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党朝堂(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之十二)
相关推荐
-
武则天的干将李义府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他不把唐高宗放在眼里?
李义府出身寒门,唐太宗贞观年间通过荐举步入仕途.当时朝廷高层还是门阀士族的天下,李义府感叹阶层固化,自己难以跻身高位,因此写下了一首名为<咏乌>的诗,其中后两句是:"上林如许树, ...
-
两朝国丈、三皇后之父符彦卿
后周北宋更迭之际,有一位封疆大吏,他的三个女儿,在两个朝代被封为皇后,他晚年退居洛阳,享尽荣华富贵,最终得到国葬.他就是五代大将符彦卿. 符彦卿,出身将门,父亲是后唐宣武节度使符存审的儿子.他开始追随 ...
-
他是朝中第一个提出废后立武的人,他是被送外号“人猫”的一代奸相
形容奸险小人常用的"笑里藏刀"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唐代宰相李义府. 因为聪明过人,再加上勤学好问,李义府八岁那一年已名满村里.是黄金总是会发亮的,一转眼到大唐贞观八年(634年),二 ...
-
《女皇武则天》之二:武昭仪夺皇后位
王皇后虽然失宠,但皇上还没有废黜她的意思.昭仪又生了一个女孩,王皇后过来看望.她很怜爱小孩,用手轻轻抚摸了两下.王皇后走后,昭仪偷偷将婴儿揑死,又用被子盖好.皇上来到,昭仪装作很高兴,带皇上去看孩子. ...
-
《隋唐系列》玄宗大治十五:张说设置门下五房与唐玄宗废黜王皇后
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春正月初一(丁卯),唐玄宗李隆基为东都在押囚徒减罪,流放和死罪减一等,其余全都赦免了.他还赐给老年人物品. 正月初三(己巳),唐玄宗离开东都北巡,并下敕宣布,在经过的地方慰问老 ...
-
《女皇武则天》之三:武皇后残害重臣
公元656年正月,改元为显庆元年.废太子李忠为梁王.梁州刺史,立武后儿子李弘为太子,年四岁.追赠武后的父亲武士镬为周国公. 武氏虽然当上了皇后,仍然对反对过她,而且手握重权的大臣如芒在背,不除不快.她 ...
-
轻松读史之大唐(217):足智多谋又乐于助人,真有这么好的同事?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9) 李义府跑去找的王德俭,也是一名中书舍人,但多半还有另一重身份:李治的眼线.为什么这么讲?第一他是许敬宗的外甥,而许敬宗是明打明的李治死党.第二按照此人的条件,本来不 ...
-
武氏尼留发再进宫(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之十)
起初,高宗的王皇后没有儿子,所以高宗开始宠幸萧淑妃,王皇后十分忌妒.在高宗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进寝宫侍奉太宗,看见武才人,便十分喜欢她.太宗皇帝驾崩后,武才人因无子,随着众位无子的妃嫔到感业寺出家为 ...
-
党仁弘轶事(资治通鉴卷一九六之十二)
当年,唐高祖李渊进入关东时,隋朝武勇郎将冯翊人党仁弘率部下二千多人在蒲阪投靠李渊,并且跟随他拿下了京城长安.不久,党仕弘官拜陕州总管.唐朝大军征讨王世充时,党仁弘负责转运粮草,也确保了后勤稳定.后来, ...
-
太宗轶事数则之二(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十二)
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大臣们顺从旨意的居多数,犯颜强谏的人非常少,如今朕想要听到朕的过失,诸位应当直说,不要有所隐瞒.(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今朕欲自闻其失,诸公其直言无隐.)&quo ...
-
无神论者傅奕(资治通鉴卷一九五之十二)
太史令傅奕精心研究术数方面的典籍,然而到最后也是仍不相信这些,自己生病,既不找医生也不愿意吃药. 有个从西域来的僧人,据说会念咒语,念念咒语能让人立刻死去,又念咒语又可使之复活.唐太宗挑选了一名强壮的 ...
-
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之十三)
裴仁基的儿子.长安令裴行俭听说高宗皇帝准备立武昭仪为后,认为国家的祸患必定从此开始,于是便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私下商议此事.袁公瑜听说后,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武氏母亲杨氏,裴行俭因此获罪,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 ...
-
武昭仪杀女诬皇后(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之十一)
武氏再次入宫并赢得高宗宠幸后,王皇后.萧淑妃和她的争端就开始了.然而高宗皇帝因为宠幸武氏,所以他并不相信王后和萧妃的话,只是毫无理由地相信武昭仪. 王皇后不会曲意事奉高宗身边的人,她的母亲魏国夫人柳氏 ...
-
崔义玄平乱(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之九)
睦州有个名叫陈硕真的女子妖术惑众,她和她的妹夫章叔胤举兵造反,自称文佳皇帝,以章叔胤为仆射.起兵后,章叔胤率兵攻陷桐庐城.陈硕真领兵二千人攻陷睦州.於潜县.又进攻歙州,但未能攻下.唐高宗得到报告后敕令 ...
-
高宗轶事二则之二(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之八)
左武候.引驾卢文操因翻过宫墙偷盗国库中的财物被抓,唐高宗认为引驾的职责在于昼夜巡视纠查违失,然而却监守自盗,于是下令将其处死.谏议大夫萧钧谏道:"卢文操所犯之罪确实不可原谅,然而依法却罪不至 ...
-
房氏之败(资治通鉴卷一九九之七)
房玄龄之子.散骑常侍房遗爱娶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为妻.高阳公主十分骄横,房玄龄死后,公主就唆使房遗爱和他的兄长房遗直分家.分完后又反咬一口,诬陷房遗直对弟不友.房遗直也不愿蒙受这样的委屈,就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