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 (四)郭子仪闪亮登场
相关推荐
-
潼关之战,二十万唐军覆灭,罪魁祸首是唐玄宗,还是哥舒翰?
安史之乱爆发后, 以范阳.卢龙两镇边军为核心组成的安史叛军,一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唐将封常清临时募集市井之徒组成新兵,与之相抗,被叛军连续击败,东都洛阳失陷. 公元756年6月,潼关之战,坐拥河西陇 ...
-
潼关之战,唐玄宗命令守军出击,当真是不懂军事的大昏招?
安史之乱初期,决定性的潼关大战,哥舒翰所部20万唐军惨败,导致长安失守.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战略决策错误,强逼守军出战所致. 然而,战前的情势, 安禄山虽然拿下洛阳,但是周围形势对叛军很不 ...
-
此物最相思(第361章)
自757年2月平定了李璘的谋反后,李亨加快了收复长安.洛阳的步伐. 早在2月末,李亨就派遣仆固怀恩出使回纥,向回纥借兵.回纥答应了,条件是让李亨将次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昆伽阙可汗,将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昆 ...
-
此物最相思(第349章)
无论是李隆基在益州颁布罪己诏,还是李璘在江陵修筑江淮防线,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平定叛乱的重任,最终压在了李亨身上. 当李亨在马嵬驿和李隆基分道扬镳时,当李亨历经艰难险阻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州(今宁夏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九) 无言的结局
皇帝费劲千辛万苦发起的开源节流计划,最终以惨败告终,好几个皇帝亲自任命的军区司令被杀. 无可奈何之下,皇帝又把他那慈祥的目光,望向了远方那美丽的东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经过了一年的折腾,帝国中央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七) 彻底崩盘的燕帝国
伴随着邙山之战的获胜,河阳和怀州很快就被燕军攻占,燕军再次出现了此前安禄山南下席卷时的有利局面,完整的控制了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可以后顾无忧的西进陕郡.潼关,局势似乎再次向燕军有利的方向发展.然而,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六) 敌人只有几百米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还在内讧
从乾元三年,即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攻陷洛阳开始,一年多的时间,史思明被陕郡的唐军和河阳的李光弼部牢牢锁死在洛阳,到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十一月,怀州失陷,黄河北岸的西大门被打开,史思明面临严重的后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五) 坐困洛阳的史思明
邺城之战前,帝国轰轰烈烈的整出来了九大节度使,随着邺城惨败,帝国的座次就需要重新排一排了.九大节度使中,有人死去,如战死的李嗣业,病死的鲁炅,也有人丢了自己的家底,如崔光远和季广琛,这些人的退走,自然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四) 为什么说藩镇割据是必然出现的历史阶段
如果有人突然问大家,藩镇割据到底是什么?我想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这还用问吗,藩镇割据谁不知道,历史教科书都浓重介绍过,作为中国人只怕没几个人没听过这个名词.接下来的第二反应,多半是,咦?藩镇割据到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三) 可怜的帝国是被谁整破产的
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朝廷新建5炉专门用于试点增发50面额的大额货币,三月底开始筹备,九月开始发行,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大额货币的发行量最高可能达到接近二十万贯,大约2亿的新钱. 看了前面两节的介绍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二) 真在的决战,千年前的货币战争(下)
上一节说到了玄宗皇帝末期,曾授权杨国忠主导过一次货币改革,而杨国忠的这一次货币改革主要有两个思路: 第一个是驱逐市面上的假钱,直接从库存中拿出3个亿,以一定比例允许民间拿手中的"恶钱&quo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一) 真在的决战,千年前的货币战争(上)
邺城决战惨败,帝国遭遇了军事上的沉重打击,不过按照常理来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唐军的损失撑破了天也就三四万人,之前的灵宝之战.陈涛斜之战,哪次不比这次损失大,帝国也还是挺过来了. 燕帝国即便赢得了一场辉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四十) 大哥是怎样炼成的
邺城(相州)之战以燕军全胜,唐军惨败而告终,唐军欲快速消灭燕帝国的企图,至此彻底落空,唐帝国和燕帝国不得不延续长期对峙的局面. 从唐军收复两京开始,甚至可以追溯到安禄山死亡,安庆绪即位后开始,燕帝国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