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萧、袁、曹、熊、吕、姜、霍、鲁等姓常规写法看上下结构字特点

硬笔行书如何写好上下结构的合体字?

上下结构的合体字由两个以上的偏旁纵向叠加组成。由于许多笔画层层积累,从而限制了纵向笔画(如竖画)的自由伸展,使其成为全字主笔的可能性降低。相反,某些横向笔画(如长横)得以向左右两边自由伸展,从而成为全字的主笔。横向主笔产生之后,又进一步制约其他笔画的布局。例如,其他横向笔画相应要压缩,所有纵向笔画收敛不纵。因此,写好横向主笔是准确布局上下结构字的一把钥匙。具体来说,书写时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突出横向主笔。如何突出?首先,长度足够。甚至起笔收笔于回宫格的外框位置,从而制造震撼醒目的效果。其次,动感强烈。行书主笔横不应是一条生硬的长直线,而应有波折变化的动态美。第三,平衡作用。主笔横平衡全字,不致倾倒,因此,被重心线分割的左右部分大致均等。

下面姓氏字中,“袁”、“霍”等主笔横居上,呈天覆之势;“萧”、“鲁”居中,平衡上下;“熊”、“姜”居下,地载托上。所有主笔都非常醒目,左右全字。

(二)收缩横向辅笔。有突出必有压缩,才能有所对比。除去主笔外的其他横向辅助笔画要压缩收敛,不能与主笔争辉。大多数辅助笔画应安排在回宫格的内宫中,使全字中宫收紧。少部分溢出内宫,但不能达到外宫边沿,削弱主笔的作用。这种多层次安排填补了主次之间的空白,避免了结构上的突兀。

下面姓氏字中,“萧”上横溢出内宫,但仍较短,其它短横均居内宫之中。“鲁”字中,“田”、“日”两偏旁的横画也压缩在内宫之中,以衬托主笔横。

(三)控制全字高度。上下结构的字纵向空间显得十分拥挤,如果安排失误,必然越写越长,导致全字结构不佳。怎么办?其一,缩短纵向笔画。各偏旁中的竖画及类竖画要收缩,谨慎伸展。当然,具体长度根据其在各偏旁中的地位决定。其二,部分纵向笔画倾斜。笔画的倾斜既节约了纵向空间,又拉长了笔画,还彰显变化之美。其三,压缩横画间距。空白也大量消耗纵向空间,要根据全字笔画的密度合理预留笔画间距。各偏旁内部横向笔画间距要小,偏旁之间的间距可灵活决定。其四,笔画穿插迎让。为了节约空间,偏旁之间的笔画可以穿插迎让,参差互嵌。行书中,各笔画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上下偏旁之间常常牵丝连接,一体运笔,因此,穿插迎让更为常见。

下面姓氏字中,“萧”的草字头、“袁”的土字头、“霍”的雨字头中竖画都应尽量短,节省空间。“吕”左右竖画向内倾斜,不仅形体更为精巧,也有利于节省空间。“萧”、“霍”等字的横画间距都很小,有利于控制字长。同时,“萧”中竖嵌入草字头中,上下一体,结构紧凑。

(四)偏旁重心一线。一个偏旁有一条重心线,但各个重心线不能各行其是,应将重心合于一线,否则全字不稳。所谓重心线,即左右笔画均等的中轴线。所以,重心线左右两边笔画等量是保证全字重心稳定的主要办法。此外,许多重要的节点也穿越重心线,如笔画交叉点、部分起笔收笔点、部分笔画的中点等。总之,要根据字的不同形态特点确保重心平稳。

下面姓氏字中,“袁”上下竖穿越重心线,“吕”横画中点居于重心线,“姜”女字底下面交叉点居于重心线,“萧”、“袁”、“鲁”等字中竖位于重心线。

部分上下结构姓氏字常规行书写法点睛

草字头横画与下面主笔横大致平行,但较短,为主笔服务。“肃”中竖居于重心线,左右线条大致均等。全字上端下正,疏密均匀,书写时笔画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土”及“口”中的横画长短不同、直弯有别。上下竖画对齐,使重心稳定。下撇坚挺有力,可不必撇出,顺势上翻完成竖钩及右旁两点。

“曹”大致由横竖笔画组成,书写时要善于打破横平竖直的固定模式,借助提按交替及直中嵌弯增强笔画动感,营造变化之美。上部宽阔,下部窄直,横间距大致均等,保证全字和谐稳定。

“能”为左右结构,外紧内松。四点底变形为点横式主笔,向上形成张力,给人以勇托千斤之感。有的笔画予以省减,有的一笔带过,有的重新组合,使多笔画字化繁为简。全字颇具动感,彰显行书之美。

改造笔画,使其韧而有力。上下“口”均上开下收,左竖以点呈现,上横变为弯笔,下横短小。横间等距,结构匀称;上小下大,以下撑上;牵丝相连,俨然一体。

首两点收笔指向重心线,“王”中竖居于重心线。女字底主笔横兼具平衡作用,要写得灵动不僵;反折具有支撑作用,应写出力度和韧性;短撇照应反折,二者要倾角相等,和谐对称。

雨字头横钩为主笔,呈天覆呵下之势。雨字头中竖居重心线,左右均等。所有竖画大致平行,应写得刚劲有力。所有横应写出不同质感,或长或短,或正或斜,或以点代横。这是行书的内在要求。

中横承上启下,为全字主心骨。依据行书笔画特点,化直为弯,化正为斜,化短横为横点,化短竖为竖点。恰当的偏旁造型是整个字结构合理的关键。“田”塑造为倒梯形,显得灵活生动;“日”塑造为长矩形,稳固支撑上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