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院士谈氢能:关注制氢成本与氢储运,强调做好氢能示范推进
相关推荐
-
煤炭产业如何发展有利“碳达峰”“碳中和”?刘中民院士:调结构
人民网北京1月26日电(方经纶)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如何完善生产布局和结构,并且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是煤炭产业近年来的重要课题. 中 ...
-
氢能:过热还是过冷?
引子 近年来,氢能一度成为能源领域"宠儿",各地投资如雨后春笋,项目产值动辄过千亿,着实是大热的产业.然而,从产出看,氢能的热度似乎又有些"名不副实",尤其是& ...
-
甲醇经济有望疏通氢能发展“堵点”
近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张涛公开表示,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制取绿氢,再和二氧化碳结合生成方便储运的绿色甲醇,是通向零碳排放的重要路径. 在氢的制.储.运.加环节成本居高不下,基础设施建设跟进缓慢的背 ...
-
先睹为快 | 碳中和战略下的《白皮书2020》核心观点
4月20日至22日,中国氢能联盟携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主办的"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2021中国国际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 ...
-
“氢能热”下的“冷思考”:谨防化石能源制氢形成的高碳锁定效应
氢能有望成为未来我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巨大需求预期引发了强烈的市场关注,进而也使得"以何种方式来制取氢气"的问题成为焦点.近期,传统制氢领域的相关产业和企业表现活跃,制氢工艺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是煤电的根本性变革技术
在9月4日举办的"2021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第十一届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发表了主题演讲. 彭苏萍表示,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减 ...
-
全球顶尖100位材料学家中的华人学者(三)
鲍哲南,1970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化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1987年考取南京大学化学系: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进入贝尔实验室任职:2004年进入斯坦 ...
-
巨星陨落!黄熙龄院士辞世,共和国今年痛别16位院士!
来源:光明日报.澎湃新闻 编辑:双一流高校 据@光明日报 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熙龄,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黄熙龄,著名地基基础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原中 ...
-
中国院士名人录|一位培育了16位院士及70余名硕博士的宗师
若懂点民国掌故的人,大抵都知道陈寅恪,因其学识渊博而被称为"教授之教授".殊不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科学界也诞生了这样一位"院士中的院士". 时钧(1912.1 ...
-
三位院士:九成的血栓均无征兆,如此做好一个字,可“一生无栓”
趣事箩筐关注2020-10-29 16:15大图模式血栓是血流在心脑血管系统中血管内表面脱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一旦导致血管堵塞,就能使血管中的血液运输受到影响,甚至停止.结果就是危及生命. ...
-
古蔺诗词学会16位诗人悼念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
古蔺诗词学会诗文悼念 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 深切缅怀 · 国之伟人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 ...
-
钟南山院士谈氢分子
钟南山院士谈氢分子 钟南山院士谈氢分子 展开
-
制1公斤氢产10公斤二氧化碳!揭秘氢能背后的发展困局!
文 | 海霞 编辑 | 国际能源网/氢能汇 全国上下都在一窝蜂地奔向氢能,似乎只要普及了氢能源,碳中和问题就可以马上解决.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大家都对氢燃料电池的发展有一种美好的错觉:加氢快,排放只 ...
-
全球最大的光伏制氢项目剖析:日本福岛氢能源研究基地
所谓的光伏制氢并非全新的概念,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热化学法制氢.光电化学分解法制氢.光催化法制氢.人工光合作用制氢和生物制氢等.这其中,将光伏发电和电解水组合制氢组合成系统的技术,是主流发展方向.在国际市 ...
-
如果这种新的制氢方式出现,降低了制氢成本,那未来氢能源汽车是不是都买的起了? #上西瓜看科技 @西...
如果这种新的制氢方式出现,降低了制氢成本,那未来氢能源汽车是不是都买的起了? #上西瓜看科技 @西...
-
李飞飞领衔!16位跨学科大牛谈AI的下个十年干货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编译 | 子佩 编辑 | Panken 智东西12月31日消息,上周三,纽约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Gary Marcus和深度学习先驱和2018年图灵奖得主Y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