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显明四十年文学创作泛议

他追求着深沉的文学精神

——陈显明四十年文学创作泛议

林永蔚

陈显明先生可谓巴南文坛的领军人物。他任职机关,业余为文。他出版了《农民代表》《大柝迁》《追踪遇难者》《无本万利》《疯狂的摩托》《古镇往事》《战俘营》《杨沧白》《丁雪松》等多部长篇小说和二十余部中篇小说,若加上报告文学和杂论散文总计数百余万字,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各类奖项,确实是我区屈数一指,凤毛麟角的高质高产作家。

情为民所系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反映时代特色是文艺人的光荣使命,体恤众生是人性中的良知,这些理念在陈显明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文艺人要倾情于对社会发展的礼赞、对文明进步的追寻、对崇高精神境界的景仰,对压制人性自我解放的腐败势力的猛烈抨击,为被损害者扬眉吐气、真诚祝福,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大胆疾呼,正是在这样一种真诚的赤诚愿望下,显明先生才旰衣宵食地写出了以《纠纠的作坊》、《满月》、《苦叔》《农民代表》和《火辣辣的包谷林》等影响深远的以农村题材为主的大量作品。显明的这种执着,这种奉献,就是我们峡江人千百年来所崇尚的自强不息的精、气、神。

要写好农村题材,作家不但要熟悉农村生活, 而且还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农村生活的真知灼见。显明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有其得天独厚的良好基因。显明和农民兄弟姊妹的喜怒哀乐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一世都解不开的情感死结,这就使他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偏重农村题材的多产作家。

文学作品贵在人性的真切,也只有具有广泛人民性的作品才能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显明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他忠实的遵循了文艺创作的“人本主义”思想。他的作品迸射着人性美的光华,发散着高雅艺术浓郁的芬芳。他许多作品中的细节描写,纷而不杂、哀而不伤、愤而不虐、激而不乱,香而不腻、艳而不淫、往往寥寥几笔,他就把人物性格写得活灵活现。

下面仅随意选几篇显明作品予以简要介绍。

长篇小说《无本万利》以陵水市2002年换届选举,考察任用区、县党政干部情况为素材,多角度揭露了个别贪官买官卖官的腐败行径。作品从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中,反映出了人民期待现代政治文明的良好愿望。小说故事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恢谐幽默,这篇小说是让他的创作水平产生了由量到质的飞跃。

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艰苦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莫不具有方面的高深修养,这其中首先就是必须拥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海纳百川的知识。不仅如此,作家在摄取生活范围的广度上,还应具备挖掘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的真谛的高超本领。在作品中褒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让读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从视觉中感受愉悦,进而臻达心灵的净化。

试读显明《纠纠的作坊》这个短篇小说。作者抓住新时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生活侧面,用不足一千字的篇幅,描写了一个让人荡气回畅,余味无穷的爱情悲剧。

作品中的“纠纠”三十三岁,还是光棍一条,他爱上有夫之妇张二嫂。

张二嫂虽没有接受他的婚娶,但对纠纠却十分同情。她给纠纠出致富的点子,帮他介绍女人,还“尽心尽力地帮纠纠操办房子和管帐目”。纠纠在二嫂的帮助下,生易做大了,当上了老板,拿出钱来想报答二嫂的恩情。二嫂红着脸庞:“给过了,我不要,你存着,老来用。”说罢,二嫂哭着回了屋……二嫂男人回来了,他想让二嫂去诳骗纠纠的钱财,二嫂不去,结果挨了男人一顿打。纠纠心疼二嫂,忿忿不平,一时火起,打断了张二哥一根肋巴骨,结果以伤害罪进了监狱。

二嫂继续帮纠纠支撑着生意,并把自己的三妹介绍给了纠纠,纠纠死活不愿,只想二嫂,结果瘐死狱中……

二嫂老了,精神也崩溃了,可再也兴不起家屋了——

作品没有描写张二嫂外貌的支言片语,但字里行间却透出了她的美丽。读后在我的脑廉中清晰地映现出了这朵乡间茅舍旁带雨梨花的绰约风姿。她就是那种纯真、美丽,勤劳,本份的东方妇女的典型。二嫂人美、心也美。我想她内心是爱“纠纠”的,这种爱是纯洁的人性之爱。她象许多传统的中国妇女那样,忠于自己的丈夫。她“认命”,虽说她和纠纠没有半点肌肤之亲,却把一腔爱心化为了对“纠纠”人生的引导和扶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写的是一个悱恻缠绵恋爱故事,但作者以其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全篇虽没有卿卿我我,流于俗套的性爱描写,但却烘托出了纠纠和二嫂的炽烈情感。作品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歌颂了新时代党的在英明政策。与此同时,作品揭示了穷困的山区农民,应该走出旧有的生活桎梏才能奔向富裕的必然,揭示了只有打破旧有的传统礼教才能得到真正幸福的深刻主题。

社会生活是作家思想和才能的依托,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作者深入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掘出创作的灵感。显明在作品中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的几个细节描写,香而不腻、艳而不淫、纷而不杂、哀而不伤,寥寥几笔,把张二嫂和纠纠的性格写得活灵活现,使读者从中受到了如饮醇醴般的艺术感染。

显明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他忠实的遵循了文艺创作的“人本主义”思想。我们在阅读他作品的过程中沐浴着人性美的光华,感受到高雅艺术的浓郁芬芳。

再看显明《典型风波》这部中篇,他一气呵成出了洋洋洒洒四万余字,可让人读起来却毫无冗繁琐碎之感。作者从花丛锦簇的背景里,从多姿多彩的情节中烘托出了作品的深刻主题。

这是一个色香味都诱人的仲春时节,在“莫负春光”心理的驱动下,江南县机关干部倾巢出动,纷纷以其身价,钱财为量,或游山玩水,或豪赌一场……正是在这些人饕餮春色,虚耗光阴的时候,县委书记但志明却早早地坐在办公室里殚精竭虑、勤于政事。作品从市里推选但志明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说起,展开了故事情节。

作者以其深沉的生活体验,在作品中揭示了其间“吏治”的许多隐患。作者深恶痛绝官场中的腐败现象,他大胆地通过但志明的内心独白说:“市场从项目立项到工程验收的全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将一枚枚公章置换成一把把银子的过程。许多掌权人由此变成了玩耍公章的魔术家,一股‘钱流’汹涌成的阴河,使许多弄潮儿成了阴河的溺死鬼,项目成了升迁沉浮的魔方”。透过许多肤浅的表象,作者对腐败现象发出振聋发聩的天问:“官场啊官场,你究竟是为志士仁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还是为贪官庸吏,奸佞小人设置的互相驾驭驱使的角斗场?”

面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作者作为一个党员干部,一个人民的作家,他没有寂寞,他没有忘记自己在入党宣誓时的铮铮誓言和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象《典型风波》这样褒贬分明的春秋之笔,不仅显示出了作者心系党的执政大局的忠鲠之气,也表现出了我们文学艺术界正气的回归。

作者学识渊博,厚积薄发。他在作品中引用了一则《圣经》故事———文士和法利赛人问耶酥怎样处死一个偷情的女人,耶酥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拿石头打死她。结果人们从老到小,一个个都羞愧地走开了。这则故事喻意深刻,其中含义读者自然心知肚明。笔者读后拍案叫绝,这样的引经据典,绵里藏针,形象深刻,真也是“文章本天生,妙手自得之”,没有对学问深层次的融会贯通是难以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的。

《典型风波》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一本形象教材,而显明近作《化学阉割》,则可算在反腐斗爭中的一篇怵目惊心的当代“警世恒言” 。

《化学阉割》是2017年第5期《章回小说》杂志,“反腐讲堂”栏目中的“压卷之作”。读罢掩卷,拍案惊奇之余,不得不赞赏其作者选材之独特、构思之妙,视角之新,笔法之活,可算得与反腐作品《人民的名义》异曲同工。

《化学阉割》写的是峡江市副市长戚连城、旅游局局长潘玉明等官员和辖下的各色女性的一段段“官商勾结”、“权钱交易” 和难为人知的风流暧昧,以及两位可笑可叹的“公仆” 遭到情妇报复的奇闻轶事。

小说一开头就勾画出了“江南春早,芳草萋萋,花香蝶舞,春光妩媚”的旖旎风光,可在这兰芷馥郁,暖气氤氲的外景里,却潜伏着一股股穷奢极欲,恣睢放纵的淫秽之气,恰恰正是这股淫秽之气,汚染了峡江市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好春光。

小说主人公之一潘玉明,因大量服用了情妇暗中渗入红酒中的女性激素“氟他胺”, 导致男性“性征” 变异,出丑于大庭广众之中后,继而神经错乱抱拥赃金溺水而亡;戚连城借潘玉明死后职位空缺,趁机勾引情妇花小圃欲重叙旧情,结果又被尹韵音、唐琳琳等女人投服了大量“氟他胺”, 以至再步潘玉明前辙,亦然死于非命。

官场腐败,林林总总,官员贪赃枉法,形形色色,写贪官蹂躏女人的题材连篇累牍,让我们见惯不惊。然而显明先生这篇小说,却衍绎出了一篇受害女子报复贪官的奇特故事,独见其选材独特,新颖别致的艺术特色。

再看《化学阉割》构思之玄妙。《化学阉割》写的是前段时期中官商勾结,骄奢淫逸的客观现实。作者之所以能把潘玉明和戚连城两个贪官写得活灵活现,无不得益于他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广泛攫取,由此让作品的构思建立在了对客观事物洞悉入微的坚实基础之上。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旺盛活力的生命之源。创造性是也作品构思的灵魂所在,任何作品都是一种或大或小的创造,意蕴和主题都不宜有所雷同。笔者孤陋寡闻,对“化学阉割” 一词,确是闻所未闻。这视角独到的文题和内中情节,凸显出了作者的独创性和个性化。显明先生灵感中涌泉而出的奇巧构思,既表现了作者鞕笞假丑恶的创作使命感,也张扬了他不齿于随波逐流,匠心独具的丰富想像力。

总体性是构思的气魄所在。作品构思的整体思考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宏观考量,而其具体的事件恰又在必然之中,意料之外,如此虛实结合的情节构思,使作品浑然一体,让读者在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中,获取其应有的心理体验。

读小说《化学阉割》,还应赞其视角之新颖。党的十八大以来,轰轰烈烈的反腐己成常态。显明先生跻身官场多年,他洁身自好,疾恶如仇,加之其敏锐的艺术洞察力,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这篇别开生面的反腐通俗小说。

贪官必有情妇,好像已经成为定理。贪官和情妇,在权、钱、色的基础上互相利用。可“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在贪官们心中,官位是第一要务,当情妇威胁到贪官的地位时,悲剧就拉开了帷幕。

近年的许多案例中,贪官们玩腻情妇后始乱终弃,下手之狠毒无所不用其极。显明先生在其小说《化学阉割》的情节安排中,却跳出了旧有的窠臼,描叙了情妇们对贪官出人意料的报复和惩戒。常言“色字上头一把刀”,潘玉明和戚连城两个官场的败类竟双双落入温柔乡中的陷阱,作茧自缚,死于非命。这不能不说是对风月场中纵欲者们敲响的长鸣警钟。

读小说《化学阉割》,也应赞赏其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底功。

小说是以塑造鲜活、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着力点的。一般讲通俗小说比较重视故事情节的编织,讲究故事的环环紧扣,起伏照应,一波三折,对人物的塑造则有所忽视。但在《化学阉割》中,作者仍用了很多笔墨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描写善于在官场“打拼” 的潘、戚两个贪官的贪婪、好色,或是勾勒利用权力去“寻租”金钱美女时的丑态百出等画面都很有张力。写潘玉明在会上的发言,戚连城变态后的恐惧和自杀这些情节也刻画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动形象,很是吸引读者眼球。另外,小说中的几个女人在共性中又各有个性。畅达旅游公司女老板尹韵音长袖善舞,周旋于大小官员之间,用美色、钱财收买官员,为自己赚取更大的利益服务,颇有“成功女强人”的形象;市妇女医院主任医师唐琳琳,是感情的伤害者,权力的受害者,她早年被潘玉明和戚连城“抛弃”后,婚后丈夫又被杀害,为了报仇,她引而不发,利用贪官好色成性,冷静沉着地、不露声色地实施了报复;旅游局办公室主任花小圃开始是个单纯的女子,为了生存,不得不委身于贪官翼下,后来在副局长官位的引诱下,几乎又再次遭到蹂躏。三个女人,性格不同,命运却“殊途同归” ,令人掩卷长思,扼腕兴叹。

读小说《化学阉割》,更喜其笔法之灵活。

诚如显明先生所言,《化学阉割》是一篇“通俗小说”。《化学阉割》堪比贾平凹的《废都》,小说中对觥筹交错间的打情骂俏、泳池轻浪间的软语娇嗔、男贪女爱间的蝶乱蜂狂……等等细节描写,真可谓是诩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一改其往昔凝重老道的笔法,“媚俗” 而不低俗,让读者在雅俗共赏的文学体验中,轻轻松松就悟出了深刻的主题。显明先生能有这样新构思、新视角、新笔法的惊世骇俗的反腐作品确是十分难得,应予点赞的。

除了以上这些作品外,显明的《战俘营》《古镇往事》《杨沧白》《丁雪松》等宏大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更是写得大气磅礴、恣睢奔放,从中勾勒出了一幅幅或惊心动魄,或缠绵悱恻,或风雨如晦,或柳暗花明的令人荡气回肠,感慨万端的七彩画卷。

常言有精神才有追求,没有精神就没有追求。

没有精神的作家的作品是没有精神的作品。崇高的精神追求与美学向度,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是体现于历代名家名作中的精神气韵。“崇高”这一内在的精神和气质,久久持续地在显明先生心中释放着,在其文学作品中弥散着,成为其自觉的追求。

有精神追求,才会有自己的定力,才会有清晰的眼量。深沉的文学精神每个时代都其独特的美学追求。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然而真善美的价值观不会变,人类本质精神不会变,文学的根本不会变,所以精神追求也就应该万变而不离其宗。

文学不能忘却精神的创造,不能忘却对人类温情的关怀和至上美善的赞颂。显明先生有一股浩然的面对现实而写作的勇气,他敏锐地认识到了空前活跃的社会现实,娴熟地掌握了丰富深邃的传统文化,得心应手地让这些成为了自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让自已在生活与精神的两个层面上都成为了时代的参与者,从而不倦而准确地去观察社会变迁,反映民众心声,讴歌人性光辉,用文学的责任抒写这个多元的伟大时代。

显明先生永不停步地追求着深沉的文学精神。他内心有着激浊扬清的信念和勇气,也有化丑为美的力量和能力。显明先生文学精神的巨大能量之源,就是行走大地,与古今对话;面对山川,与时光唱和;融入时代,与民众互动。显明先生为自己和更多的人寻找到一处处精神滋育之地和灵魂栖息之所。

显明先生自幼学而不怠,笔耕不辍,甘苦存心,唇齿留香。他以宁静淡泊延绵精神气质,以润泽醇化展现悲悯情怀。他这样永不停歇的生命释放,永不放弃的精神定力,确实难能可贵,直令我辈望尘而莫及!

祝显明先生宝刀不老,新作迭出,因其而“洛阳纸贵”,必将在意料之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