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六)——梁惠王章句上(8)

一、梁惠王章句上

8.不为者与不能者

【原文】

王(yuè)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cǔn)忖(duó)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yú)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注释】

(1)说:同“悦”。

(2)《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3)忖度:猜测,揣想。

(4)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5)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6)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7)舆:车子。

(8)薪:木柴。

(9)许:赞许,同意。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上说:'别人想的啥,我能猜到它。’就是说先生您这样的人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么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么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把鸟儿秋天生的毫毛看得一清二楚,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不会。”

【原文】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yú)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xié)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xié)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注释】

(1)形:情况,状况。

(2)太山:泰山。

(3)北海:渤海。

【译文】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禽兽,却偏偏不能够施及百姓,是为什么呢?一根羽毛都拿不起,是不肯下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肯用眼睛看的缘故;百姓不能保证安居乐业,是君王不肯普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肯做和做不到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别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别人说:'这个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不行仁政,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原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duó)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duó)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注释】

(1)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2)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3)《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御”,治理。

(4)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5)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6)构怨:结怨,构成。

【译文】

“孝敬我自己的长辈,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我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做到了这一点,)天下便如同在手心运转小球一样容易治理了。《诗经》上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扩展到兄弟,进而推广到家族和国家。’就是说把这样的好想法扩展到其他方面就行了。所以,由近及远地把恩德推展开,便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甚至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地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诀窍,只是善于扩展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情足以扩展到动物,百姓却得不到好处,这是为什么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么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让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做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原文】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pián)便(bì)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注释】

(1)采色:即彩色。

(2)便嬖: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译文】

宣王说:“不,我为什么非要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这样做,只不过是想实现我最大愿望啊。”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不作声。

孟子接着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吗?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吗?这些,您的臣下都能够尽量提供,但是,难道您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原文】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lì)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注释】

(1)辟:开辟。

(2)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3)莅:临。

(4)若:人称代词,你。

(5)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译文】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广辟疆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您是想要治理华夏,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这样的作为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比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呢!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灾祸。以您这样的作为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不但达不到目的,)一还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呢?)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原文】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hé)盍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sù)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注释】

(1)邹:国名,就是当时的(zhū)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2)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3)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4)涂:同“途”。

(5)愬:通“诉”,控告。仇恨。

【译文】

孟子说:“假设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谁会胜利呢?”

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抗拒大国,人口少的国家也不可以抗拒人口多的国家,实力弱的国家不可以抗拒实力强的国家。现在华夏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皱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既然这条路根本行不通,那么,)大王为什么不反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改良政治、广施仁德,使天下的士大夫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在齐国的田野上耕种,天下的生意人都想把货物囤积在齐国的市场,来往的旅客都想到齐国的路途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君主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若真做到这样,还有谁能够抵挡得住您呢?”

【原文】

王曰:“吾(hūn)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chǐ)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wǎng)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xù)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注释】

(1)惛:同“昏”,思想昏乱不清。

(2)进于是:“进”,前进。“于”,在。“是”,这。

(3)敏:聪慧。

(4)恒产:用以维持生活的固定的产业。

(5)恒心:安居守分之心。

(6)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

(7)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

(8)制:规定。

(9)畜妻子:“畜”,同“蓄”,养活,抚育。“妻子”,妻子儿女。

(10)乐岁:丰收的年头。

(11)终:一年。

(12)凶年:饥荒的年头。

(12)驱而之善:“驱”,督促,驱使。“之”,往,到。“善”,做好事。

(13)轻:容易。

【译文】

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试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信念,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如果是一般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信念。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信念,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等到他犯了法,然后再处以刑罚,这就等于是安下罗网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做了君主之位,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人们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或逃亡。然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轻松地听从教导了。

【原文】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xù)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tún)豚狗(zhì)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xiáng)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1)赡:足,及。

(2)奚暇:“奚”,何。“暇”,空闲时间。

(3)盍:何不。

(4)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5)衣帛:“衣”,穿。“帛”,丝织品。

(6)鸡豚狗彘:“豚”,小猪。“彘”,大猪。

(7)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

(8)谨:重视,谨慎地对待。

(9)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

(10)申:反复教导。

(11)颁白者:头发半白半黑的老人。“颁”,同“斑”。

(12)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

【译文】

“而现在规定人们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困苦,坏年成则避免不了要么饿死、要么逃走。这样,(百姓)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怕来不及呢,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呢?

“大王如果想要施行仁政,那么为什么不从根基着手呢?有五亩的宅院,(房前屋后)栽满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棉的衣服了。鸡、鸭、狗、猪等禽畜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有百亩的田地,不耽误他们耕种、收获的农时,八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姓。那么,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用不着肩挑头顶、在道路上奔波了。老年人有丝棉穿、有鱼肉吃,平民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从未有过的事。”

【解说】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