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古人冬至不吃饺子,而是做这三件事情
明天就是中国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了,朋友圈纷纷发图提醒:冬至要记得吃饺子哦。
冬至,冬至,我们经常挂在口头的一个词,但是“冬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冬天到了?冬天到头了?
冬至的时候,古人也一定要吃饺子吗?
本号前面文章指出,春分的意思,是香椿发芽,日夜分;夏至的意思,是半夏生,日长至;秋分的意思,是鹅掌楸叶子变黄,日夜分(详见《今日春分,开吃香椿》《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看来假文化要伴随我们一整年......》《“秋”字为什么这样写?》)......根据古人物候授时的习惯,这个“冬”肯定和一种植物有关,而这种植物的习性肯定和冬至有关。
那么这个“冬”,究竟是什么植物呢?我们可以从古人记载中略窥一斑。
《礼记 月令》记载:“仲冬之月......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仲冬之月(冬天的第二个月),白天最短,这个时候要伐木,取竹箭。
伐木,这个好理解,砍伐树木。

“取竹箭”,怎么理解?
如果把竹箭理解为竹子,为何不用伐而用取?如果把竹箭理解为竹子做成的箭,到哪里去取呢?
实际上,这里的竹、箭代表了两种植物:冬笋和柊叶。
冬至前后,冬笋成熟,人们开始进行挖取,冬笋和竹子有关,所以叫”取竹“。
而“箭”,是另一种和冬至有关的植物——柊叶,是因为其头状花序,外形象很多箭头一般,故名。


柊叶在古代是重要的包装材料,人们采摘后洗净晾干,用来包装食品、密封器皿等,具有杀菌防腐作用。资料记载,用柊叶以包参茸等物,经久不坏。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想到了,柊叶,别名粽叶,还有一个别名叫冬叶。




而采摘冬叶的最佳时机,也在冬至之后,所以叫做“取箭”。
挖冬笋,采冬叶,是谓“取竹、箭”。
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冬”,即是来源于“冬叶”这种植物(有的地方叫“冬叶”)。
“冬至”的真正含义是:采冬叶,日短至。白天最短的时候,就要开始采摘冬叶了。
有北方朋友说了:冬叶这东西,我见都没见过啊。
没错,本号多篇文章已经说明:史书中所记载的“中华文明”,其实指的是南方长江流域的文明,所以“取竹箭”这种事情,只有在南方才会发生。
而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习惯,属于北方的黄河流域文明,清朝之前的史书,当然不会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