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上小学了却还在读绘本,是不是落后了?

果壳童学馆

88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  📖 📖

“我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不适合看绘本了。”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尤其是在给一些新手小学生爸妈推荐绘本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这样自豪地脱口而出。

不过,每当听到这样的回答,我都会感觉到非常遗憾。因为绘本似乎被定义在一个短暂的阅读阶段里——为学龄前的孩子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提供一些亲子故事时间。

翻一翻各大电商的绘本年龄推荐就知道了,不管这个书孩子们是不是看得懂,只要是绘本,通常都会被划分到3-6,最高也不会超过10岁。

绘本就像是一些“儿童学习的工具”,而它们本身的作品价值,却被大大的低估了。

 1 

绘本可不一定简单

事实上,许多家长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桥梁书和章节书,并不一定比绘本更复杂。即使它们有更多的文字、完整的段落和更少的图片,但绘本中的一些词汇更具挑战性,情节和主题可能也更复杂。

举个例子,就拿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米小圈上学记》来说,无论是文字,还是故事情节,其实都是非常简单的。但是,有的绘本就不一样了,想要去理解一本讲生命的意义的《有生之年》可比《米小圈上学记》难多了。

我们先来看看文字和词汇:

这是《米小圈上学记》的内容:

这是《有生之年》的内容:

比一比,哪个更好理解呢?相信你已经有判断了。

我在网上看到《米小圈上学记》的年龄建议是7-10岁,而《有生之年》是3-6岁和7-10岁。更难理解的《有生之年》的推荐年龄段竟然包括3-6岁,是不是有些不合理?

再来看另一个绘本《鸣锣移山》,有人说这本书是美国版的《愚公移山》,故事讲的是鸣锣听从仙人的建议把家搬离大山的故事。网上的年龄建议是3-6和7-10岁。

这本书的情节,如果单看文字“左脚放在右脚的后面,右脚放在左脚的后面……”,即便是大人,可能也不会一下子反应过来这是让鸣锣倒着走。

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需要仔细观察图片,看鸣锣夫妇走路的状态,再看邻居们走路的样子,再结合文字里的那句话,才明白原来是倒着走啊。可真谈不上简单吧?

又或者是《山姆和大卫去挖洞》,网上的年龄建议是3-6。故事是这样的,两个去挖宝的小伙伴,离宝贝近在咫尺却数次停下来改变方向,最后两人空手而归,但是,回到家却觉得“今天真是了不起”。
整本书的字和词都非常简单,一年级的学到的字应该就能应付了;而画面的表达堪称完美,读者阅读起来就像是在扮演“先知”一样,可以洞察一切。
这本书能够给孩子的思考,小到每一天,大到人生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吧?

这三本绘本,无论哪一本都比《米小圈上学记》理解起来有难度。

当然,也不是说文字量更大桥梁书和章节书不好,只是给6到10岁的孩子看的以文字为主的儿童读物——尤其是一些桥梁书,通常都充满了孩子喜欢的幽默。这些书的文字、词汇、句式都很简单,情节相对来讲很好预测,比如蒲蒲兰出的四本精装的《屁屁侦探》。

这些书的目标读者,是刚刚开始自己阅读的新读者,相比一些有阅读难度的绘本,这些书其实更具有“成长工具”的性质。

 2 

读绘本可以反复读

在国外,甚至有些初高中老师,依然还会把绘本这种简单的载体用于教授阅读和写作。

因为绘本里用到的修辞手法等写作手段,很容易被识别和理解,而且非常标准,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简单、清晰的例子。有了分析短小精悍绘本的经验,孩子们可以把这些经验套用在阅读更复杂的文本中。

还有,孩子们也可以把绘本作家组织信息的手法,转移到自己的写作中。

经常亲子共读的你,可能有这样的经验:你在读一个用文字讲述的故事,而孩子在读一个用图画讲述的故事,二者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线。

图源@Ben Mullins,Unsplash

在通过图像读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观察,收集一个事件如何导致另一个事件的线索,发现情节变化、了解故事的发展,理解作者的意图。

虽然一本32页的绘本,可能比一本200页的章节书还贵,但一个孩子可能只会把章节书读一遍,却可以把绘本读N遍,每次阅读都能发现更多。

想想《母鸡萝丝去散步》中,文字里完全没提及的那只狐狸。这就是为什么给孩子读书的时候,孩子会让你停下来,不要翻过这一页,或者突然要求你翻到前边的某一页。

小读者们必须通过仔细观察,才能找出线索,读懂图画讲述的故事。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在学习深度的阅读。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视觉化的文化环境中。不说别的,对图像理解好的孩子,未来或许能做出更好的PPT来,用更好的视觉传达手段汇报工作、争取客户,在职场中获得优势。

而且,未来人才的“21世纪技能”也要求孩子们拥有“视觉素养”,过早放弃绘本,是不是甚至有点舍本逐末了呢?

 3 

如何选对书?

其实,无论是桥梁书、章节书还是绘本,我们选书的依据都应该根据书在内容上的难度、类别,孩子的能力、兴趣来进行综合判断。

我们可以——

1
选择符合孩子识字和认知水平的书

孩子的年龄不一定与阅读能力相符,判断一本书是否达到孩子的识字和认知水平的一个简单方法是:让他们大声朗读一段文字,如果有一半以上都不认识或者不理解,那这本书可能就太难了

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要选那些太简单的书,测试的这段文字里,有几个新字词就差不多了。孩子们在阅读中猜词的能力通常很强,他们可以通过上下文的线索学习新字词。而且,这个过程也会增加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信心。

2
了解孩子的理解能力

当一个孩子能够流利地大声朗读时,我们通常会认为,他们完全理解了所读的内容。但实际的情况却不一定。

图源@Jonathan Borba,Unsplash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对文字非常敏感,识字很快,还没上学就已经认识几千个字了,给他一本大人看的小说,他可以把大部分内容读给你听……但是,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字组成了词、写成了句子、再加上复杂的情节,即使孩子们似乎能很好地阅读一本书,他们也未必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内容。

3
继续亲子共读

即便孩子自己能读书了,还是要时不时地进行亲子共读。

因为,在共读的过程中,你可以知道孩子在阅读中的强项和弱项是什么——他是认字比较多,还是理解能力好?这样你就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更好地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书,或者提高阅读能力。

图源@Adam Winger,Unsplash

比如我家小孩今年六岁,即将上小学。他的阅读特点是理解能力比较强,可以明白相对复杂的故事和词汇,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他认字很少,根本读不了适合他理解能力的图书。

这样一来,我们现实的阅读困境就是:文字太过简单的故事,没挑战不爱看,情节复杂的故事又读不下来。

于是,我想到的策略是:

时不时找一些他小时候非常喜欢的绘本,拿出来重温,增加孩子在阅读中认字的机会,比如《十四只老鼠》等等。这些书都曾经给过他非常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他的心头好,怎么读都不烦。

同时,继续亲子共读一些故事情节复杂、有挑战性的新书,这些书会让孩子保持对知识的渴求,和阅读本身的热情。

不论他的节奏如何,我们都不强求孩子在某个时间点前,就能开始自己阅读,等到上小学之后,系统地学习认字,顺利进入独立阅读阶段。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认字多,阅读专门给孩子设计的提升阅读能力的桥梁书、章节书和需要较高阅读水平的绘本,可能也是一种不错的组合。

图源@Johnny McClung,Unsplash

 4 

平衡阅读能力和热情

在现在这种大的教育环境之下,作为家长,我们免不了要被教育焦虑推着走。

我看到很多爸爸妈妈,已经开始向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孩子“施压”,要求他们尽早脱离绘本,转向文字量更大,知识更“密集”的百科、桥梁书、章节书。但是,千万别忘了平衡阅读能力和阅读热情,别为了提升能力而丧失热情

说到这,我想起来一个很触动我的事情。

2015年格林威奖金奖作品《极地重生》的作者威廉·格里尔,是一个92年的小伙子,这本书是他的第一本作品,就获得了英国的绘本的最高奖项。获奖的时候,他只有23岁。

在采访中,格里尔说自己从小是一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所以一直都只能读漫画和绘本。

威廉·格里尔

小伙子还挺帅的吧!这是他的作品:

《极地重生》

格里尔说,自己想要读一本纯文字的小说都很困难,于是,他创作绘本的时候,就想把这些信息都画出来,用信息视觉化的形式呈现作品,比如,雪橇、比如、船的结构等等。

上面这个页面,讲的是沙克尔顿为南极探险准备的物资,格里尔把所有的东西都视觉化了,沙克尔顿的周密就这样直观、震撼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另一方面,信息视觉化,也是现在非常前沿的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爸爸妈妈们可能知道如何培养一个孩子成为老师、成为医生、成为律师……但是,我们这一辈人的经验,并不能指导孩子进入一个未知的行业,而未来大多数的行业,可能今天都还不存在呢。格里尔的父母,估计无论如何想不到,孩子的阅读障碍最后还成就了他。

我和很多出版业的同行聊过绘本售卖的建议年龄的现状。大家普遍认为,上学后,家长就不再给孩子买绘本了。所以,会把一些适合大孩子读的绘本,强行拉到学龄前,其实也是一个无奈之举

每个人都希望孩子的阅读能力,能随着他的年龄稳步或者快速提升,但是,抛弃绘本并不是解决之道——毕竟村上春树是了不起的文学作家,莫里斯·桑达克(《野兽国》的作者)当然也是呀。

绘本虽然经常被认为是小孩子的读物,但,恰恰是“读绘本”这一小步,让孩子可以迈向一个更大、更好的阅读世界。

今日话题

Q:你有哪些珍藏的适合孩子反复阅读的绘本?留言区分享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