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分隔理论:为什么间隔不到六人便能找到要找的任何人?

大自然总是偏心于勤奋心细的人,奖励持之以恒的人,激励好奇喜欢探索的人。而在探索科学宇宙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三者兼具,方能有所收获。

看似平淡无奇的世界,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不同寻常的规律;如果深入探索的话,你会惊奇地发现大自然隐藏的诸多奥秘。

许多数学定理,物理规律,都是研究者在细心好奇的驱使下,勇敢地去揭覆盖在寻常表面的面纱而发现的。

正如,牛顿从一颗普通苹果的坠落,便悟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继而的深入探索研究,相继总结出了运动学三大定律。直至今日,依然服务于世人。

平淡之中酝酿着惊奇,谁来扯掉覆盖惊奇的面纱?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龙与您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

让我们也效仿一下科学研究者,去细心观察一下我们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世界,或许真的会有不同寻常的发现。

如果你正在做世界漫游,你会时不时地碰到一些令人震惊的现象:时而,你会巧合地遇到好朋友的同学;时而,又会遇到研究论文导师的妹妹;时而,你又遇到了父亲的朋友……

在世界漫游的旅程中,你会惊奇地发现,总能时不时地碰到熟人。是世界太狭小了,还是自己的朋友圈太宽广了?而事实是,自己的朋友圈与其他人的朋友圈相比,并无什么特殊之处,更谈不上范围宽广。

难道真的是世界太狭小了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看似平常却不寻常的现象的原因,研究者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研究者将100本「量子宇宙世界」,随机分发给周围的100个人,并告诉他们,可以通过朋友或中间转接人的帮助,最终将这100本「量子宇宙世界」递交给地球另一面(绕地球半周的相对面)的某人手里。研究者没有给出需要寄给的那个人的具体地址,只是告诉了他的名字以及喜好。

研究结果是,100本「量子宇宙世界」有80本以上,奇迹般地,最终都寄到了期冀的那个人手里。而更加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到达的80多本「量子宇宙世界」中,几乎都经历了中间大概6人之手,便到达了目的地。似乎再一次验证了世界是何其的狭小。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又进行了“小世界实验”,并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指出,在整个地球上居住的人类中,每个人只需要通过不到六个中间人,便可以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人。

“六度分隔理论”,曾令世界上大多数研究者着迷不已,还令一些研究者曾深信不疑地坚持过“世界狭小之说”。

难道世界真的很狭小不成?难不成我们都被自己的视觉欺骗了?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康奈尔大学两位研究者,用图解的方法解答了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研究者使用了三张图来分析解答。每张图都是由点以及连接点的直线组成。“点”代表“人”,“直线”代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第1张图,是随机生成的点线连接图。毫无规律,仿如意大利面般,纠缠的错综复杂。

第2张图,点线排布十分有序,如同一张有规则的渔网。

第3张图,介于第1张和第2张图之间。既呈现出有序的一部分,也呈现出无序的一部分。

对于第1张随机图,每两点之间的连线都有长有短,任意两点之间,都可以走不超过6条的最少路径到达。因为“点”代表“人”,“直线”代表“联系”。每一个点,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朋友圈;而在第一张随机生成的点线图形中,一个点与其他所有点的联系都比较离散,而这也就说明了,一个人不可能有自己的朋友圈,这与事实情况并不相符。

对于第2张有规则的点线图,又太过“有规则”,相距遥远的两点,想联系到彼此,必须走完几乎整条路径。所以,第2张点线图无法满足“六度分隔理论”,同样无法用以做“六度分隔理论”的解说图。

看来,希望只能寄托在第3张点线图上了。第3张点线图,不像第1张图那样过于凌乱不堪,也不像第2张图那样过于规整有序,撇去极端,取于中庸之道,或正是完美。

第3张点线图,去掉了一些短线条,增添了一些随机的长线条。这样正好弥补了,第1张随机图缺少的朋友圈现象,第2张规则图呈现出的两点之间路径冗长现象。第3张图完美地解释了,地球上人与人之间的“六度分隔”联系理论。

通过第3张点线图,可以一目了然地解释,为什么只需通过差不多六个中间人,基本上就可以寻找到想要寻找的人。这就像A认识B,B认识C,C认识D,D认识E,E认识F,F认识G,最终A也就认识了G一样。

看来,世界没有变小,我们也没有被自己的视觉欺骗,而是人的相互联系网在蔓延。所以,有时候不到六步便有可能寻找到自己想要寻找的人,并非不可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