在重床叠屋的“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在我看来,既是历史研究,也是现实诉求。

(0)

相关推荐

  • 淡泊敬诚的学问人生

    认识温儒敏先生,已有13年了.第一次见到先生,是2007年春天的一个午后,来京参加研究生面试的我,去旁听先生的课.下课后,先生在几个男同学的陪同下走出教学楼,我便走了过去,有点紧张.有点兴奋而又莽撞地 ...

  • 110系庆·中文学人 | 陈平原:中文系的影响及气度

    中文学人系列专访 斯文鼎盛,世运新潮.今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为了回看北大中文系的发展变迁,重温几代学人的身姿与风采,共同探索和创造中文人的未来,我们策划了中文学人系列主题专访" ...

  • 陈平原:“北京研究”的可能性

    从随笔<"北京学">(1994)到北大课程"北京文化研究"(2000),再到主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20 ...

  • 古代书院的大学精神

    文丨韩葳巍 · 主播丨涂山 唐朝末年,战争频发,许多仕人避居山林,效仿佛教禅林制度,在山中读书讲经,研究学问,创建了最早的书院. 到了宋朝,学者朱熹亲自掌教白鹿洞书院,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g ...

  • 丘成桐:天天讲成功学,小孩子当然不觉得念书本身有价值

    全现在,全球青年精品资讯 采写︱张弘 我父母对我的最大最重要的教育,放任我去念我喜欢的东西,使我一生受益. 在数学领域,丘成桐攻克了多个数学难题,并获得菲尔茨奖等多个世界级的数学大奖,其学术成就在世界 ...

  • 今日讲座 | 陈平原: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 这是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五四精神. 毛泽东.陈独秀.罗家伦.蔡元培.李大钊 这是五四时期进步和觉醒的北大人. 赵九章.郭永远.钱三强.吴文俊.屠呦呦 这是在五四 ...

  • 陈平原:读书的诀窍

    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 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 ...

  • 文科生误国了吗?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误国的,一种是指责别人误国的.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 但如果读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3月26日发表),看到文中为中国人口转型出谋 ...

  • 陈平原:抗战烽火中“长大”的中国大学

    2018-03-18 14:56:32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北京日报2015年 作者:陈平原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44年秋,西南联大中 ...

  • 陕西寻北大侧影,觅另一个联大 陈平原

    . 陕西寻北大侧影,觅另一个联大 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 陈平原摄 陈平原 临别前夕,应主人之邀,我蘸墨挥毫,在纪念册上写下"长安之春"四个大字.事后想,若添上前缀"永远 ...

  • 鲁迅为何没写出《杨贵妃》?北大曾在陕西有分校?当年还有个西北联大?大咖陈平原为您分解

    首发:5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陈平原 临别前夕,应主人之邀,我蘸墨挥毫,在纪念册上写下"长安之春"四个大字.事后想,若添上前缀"永远的&qu ...

  • 陈平原 | 乐黛云:大器晚成与胸襟坦荡

    今天下午同时有两个会,一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七十周年纪念会,一是乐黛云先生新书发布暨讨论会,只能二选一.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理由是:我不是人文社的重要作者,可我是乐老师的重要学生.那边规格很高,多一个 ...

  • 北大教授陈平原:会不会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 |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 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l ...

  • 陈平原:老钱及其《安顺城记》

    一 我的师兄钱理群教授又出新书了.不过,这回的新书不是独自撰写,而是联合主编.即便如此,<安顺城记>(贵州人民出版社,2020)在老钱心目中也是分量很重.很重,以至多次提及,都说这是他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