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原文朗诵 解读】
《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
正文: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陆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上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
栝楼牡蛎散方
栝楼根牡蛎(熬)等分
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上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苦参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服。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
雄黄熏方
雄黄
上一味,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向肛熏之。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