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橘皮
药材名称:橘皮
别名:橘柚,陈皮
采收加工: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
药用部位:成熟果皮
产地:广东 等
科:芸香科
原植物:橘
植物情况:常绿小乔木或灌木

高3-4m。枝细,多有刺。

叶互生;叶柄长0.5-1.5cm,有窄翼,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ll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

花单生或数朵丛生于枝端或叶腋;花萼杯状,5裂;花瓣5,白色或带淡红色,开时向上反卷;雄蕊15-30,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成组;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

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果皮薄而宽,容易剥离,囊瓣7-12,汁胞柔软多汁。种子卵圆形,白色,一端尖,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橘皮药材性状:
陈皮: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1mm。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质较柔软。'
优等品以皮薄、片大、色红、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橘皮药性:
【本经上品 橘柚 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橘皮。】
味辛、苦,入手太阴肺经。降浊阴而止呕哕,行滞气而泄郁满;善开胸膈,最扫痰涎。
橘皮辛散之性,疏利通畅,长于降浊止呕,行滞消痰;而和平条达,不至破气而损正,行郁理气之佳药也。其诸主治:疗吹奶,调乳痈,除痎疟,消症瘕,行胶痰,磨宿谷,利小便,通大肠,理嘈杂),治淋痢,下鱼骨鲠,杀寸白虫,总缘善行滞气也。
【容川】陈皮亦木实也,能治胃,兼治脾,但兼辛香,又能上达于肺。枳壳不辛香,故不走肺,厚朴辛,而气太沉,故不走肺。因肺通于大肠,故厚朴可泄肺气。其气不轻不重,故可降上焦与中焦之气。'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水,润透,切丝,阴干。
【性味】 苦、辛,温。
【归经】 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用法用量】 3~9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产地】产我国广东,即广橘皮,以晒干陈久为良,故名陈皮。
【性味】味苦辛,性温,无毒。
【主治】陈皮为宣通疏利要药,主行气健胃,去湿化痰,能发
散清热,消积水气。
【别录】下气止呕咳,治气冲胸中,吐逆
霍乱,疗脾不能消谷,止泄,除膀胱留热停水,起淋,利小便,去寸白虫。
【甄权】清痰涎,治上气咳嗽.开胃主气痢,破症瘕痃癖。
【药征】主治呃逆也,旁治胸痹停痰。
【用量】普通一钱至三钱。
【禁忌】凡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忌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忌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忌。
成无己曰陈皮和百药,脾为气母,肺为气龠,凡补药涩药必用陈皮以利气,凡用陈皮取其发散皮肤也,故陈皮之用在于行气,气行则领导百药,有痰者因气行而化,有湿者亦因气行而消,其它因食积及饮食之毒亦无不因气行而消解,气虚不能归元,则仅存之气不可再行而耗之,故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