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司马颖神操作收买人心,司马冏乱朝纲朝野失望 2024-07-30 08:02:36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2篇面对两个摄政王并立的复杂局面,司马颖的心腹谋主卢志对他道:“两雄不能并立,如今之计,不如将辅政之事交给齐王,大王假借太妃生病回去省亲,不仅可以避其锋芒,还可以收四海之心,这是上计。”司马颖虽然才智平庸,但在此时对卢志言听计从,上表固辞九锡之礼,还放出话风说自己要回到邺城。不料,司马颖的想法被新野王司马歆看穿了,趁着和司马冏一同祭陵时,对他道:“成都王是至亲,又立下大功,应该留下来辅政。如果不让他辅政,应该夺其兵权。”司马冏深以为然。然而,常山王司马乂在陪同司马颖祭陵时,却说了另一番话:“天下者,是先帝的基业,大王有责任匡扶天下。”希望他能留下来。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司马歆在说了那番话后,故意在王公大臣中扩散,制造司马冏和司马颖之间的矛盾,王公大臣们深为忧虑。司马颖看出情况不妙,决定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面见司马衷时,他将功劳全部推给司马冏,然后连招呼都不打,直接离开洛阳。听说司马颖不辞而别,司马冏大吃一惊,立即前往送行,一直追到了七里涧,诚意挽留。司马颖去意已决,演技大爆发,一脸哀戚的说太妃的病如何严重,自己又是如何思念,必须回去看一看,国事就全都辛苦你了。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司马冏无法强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离开。在卢志的运作下,司马颖的所作所为很快就尽人皆知。从此,天下人说起此事,只有这一个基调,司马冏专断擅权,司马颖谦恭退让,有古大臣之风。司马冏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在司马颖回到邺城后,立即派出使者以司马衷的名义拜他为大将军,加九锡。在卢志的指点下,司马颖接受了大将军的名号,却坚决不受九锡之礼。不仅不接受九锡之礼,他还上表为参与平叛的人请求赏赐,司马冏不敢不从,将司马颖的几员大将全封为公侯。做完这些,卢志还觉得不够,让司马颖向朝廷宣称:“大司马之前在阳翟和叛贼交战,百姓受困,本王愿意从河北运去十五万斛粮食赈济阳翟灾民。”看着司马颖的上书,司马冏心中大骂,能不提阳翟这事儿吗?但他能拒绝司马颖的建议吗?不能,只能任由司马颖收买人心。不仅给阳翟的百姓运去粮食,司马颖还准备了八千具棺材,将战死的将士全都妥善安葬,顺带连司马伦麾下的将士也埋了。如此一来,司马颖在朝野内外的仁义名声无以复加,军民无不归心。司马颖在竭尽所能的树立好名声,司马冏却是另一番模样,封亲信葛旟为牟平公,路秀为小黄公,卫毅为平阴公,刘真为安乡公,韩泰为封丘公,号称“五公”,重要的事情全都交给他们。对于自己的儿子,司马冏更是大封特封,司马冰为乐安王,司马英为济阳王,司马超为淮南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三月,立为皇太孙不到一年的司马尚忽然病逝。至此,司马衷的子孙都死了,必须从旁支寻找继承人。司马颖是司马炎的第十六子,司马衷的弟弟,加之名望正盛,朝野都倾向于立他为皇太弟。但司马冏为了自己的权势,绝不可能看着司马颖上位。于是,他向司马衷推荐了另一个人选,时年八岁的司马覃,他是司马遐之子。司马遐是司马炎的第十三子,他的儿子自然有入继大统的法理依据。五月二十五,司马覃被立为皇太子,司马冏自为太子太师,东海王司马越为司空,领中书监。皇储既定,司马冏自以为大权在握,各种骄奢淫逸,大规模地建造府第,拆毁公私房屋上百处,格局规模与西宫相当。侍中嵇绍给司马衷上奏章道:“存不忘亡,《易》之善戒也。臣希望陛下不要忘了金墉城之困,大司马不要忘了颍上之败,大将军不要忘了黄桥之败,那么祸乱将消弭于无形。”他又给司马冏写信,认为:“尧舜的茅屋不修剪,夏禹住低矮的宫室。现在大兴土木建造房舍和给三个亲王建造宅第,难道是今天所急于做的事吗?”司马冏表面认错,拒不改正。为了享受,司马冏还开凿千秋门的墙壁通向西阁,后房里设置悬钟乐器,前庭陈列八佾舞蹈,沉湎于酒色,不肯入朝朝见。在府中任命百官,用符命文书指挥三台,选举不公,只宠信亲近之人。有一次,殿中御史桓豹向天子奏事,没有先经司马冏的府第,司马冏便将其拷问。于是,朝廷侧目而视,天下大失所望。主簿王豹对司马冏的所作所为忍无可忍,出于忠心和义愤,他给司马冏写了一封言辞激烈的信,信曰:“伏思元康以来,宰相在位,未有一人获终者,乃事势使然,非皆为不善也。今公克平祸乱,安国定家,乃复寻覆车之轨,欲冀长存,不亦难乎!今河间树根于关右,成都盘桓于旧魏,新野大封于江、汉,三王各以方刚强盛之年,并典戎马,处要害之地,而明公以难赏之功,挟震主之威,独据京都,专执大权,进则亢龙有悔,退则据于蒺藜,冀此求安,未见其福也。”他还建议,让王侯各回本国,按照周朝时的办法,以成都王为北州伯,治邺城;以司马冏为南州伯,治宛城。以黄河为界,各自管理北方和南方的王侯,共同辅佐天子。长沙王司马伷看到王豹的信后,对司马冏道:“这小子挑拨离间我们骨肉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不在铜驼下把他打死!”在司马伷的怂恿下,司马冏以王豹离间内外官员、凭空制造猜疑怨恨、不忠不义的罪名,活活将其用鞭子抽死。临死前,王豹发出毒誓:“请把我的头悬挂在大司马府门前,我要亲眼看着勤王之师攻打齐王!”一语成谶,司马冏只比王豹多活了一个月。 赞 (0) 相关推荐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顾荣,字彦先,吴国吴人也,为南土著姓.荣机神朗悟,弱冠仕吴,为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恒纵酒酣畅,谓友人张翰曰:"惟酒可以忘忧,但无如作病何耳." ... 激荡四百年:司马颖以退为进收买人心,李特凭借流民称霸益州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0篇 经过重新洗牌,西晋朝堂形成了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三王并立的局面,国事一决于三人. 那到底谁才是老大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三人的身 ... 激荡四百年:许昌失守,苟晞逼死司马越,石勒将其挫骨扬灰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9篇 前面说到王弥麾下大将曹嶷攻破琅琊,徐州不复朝廷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坐镇青州的苟晞不能不管,朝廷也在催促着他. 然而,曹嶷太猛了,拿下琅琊后,又北 ... 激荡四百年:司马伦使出连环计,借司马遹之死反杀贾南风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6篇 不过,率先站出来为司马遹讨公道的并非什么重臣,而是两个小人物,右卫督司马雅和常从督许超,他们都曾在东宫任职. 由此观之,司马遹并非十足的奸恶之徒 ... 激荡四百年:因太子妃不够漂亮,司马遹和连襟贾谧愤而决裂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4篇 尽管西晋朝廷已到了病入膏肓之际,但还是有那么几个愿意干事.能干事的人,比如司空张华和中书令陈准. 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朝廷终于派出了左积弩将军孟 ... 激荡四百年:萧颖胄竞争失利忧愤而终,刘坦杨公则稳住湘州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79篇 萧衍一路势如破竹,成功攻下建康,荆州方面实际话事人萧颖胄的表现就有些拉垮了,在与萧衍的竞争中完全落在下风. 崔慧景兵败时,他的幼子崔偃因在始安 ... 激荡四百年:司马亮上位神模仿杨骏,贾南风嫌碍事再谋政变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9篇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杨骏被杀后,改元元康,所以永平元年和元康元年是同一年)三月十九,西晋朝廷征召汝南王司马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一起录尚书事,辅 ... 激荡四百年:尔朱氏无法无天失人心,刘灵助首举义兵成笑柄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44篇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第一个对拥立元恭提出抗议的是尔朱兆.原因无它,因为尔朱世隆没有提前和他商议,让他感到自己的尊严被忽视. 一气之下,尔朱兆打算 ... 激荡四百年:司马颖大败,枭雄刘渊和李雄趁机开国立业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1篇 刘渊在离石完成了对匈奴的改组后,派出左於陆王刘宏率领五千精兵前往协助司马颖麾下的王粹对抗司马腾. 刘渊之所以愿意出兵,并不是对司马颖多么忠诚,而 ... 激荡四百年:东吴旧臣之后平定叛乱,司马颖如愿以偿成为皇太弟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8篇 张昌被陶侃击败后,被迫逃往下俊山,荆州的叛乱就此平息,但他派出的石冰还在扬州四处流窜,所到之处,给百姓造成巨大伤害. 而此时,司马乂还在和司马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