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金匮要略白话版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高明的医生治疗未病的脏腑,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所谓治未病的脏腑,就是见到肝脏之病,知道肝病最易传给脾脏,在治疗肝病时应当首先调补脾脏。但是四季脾旺的时候,脾不易受肝邪,就不用补脾。普通医生不知道脏腑经络传变的规律,见到肝病,不了解补脾的意义,只单纯地治疗肝病。对于肝虚病,应当补之以酸味药,助用焦苦味药,还要用甘味之药调理。因为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由于脾能制约肾,当肾气微弱时,水气就会不充盛;水气不充盛,心火就会旺盛从而制约肺;肺被制约,金气就不会过盛;金气不过盛,肝气就会旺盛,从而肝病自行全愈。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肝虚病用这种方法,如果是实证就不能用这种方法了。内经上说:不能治虚证用泻法使虚证更虚、治实证用补法使实证更实,治虚证用补法,治实证用泻法,才是正确的治疗方法。其他脏器的病,也以此为标准进行治疗。

二、人遵循五行变化的规律,人的生长离不开自然界的气候,自然界的气候能使万物生长,但也能损害万物。就象水一样,既能载船运行,又能把船打翻。只要五脏真气充实通畅,人就不会生病。不正常的气候伤害人体,就可发生疾病,甚至造成死亡。各种疾病的致病因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正气己虚,经络受邪气侵害传入脏腑引起疾病,这是内因;二是:正气未虚,邪气侵犯肌表传于血脉,使四肢九窍脉络壅塞不通,这是外因;三是:房事过度、刀斧砍伤及被虫兽所伤。用这种方法来归纳,引起疾病的原因都有了。如果人们善于养生防病,就不会使邪气侵犯经络,如有不慎,外邪刚刚侵犯了经络,在病邪尚未向内传入脏腑之时,就及早治疗,比如四肢才感觉沉重、不灵活,就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治疗,就不会使九窍闭塞不通。若平时再能不犯王法,躲避禽兽伤害,房事不过度,衣着饮食口味适中,身体强壮,病邪就不会侵犯人的腠理。所谓腠,是三焦通会元真的地方,也就是气血流注的地方;理是皮肤、脏腑的纹理。

三、问:病人有气色变化表现于面部,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老师说:鼻部出现青色,腹中疼痛,若极度怕冷的为死证(一说:腹中冷,再见剧痛的为死证)。若鼻部出现微黑的颜色,是有水气;若面部出现黄色,是胸部有寒;若面部呈现白色,是贫血。若贫血的人面部呈现微红之色,而又不在气候炎热之时的,是死证。病人两眼正圆直视不瞑的为痉病,属不治之证。又面色发青主疼痛之证,面色发黑为肾劳,面色红为风热,色黄主大便难,面色鲜明的为水饮内停。

四、老师说:若病人表现为安静无语声,动则惊呼的,是关节疼痛的疾病;病人语声低微不清而不间断的,是心膈间气机不畅的疾病;病人语声小而悠长的,是头痛病(一作痛)。

五、老师说:病人呼吸时抬肩举肋的,是邪气壅塞胸中;病人呼吸时胸中之气上逆而咳嗽的,是咳病;病人呼吸时张口短气的,为肺叶枯萎肺气不足之病,病人常咳吐粘液和白沫。

六、老师说:若病人吸气短促,其病多在中焦,属实证,应当用攻下的方法即可痊愈,若属虚证的为不治之证。病在上焦的,病人吸气浅而短;病在下焦的,则吸气长而远,这些都是难治的证候。病人在呼吸时全身动摇振振的,属不治之证。

七、老师说:寸口脉象的变化,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动;比如春季肝旺会出现青色,这也是颜色随四季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假如春季肝的颜色应当青,反而出现白色,这就是非其时而有其色脉,这都是疾病的反应。

八、问:有时时令未到气候已到,有时时令已过而气候不到,有时时令已过而气候当去不去,有时时令已到而气候到而太过,这怎么解释?老师说:冬至节后第一个甲子日(即雨水节)的夜半,是少阳当令的时候,阳气开始生长,气候转为温和。如果尚未到甲子日气候已转温和,这就是未至而至;如果已到甲子日而气候尚未转温和,就是至而不至;如果已到甲子日气候仍然很冷,就是至而不去;如果已到甲子日,气候变得太热如盛夏之时,就是至而太过。

九、老师说:病人寸口出现浮脉,说明病位在表;若病人尺部出现浮脉,说明病位在里。病人表现为腰痛背强,骨痿行走无力,而且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呼吸气短。

十、问:内经中说:“厥阳独行”应怎样解释?老师说:就是单有阳而没有阴,所以称厥阳。

十一、问:两手寸部脉沉大而滑,沉大表明血实,滑则表明气实。血实气实相互结合,血气传入内脏则死,邪气传入腑则愈,这就是卒厥病。又怎么解释呢?老师说:病人突然昏倒,口唇发青,身体冰凉,这是入脏的表现,很快就会死亡。若病人身体温和,有汗出,这是入腑的表现,很快就会痊愈。

十二、问:脉绝似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怎样解释呢?老师说:不仅是脉绝似脱一种病,其他各种病都是这样。比如黄水疮,从口向四肢蔓延的,容易治疗;从四肢向口蔓延的,就难以治疗了;病在外部的容易治疗;病由外向里传的,属死证。

十三、问:阳病十八种是指什么?老师说:头、项、腰、脊、臂、脚六者,各有营、卫、营卫交病三种。又问:阴病十八又指哪些呢?老师说: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种,每种病又各有虚实。五脏病各有十八种,合计为九十种病;人又有六腑病,六腑也各有十八种病,合计为一百零八种病。至于五劳、七伤、六极及妇人三十六病尚不包括在内。雾露为轻清之邪,多伤人上部;水湿为重浊之邪,多伤人下部;大邪即风邪多伤人肤表;小邪即寒邪常侵犯经络之里;饮食失节,从口而入的,称为宿食。以上五邪侵犯人体,各有一定的规律,如风邪伤人多在上午;寒邪伤人多在下午;湿邪伤人多偏于下部;雾邪伤人则多偏于上身;风邪伤人可使脉浮,寒邪伤人可使脉急;雾邪伤人皮肤腠理,湿邪则流注关节;饮食不节,伤人脾胃;极寒之邪易伤经、极热之邪则易伤络。

十四、问:病有的急当救里、有的急当救表,这是什么道理?老师说:病人,当被医生误用攻下之法后,损伤了脾胃,病人出现腹泻不止,而且粪便如清水并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尽管病人有身体疼痛等表证,也要赶快治疗里证,服药后,病人身体仍然疼痛,如大便已正常,则应赶快治疗表证。

十五、病人有难治的久病,又有新得的病,应当首先治疗新得之病,然后再治疗难治之久病。

十六、老师说:五脏的病,各有适合它需要的饮食、居处,如果得到,病就会痊愈。五脏的病又各有它厌恶的饮食、居处,若遇到这种它不喜欢的饮食、居处,病情就会随之加重。如果病人突然很想吃平素不喜欢的食物,食后必然会引起发热。

十七、凡病位在里,想用攻法治疗,医生应当随其所得给以恰当的方法治疗,比如病人口渴而小便不利的给与猪苓汤治疗。其余的都可以此类推。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一、太阳病,如表现为发热、无汗,反而怕冷的,叫作刚痉(一作痉,下同)。

二、太阳病,如表现为发热,出汗,而且不怕冷的,叫作柔痉。

三、太阳病,如表现为发热,脉象沉而细的,叫作痉病,属难治之病。

四、太阳病,如果发汗太多,就会变成痉病。

五、外感风邪之病,若误用攻下之法治疗,则会变成痉病,如果再发汗,必然会引起四肢筋脉拘挛。

六、久患疮疡的病人,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不可发汗解表,如果发汗就会变成痉病。

七、病人如果表现为身上发热,足部寒冷,颈项拘紧转动不灵活,全身怕冷,有时头部发热,颜面眼睛发红,只有头部不自主地摇动,突然牙关紧闭不能张口,角弓反张的,叫作痉病。此证若以汗法治疗,寒邪与汗湿相结合,会使病人表更虚,怕冷更加严重。

八、病人发汗以后,脉象起伏屈曲如蛇行之状(一说:其脉浛浛)。病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的,为病将痊愈。如仍见发汗前的脉象,或再见沉伏而弦的脉象,这是痉病。

九、痉病的脉象是:以手按之紧而弦,自寸至尺上下三部都是这样(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中说:患痉病的人,脉象伏而坚,自寸至尺上下三部都是这样)。

十、患痉病的人身上有灸疮的,属难治之病。

十一、病人,太阳病的症状具备,又出现筋脉强急,脉象反见沉迟的,这是痉病。用栝楼桂枝汤主治。

【栝楼桂枝汤】方

栝楼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取微汗。如不出汗,服药后过一会儿,大口服热粥以助发汗。

十二、太阳病,如表现为无汗,而小便反少,气逆上冲胸间,牙关紧闭不能说话的,刚痉即将发作。用葛根汤主治。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捣碎,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然后加入其他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不须喝粥。其余将息及禁忌与桂枝汤法相同。

十三、痉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胸腹胀满,牙关紧闭不能说话,角弓反张,卧时不能接触床面,下肢孪急,而且必然出现切齿,可给与大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二合)

以上四味药,以水一斗,先煮厚朴、枳实二味,取五升,去滓,加入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再加入芒硝,煮一二沸,待温,分二次服,大便通利后,停服。

十四、太阳病,如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而心烦,脉象沉而细(作缓)的,这叫湿痹(《玉函》称:中湿)。有湿痹的证候,又有小便不通利,大便反而比平时快的,只应当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

十五、患湿病的人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全身疼痛(一种说法是:疼痛而心烦)。发热,身上的颜色暗黄,如烟熏过的样子。

十六、患湿病的人,但见头部出汗,背部强直,想盖被子或烤火,如果用攻下的方法治疗,病人就会发生呃逆,或胸中胀满、小便不通利(一种说法是:小便通利);至于舌上的白滑之苔,是因为误下使热陷丹田,寒湿仍聚于胸中,因而口渴想饮水又不能饮,就会出现口中干燥和心中烦闷。

十七、患湿病的人,误用攻下之法治疗,若病人额上出汗,稍有喘息,小便通利(一说为:不利的),为死证。如果出现腹泻不止的,也是死证。

十八、风邪与湿邪相结合的病人,全身都疼痛,应当用汗法治疗即可痊愈,假如正当天气阴雨不止,医生说:这种病可以发汗。然而发汗以后,病却末愈,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发汗以后,汗出太过,风邪虽随汗而去,而湿邪仍在,所以不会痊愈。治疗风湿病,应该用汗法,但只能使病人微微似有汗出,这样就可使风湿二邪都排出去了。

十九、患风湿病的人,如表现为全身疼痛,发热,面色发黄而又气喘、头痛,鼻子堵塞而又心烦,脉大,饮食正常,这是腹中肠胃调和没有病变,因为头部受了寒湿,所以会出现鼻子堵塞,把药放入鼻中,病就好了(《脉经》中说:病人喘。而无“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三字)。

二十、患湿病的人,全身剧烈疼痛而心烦,可给与麻黄加术汤发汗为好,切不可用火攻的方法来治疗。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二十一、病人表现为全身疼痛,发热,每日傍晚申时更加严重的,叫作风湿病。这种病是由出汗时感受风邪,或长时间贪凉感受寒湿所引起。可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 ,去皮尖,炒)

上药剉为麻豆大小,每次服四钱,以水一盏半,煮取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二十二、风湿病人,表现为脉浮,身体沉重,出汗怕风的,以防己黄芪汤主治。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上药剉如麻豆大小,混合均匀,每次用五钱七分,再加入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加水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待温时服下,过一定时间后再服。若有哮端的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的加芍药三分,有气上冲的加桂枝三分,下焦有陈寒病的加细辛三分。服药后应当感觉皮中如有虫爬行,如感觉腰以下寒冷如冰,服药后坐在被上,再用一条被围绕在腰以下部位,使之温暖,有微汗出,即可痊愈。

二十三、患伤寒病八九日,仍不痊愈,风湿二邪相互结合,病人身体剧痛、心烦、不能自由转侧,不呕吐又不口渴,脉浮虚而涩的,用桂枝附子汤主治;如大便己实,小便通利,则用去桂加白术汤主治。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以上五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待温,分三次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以上五味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待温,分三次服。第一次服后可出现身体麻木,约过半日再服一次,当三服都尽以后,病人会出现眩晕症状,不用责怪,这是白术与附子的药力在皮中逐除水湿之邪未尽的缘故。

二十四、由于风湿二邪相互结合,病人出现关节疼痛,心烦,筋骨抽掣疼痛而不能屈伸,动之则疼痛加剧,出汗,气短,小便不通利,怕风不想减衣服,或者身体稍有肿胀的,以甘草附子汤主治。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以上四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第一次服后微有汗出,病可痊愈。如服药后饮食正常,则不需再服。若汗出后仍有心烦的,则服五合。若恐怕服一升量多的,以服六七合为好。

二十五、太阳中暑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怕冷,身体沉重而疼痛,脉弦细芤迟,小便以后寒栗而毫毛耸立,手足冰凉,稍有劳动,身体就会发热,并可见张口气喘,门齿干燥。若误用汗法治疗,怕冷就会更历害;若误加温针治疗,发热就会更重;若反复用攻下之法治疗,就会使小便淋涩疼痛更重。

二十六、所谓太阳中热病,就是太阳中暑病,叫作暍病,其表现为汗出、怕冷、身体发热而口渴,以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以上五味药,以水一斗,煮至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二十七、太阳中暍病,如表现为身体发热、疼痛严重,而且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夏天伤于冷水,水湿行于皮中所引起。以一物瓜蒂汤主治。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七个

上药剉为末,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一次服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一、有论述说:谈起百合病的情况,因为人体百条脉络同出于一个根源,所以都会引起这种病。百合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病人想吃东西但又吃不下去,经常默默不语,想睡觉又睡不安稳,想走路又不能走,有时吃饭觉得很香,有时甚至不想闻到食物的气味,好象发冷又不冷,好象发热又不热,口里发苦,小便颜色发红,很多药物都治不好这种病,吃了药往往引起剧烈呕吐或严重腹泻,病人精神恍惚好象有神灵作祟 似的,从外表看并没有显著的病象,只是脉搏稍微有点快。

若每当小便时头痛的,需经六十天左右才可全愈;若在小便时头不痛,但觉淅淅然象怕风似的,需经四十天左右才可全愈;若小便通利,小便后仅感觉头晕的,过二十天便可全愈。

以上这些症状,有的出现在其他病之前,有的出现在其他病发生后的四五天,有的甚至出现在其他病发生后的二十天或一个月以后,这都要随证施治。

二、百合病,误用汗法治疗之后的,以百合知母汤主治。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上药,先以水洗百合,浸泡一宿,当有白沫出现以后,去其水,再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另外以泉水二升煎知母,煎取一升,去滓;然后合在一起煎取一升五合,待温分二次服。

三、百合病,误用攻下法治疗之后的,以滑石代赭汤主治。

【滑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

上药,先以水洗百合,浸泡一宿,当有白沫出现以后,去其水,再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另外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取一升,去滓,然后二者参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待温,分二次服。

四、百合病,误用吐法治疗之后的,用后方主治。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

上药,先以水洗百合,浸泡一宿,当白沫出现以后,去其水,再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加入鸡子黄,搅和均匀,煎至五分,温服。

五、百合病,若未经汗、吐、下法治疗,病虽久但病情如刚发病时的,以百合地黄汤主治。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上药,以水洗百合,浸泡一宿,当白沫出现以后,去其水,再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加入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待温分服,中病后不要再服。服药后大便常呈黑色。

六、百合病,若经一个月之久而不全愈,并出现口渴的,应以百合洗方主治。

【百合洗】方

上药,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浸泡一宿,用来洗身,洗后,可吃煮饼,不要以盐豉佐食。

七、百合病,口渴不愈的,以栝楼牡蛎散主治。

【栝楼牡蛎散】方

栝楼根牡蛎(熬,等分)

上药共研细面,冲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八、百合病,变成真正发热的(一作:发冷发热),以百合滑石散主治。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上药作成散剂,冲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当出现小便通利后停服,发热即可消除。

九、百合病,若表现出阴证的,并非阴有余,而是阳不足,在治疗上应当用阳法救治;若表现出阳证的,并非阳有余,而是阴不足,应以养阴之法治疗。若病见阳证,反而攻其阴,病不好又认为是阳太过而发其汗,这种治法为逆治;若病见阴证,反而攻其阳,病不愈又认为是阴太过又再用攻下之法,这也是逆治。

十、孤惑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全身症状和外感伤寒差不多,病人常沉默不语,只想睡觉,但又不能闭目安睡,睡下又想起来,反复不安。溃疡发生于喉部的名叫惑,发生于阴部的叫作狐。病人常不想饮食,甚至不愿闻饮食的气味,面色也变化无常、一会儿红、一会儿黑、一会儿白,溃疡发生于喉部的,则出现声音嘶哑(一作嗄),以甘草泻心汤主治。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以上七味药,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十一、若溃疡发生于前阴,病人咽喉就会发干,用苦参汤外洗。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

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外阴,一日三次。

十二、若溃疡发生于肛门的,用雄黄熏治。

雄黄

一味研为末,以筒瓦二枚扣合,烧向肛门熏之。

(《脉经》中说:病人或者从上呼吸道侵蚀咽部,或从下焦侵蚀肛门,外阴,侵蚀上部的称作惑,侵蚀下部的叫作狐,患狐惑病的,以猪苓散主治。)

十三、病人若表现为脉数,不发热,稍有心烦,沉默不语只想睡觉,出汗。初得病的三四天,出现两眼发红,象斑鸠的眼一样,到了七八天,双眼内外眦周围表现(一本此处有黄字)黑色;若病人饮食正常的,说明脓已形成。用赤小豆当归散主治。

【赤小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至芽出,曝晒干)当归(三两)

上药二味,捣为散,以浆水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十四、阳毒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面部出现红色斑点,有如织锦上的花纹,咽喉疼痛,甚至吐脓血。这种病发病五日以内还可治愈,如果发病超过七天,治疗就困难了。应以升麻鳖甲汤主治。

十五、阴毒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病人颜面及眼睛周围发青,全身象被棍打了一样的疼痛,咽喉疼痛。这种病发病在五日以内的还可以治愈,若发病超过七天,治疗就困难了。以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治。

【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

上药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老人与小儿可分次服。取汗。

(《时后》、《千金方》中记载:阳毒病用升麻汤治疗,方中无鳖甲有桂;阴毒病用甘草汤治疗,方中无雄黄。)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一、老师说:疟疾病的脉象自然应呈弦脉。弦而兼数的多属热,弦而兼迟的多属寒。弦而兼小紧的可用下法治愈,弦而兼迟的可用温法治疗,弦而兼紧的可用汗法、针灸治疗,脉见浮大的可用吐法治疗,脉弦数而有阳邪动风象的宜用饮食调理。

二、患疟疾,以月日记病程,若一日发病,应当十五日痊愈;假若未愈,也应一月内痊愈;若一月不愈,应如何解释呢?老师说:这是邪气结为癥瘕,名叫疟母,要赶紧治疗,宜用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射干(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䗪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消(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以上二十三味药,研为细末,取锻铁灶中的灰一斗,用米酒一斛五斗浸泡灶灰,待酒耗尽一半,放入鳖甲,火煎使稠粘如胶漆,绞取汁,再放入诸药末,煎炼成丸,如梧子大小,空腹服七丸,每天三次。(《千金方》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虫五分,无鼠妇、赤消二味,以鳖甲煎和诸药为丸。)

三、老师说:津液精血亏损,阳热独亢为病,就会发热,气短,胸中烦闷不舒,手足发热而且想呕吐,名叫瘅疟。如果只发热不恶寒,这是邪气内居于心,外居于骨肉之间,使病人肌肉消瘦。

四、温疟病人,他的脉象平和如常人,身体不寒,只觉发热,骨节疼痛剧烈,时时作呕,用白虎加桂枝汤主治。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

以上诸药剉碎,每次用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药滓,温服,使汗出即愈。

五、疟疾发病恶寒多的,叫牡疟,用蜀漆散主治。

【蜀漆散】方

蜀漆(烧 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

以上三味药,杵成散。在未出现症状以前用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作时服一钱匕。(一方云母作云实。)

附《外台秘要》方

【牡蛎汤】治牡疟。

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 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

以上四味药,用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掉上浮水沫,得汁六升,放入诸味药,煎取二升,温服一升。如有呕吐,不宜再服。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治疗疟疾伴发口渴的患者,也治疗劳疟。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甘草(各三两)栝楼根(四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药滓后煎,取汁三升,温服一升,每天二次。

【柴胡桂姜汤】治疗疟疾恶寒重,微有发热,或只恶寒不发热。(服一剂效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

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药滓后再煎,取汁三升,温服一升,每天三次。初服药后微有烦躁,再服则汗出病愈。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中风病,应半身不能随意运动,如果只有一支手臂不能随意运动,这是痹证。脉微且数,是中风病的脉象。

二、寸口的脉象浮而紧,紧为外感寒邪,浮为气血虚弱,寒邪乘虚搏结,邪气居于肌表。浮脉的病人血虚,导致络脉空乏,邪气留滞不去,乘虚或居身体左侧或居身体右侧,受邪的一侧松驰舒缓,正气旺盛的一侧反呈拘挛,无邪一侧牵引有邪一侧,形成口眼㖞斜。邪气侵犯络脉,肌肤麻木不仁;邪气侵犯经脉,肢体重滞不易举动;邪气内侵入府,则神昏不识人;邪气侵入于脏,则舌纵难言,口流涎沫。

【候氏黑散】治疗风寒直侵肌肉内脏,四肢烦重,风寒凌心,心中虚寒的患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

以上十四味药,杵成散,酒冲服方寸匕,每天一次。初服药的二十天,用温酒调服,禁食所有的鱼、肉、大蒜类。经常应清淡饮食,至第六十天时,药物已积聚于腹内留而不去,饮食积热自然被驱,清淡饮食亦能够协助药效。

三、寸口脉象迟缓,迟脉主寒,缓脉主虚。荣分不足则是由于失血,卫气虚则是由于风邪所伤。邪气入于经脉,则全身搔痒伴发皮疹,胸中阳气不足,邪气侵入胸中,出现胸胁胀满,呼吸急促。

【风引汤】治疗热性瘫痪、癫痫病。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以上十二味药,杵后粗筛,用皮革药袋存放。用时取三指撮,清洁井泉水三升,煮沸三次,温服一升。(治疗成人热性抽掣,小儿惊痫,瘈疭,一天数十次发作,其他医疗不效者,用清热作用的风引汤。巢氏云:脚气病也应用风引汤治疗。)

【防己地黄汤】治疗病人妄行如狂,独自胡言乱语,无发热、恶寒症状,其脉呈浮象。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

以上四味药,用酒一杯,浸泡一夜,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切碎,水蒸如蒸熟一斗米时间长短;取铜器盛药汁,再绞取地黄汁,一起和均,分次服用。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

上两味碾成散剂,先用温水沐洗患处,再用散药方寸匕摩于患处,使药效专行。

四、寸口的脉象沉而弱,沉脉病主骨,弱脉病主筋,沉脉病在肾,弱脉病在肝,若汗出渗入水中,汗水相搏伤及心气,流注关节而肿痛,出黄汗,所以叫历节病。

五、趺阳部脉见浮而滑,滑脉则为胃中谷气积聚成实,浮脉则属积热外蒸而汗出。

六、少阴脉浮而弱,弱脉为血气虚弱,浮脉为风邪外袭,风邪与血气虚相互搏结,就会出现抽掣性疼痛。

七、肥胖人的脉象涩小,症见气短,自汗,关节疼痛而不能正常屈伸,这是饮酒后汗出受风所致。

八、全身的肢节疼痛,身体瘦弱,而脚肿大象皮肉与骨要脱离那样,头目眩晕而气短,泛恶想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主治。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以上九味药,用水七升,煎取二升,每次温服七合,每天三次服。

九、食酸味太过就会伤筋,筋伤则弛缓不收,叫作泄,过食咸就会伤骨,骨伤则痿软无力,叫作枯。枯和泄相互搏结于一体,叫作断泄。荣气虚则不能通行,卫气弱则不能独行于外,荣卫俱病,三焦不能正常营运,四肢肌肉营养来源断绝,身体出现消瘦,反见两脚肿大,出黄汗,足胫发冷,若再见发热者,就成为历节病了。

十、患历节病,关节不能随意屈伸,疼痛剧烈的,用乌头汤主治。

【乌头汤】方治疗脚气疼痛,关节不能随意屈伸。

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川乌(五枚,捣碎,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取出乌头)

以上五味药,切碎前四味,用水三升,煎取一汁,去药滓,放入蜜煎乌头汁中,再一起煎,先服用七合,无不适感觉的,全部服尽。

【矾石汤】治疗脚气冲心

矾石(二两)

以上一味药,用浆水一斗五升,煎煮三五沸后,取药汁泡脚,疗效较好。

附方:

《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肢体不能移动,肢体不能随意支配,不能说话,精神恍惚,不知身体痛处,或者肢体拘挛不能随意翻身转动。(姚氏说:与大续命汤方类同。兼治妇女产后失血,及成人小儿皆可用。)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以上九味药,用水一斗,煎取四升,温服一升,应有微汗出。取薄被复盖于脊背部,凭几坐起,便汗出病愈,不出汗者再服药,没有更多的禁忌,不要受风。也治疗只能伏坐不能平卧,咳嗽喘逆,颜面浮肿。

《千金》【三黄汤】治疗中风病,症见手脚挛急,全身骨节痛疼,心中烦热躁乱,恶寒,终日不思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

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次温服,第一次服药小汗出,第二次服药大汗出。心中烦热者加大黄二分,腹中满加枳实一枚,气逆者加人参三分,心悸者加牡蛎三分,口渴者加栝楼根三分,先有恶寒者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术附汤】治疗风邪乘虚而入致使头目眩晕剧烈,表情痛苦,纳食不香,本方可温补中焦,补益精气。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

以上三味药,剉碎,每次取五钱匕,姜五片,大枣一枚,用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药滓后温服。

【崔氏八味丸】治疗脚气病邪气上犯,少腹麻木不仁。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以上八味药,研为细末,用炼蜜制成如梧子大的蜜丸,每次用酒冲服十五丸,每天服二次。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疗肌肉极为消瘦,热伤而体内津液枯脱,腠理开泄,大汗不止,厉风侵入营分,下焦失养而脚弱无力。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以上六味药,用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掉上浮药沫后,放入诸药,煎服三升,分三次温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一、问:血痹病是怎样得的呢?老师说:富贵人家多筋骨脆弱而外表丰满,稍事劳动则汗出,睡眠辗转反侧不安,复受微风侵袭而得。仅以脉诊之,当微弱而带涩,只是在寸口或关部微小中略带紧急,治应针刺引导卫阳,使血脉调和,紧脉转和病即痊愈。

二、血痹病人,阳气阴血俱虚,寸口关部脉来微弱,尺脉小中带紧,外在症状为身体麻木不仁,象似风痹的症状,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煎取二升,温服七合,每天三次。(一方中有人参。)

三、大凡男人外貌平和无病态,其脉象浮大的,是虚劳,脉象虚极无力的也是虚劳。

四、男子面色苍白无华的,多见口渴或失血,突然出现喘息心悸,脉浮的,都是里虚的缘故。

五、男子脉象虚弱兼有沉弦,无恶寒发热,有呼吸急促,腹中拘急,小便不利,面色㿠白,时感眩晕,并有衄血,少腹胀满的,这是虚劳病所引起的。

六、虚劳病所表现的症状是:脉象浮大无力,手足烦热,春夏季节病情加剧,秋冬季节病情缓解,前阴寒冷精液自动遗出,两腿酸痛消瘦不能行走。

七、男子脉浮弱而兼涩,是属无生育征象,其精液稀薄而清冷(一作:浛)。

八、经常亡失精液的患者,少腹挛急,龟头寒凉,头目昏眩(一作眼眶疼痛),头发脱落。脉象极为虚弱兼有芤迟,多见下利清谷、亡血、失精的症状;若脉来芤动或微紧,则男子遗精,女子夜梦交配,用桂枝龙骨牡蛎汤主治。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说:脉来虚弱浮大,烦热汗出的,去桂枝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所以叫做二加龙骨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煎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以上四味药,杵成散剂,用酒调服半钱匕,每天三次,不效可稍增加用量。

九、男子外表似无病,脉象虚弱细微的,多有盗汗症状。

十、人年己五六十岁,发病脉象见大,沿脊背两旁麻木不仁,或有肠中水鸣,腋下、颈项结核的,都是因为虚劳所致。

十一、脉见沉小而迟,叫作脱气,病人急行劳累则喘促,手足逆冷不温,腹部胀满不舒,甚或大便溏泄,饮食不消化。

十二、病人脉弦而大,但较弦脉有衰减,较大脉有空中如芤,脉弦减属于寒,脉大空如芤属中虚,寒虚两脉相合,则名为革脉。在妇女主患小产或漏下,在男子主患失血或遗精。

十三、虚劳症见腹内拘急,心悸、衄血,腹痛,梦中遗精,四肢痠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用小建中汤主治。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煎取三升,去药滓,放入胶饴,再用微火溶解,每次温服一升,每天服三次。(有呕吐的患者,不宜用建中汤,因为药味过甜的缘故。)

(《千金》治疗男女患者因冷食积滞,或大病后体质未恢复正常,如四肢沉重,骨肉痠痛,气短少吸,动则喘促呼吸无力,胸胁满闷,腰背部痠痛,心中悸动不宁,咽干唇燥,面色不华,肌肤欠润,或饮食无味,胁肋胀满,头重昏沉,易困多睡,重者病积多年,轻者百日未愈,身体逐渐消瘦,五脏功能衰弱,难以恢复正常。六脉皆虚弱不足,中焦虚寒,气虚乏力,少腹拘急不舒,身体虚弱而累积百病,用黄芪建中汤方治疗,再加入人参二两。)

十四、虚劳病腹中拘急,气血阴阳皆有不足,用黄芪建中汤主治。(在小建中汤中加入黄芪一两半,其余皆随同。气短而胸中满闷的,加生姜,腹胀满的,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若治疗肺脏虚损不足,补气加入半夏三两)

十五、虚劳病腰部疼痛,小腹拘急不舒,小便不畅利的,用八味肾气丸主治。(方剂见于妇人杂病中)

十六、虚劳病人气血阴阳不足,因感风邪而致的各种疾病,用薯蓣丸主治。

【薯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麯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以上二十一味药,研成细粉,用炼蜜制成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用药一百丸为一剂。

十七、虚劳病虚热烦躁,不能正常睡眠的,用酸枣汤主治。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

以上五味药,用水八升,先煮酸枣仁剩水六升,再加入其他各药,煎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十八、因各种虚劳使体质极虚,肌肉消瘦而腹部胀满,不能饮食,大多由饮食失调,忧伤过度,饮酒过量、房室过度、过度饥饿或劳倦所伤,致使经络营卫之气受到损伤,使体内瘀血留滞,肚肤枯糙如鱼鳞交错,两眼颜色黯黑,应缓和中焦补其不足,用大黄䗪虫丸主治。

【大黄䗪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䗪虫(半升)

以上十二味药,研成细末,用炼蜜制成如小豆大丸剂,每次酒调服五丸,每天服三次。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另名:复脉汤)治疗虚劳病气血阴阳不足,汗出烦闷,脉结代,心中悸动,虽能正常行动,也不越百天而病危,病情危急的十一天即死。

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以上九味药,用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药滓,再放入阿胶完全溶解,每次温服一升,每天服三次。

《肘后》【獭肝散】治疗冷劳病,又主治尸注病。一人有病传染他人。

獭肝一具,炙干后研成细末,用水冲服方寸匕,每天服三次。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一、问:热邪位于上焦的病人,因为咳嗽而成肺痿,肺痿这种病,是怎么得来的呢?老师说:或因发汗过多,或因呕吐不止,或因消渴病而小便频数,或因大便困难,用泻下药过度,致使严重损耗津液,以致阴虚生内热,热灼肺叶而患肺痿。又问:寸口部脉象呈数,病人应干咳,口中反而咳出浓痰或涎沫的,为什么呢?老师说:此为肺痿病。如果口中干燥,咳嗽伴有胸中隐隐作痛,脉象反呈滑数,这是肺痈,咳嗽当吐脓血。脉数而虚的为肺痿,脉数而实的为肺痈。

二、问:病人患咳嗽气逆,诊其脉,怎样知道是肺痈呢?当发展到吐脓血的死证时,它的脉象又是怎样的呢?老师说:肺痈病人寸口脉微而数,微为风邪所犯,数是热邪的反映;脉微则有汗出,脉数则兼恶寒。风邪中于卫分,热毒能随呼气而出;热邪进入荣血,则可随着吸气而深入内部而不出;风邪易伤及皮毛,热邪易损伤血脉;风邪留滞于肺,病人就咳嗽,口干气喘胸部满闷,咽喉干燥而不渴,多吐稠痰涎沫,时时寒战。热邪侵及荣血,血被热灼而凝滞,蓄久成为痈脓,吐出呈米粥样脓痰。病在初期尚可救治,脓已形成,肺体腐烂就不能治疗了。

三、气喘,面目浮肿,摇肩呼吸,脉浮大,是不治之证;再加上腹泄就更加危险。

四、气逆,喘急而烦躁的,属肺胀,将要发展成风水浮肿证时,用汗法治疗可痊愈。

五、患肺痿吐涎沫而不见咳嗽的,口又不渴,一定有遗尿,或小便频数的症状。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上焦虚寒不能制约下焦的缘故。这种病是肺中虚寒,病人必有眩晕,唾涎多,应用甘草干姜汤治疗以温之。若服用此药后出现口渴的,属消渴病。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以上两味药切碎后,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药滓,分二次温服。

六、咳嗽而气逆,喉中痰鸣如水鸡鸣声,用射干麻黄汤主治。

【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三枚另法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苑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另法半升)

上九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掉上浮水沫,再放入各味药物一起煎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七、咳嗽气逆,时时吐出稠浊痰涎,只能端坐不能平卧的,用皂荚丸主治。

【皂荚丸】方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

以上一味药,研成细末,炼蜜制成丸如梧子大,用枣膏和汤服三丸,白天服三次,夜服一次。

八、咳嗽而脉浮的,用厚朴麻黄汤主治。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以上九味药,用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至熟,去滓,放入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每天服三次。

九、咳嗽而脉沉的,用泽漆汤主治。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苑)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以上九味药,切碎,放入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入夜将药服完。

十、大逆上气,咽喉干燥不利,应用止逆下气的麦门冬汤主治。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用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十一、肺痈病,气喘而不能平卧,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炒成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以上两味药,先用水三升,煮大枣取二升,去枣放入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十二、咳嗽而胸部胀满,寒战,脉数,咽干而口不渴,时常吐出稠浊腥臭痰涎,拖延日久则吐出如米粥样的脓痰,这是肺痈,用桔梗汤主治。

【桔梗汤】方(也治血痹证)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次温服,服药后可吐出脓血。

十三、咳嗽而气逆,这是肺胀,病人气喘,两目外鼓如欲脱出状,脉呈浮大的,用越婢加半夏汤主治。

【越婢加半夏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以上六味药,用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浮水沫,再加入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十四、肺胀,咳嗽而气逆,心中烦躁而喘,脉象见浮的,是心下有水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主治。

【小青龙加石膏汤】方(《千金》证治相同,此外有胁下疼痛引及缺盆症状)

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

以上九味药,用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掉上浮水沫,再放入诸药,煮取三升,体质强壮者服一升,体质较弱者减量,每天服三次。小儿服四合。

附方

《外台》【炙甘草汤】治疗肺痿痰涎较多,自觉心中泛恶欲吐者。(方见虚劳中)

《千金》【甘草汤】

甘草

以上一味药,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温服。

《千金》【生姜甘草汤】治疗肺痿证,咳嗽吐痰,涎沫不尽,咽喉干躁而口渴。

生姜(五两)人参(二两) 甘草(四两)大枣(十五枚)

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疗肺痿证,咳吐涎沫。

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

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外台》【桔梗白散】治疗咳嗽而胸中胀满,寒战脉数,咽喉干燥而不渴,时时吐出稠浊腥臭脓痰,拖延日久吐出如米粥样脓痰的患者,此为肺痈。

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熬研如脂)

以上三味药,制成散,体质强壮者冲服半钱匕,体质较差者减量服。病在膈上的,药后吐脓血;病在膈下的,药后泻脓血:如泻下不止,饮冷水一杯则止。

《千金》【苇茎汤】治疗咳嗽而有微热,烦躁胸满,胸中见有甲错,这是肺痈。

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

以上四味药,用水一斗,先煮苇茎取五升,去药滓,放入诸药,煮取三升,服一升,再服一升后,应当吐出脓状稠痰。

十五、肺痈,胸中胀满,全身面目浮肿,鼻窍不通,而流清涕,闻辨不出香臭酸辛气味,咳嗽气逆,喘促痰鸣,喉中迫促不利,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方见上。三天一剂,可用至三四剂,应先服小青龙汤一剂后再服此方,小青龙汤见咳嗽门中。)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一、老师说:疾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这四种病,都是因受惊恐使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的。

二、老师说:奔豚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气从少腹部起发,向上冲到咽喉,发作痛苦难忍,象要死去一样,发作过后又象正常人一样,这些症状都是从受惊恐而得的。

三、奔豚病,发作时气冲胸部、腹部疼痛,并有寒热往来的症状,用奔豚汤主治。

【奔豚汤】方

甘草芎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

以上九味药,用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四、太阳病,发汗治疗后未愈,又用火针治疗再发其汗,针刺部位被寒邪侵袭,则发如核状的红肿硬结,必得引发奔豚病,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外治要在其核状硬结上各灸一壮,并内服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药滓,温服一升。

五、发汗治疗后,自觉脐下悸动的,此为欲发奔豚的先兆,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

以上四味药,用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后,放入其他诸味药,煮取三升,去药滓,温服一升,每天服三次。(甘澜水做法,用水二斗置入大盆内,用杓杨水,待水上有五六千颗水珠相逐时,就可取用。)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老师说:诊脉应从脉象的太过与不及来寻找病源。比如关前之寸脉微弱无力而关后之尺脉见弦象的,就会有胸痹心痛的病症,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上焦阳气极虚。关前阳脉无力说明上焦阳气虚、关后阴脉弦说明下焦阴寒盛,阳虚阴乘就形成了胸痹心痛病。

二、平素正常无病之人,也不恶寒发热,突然气息短促、呼吸不利的,一般属实证。

三、胸痹病,症见气喘、咳嗽、唾痰涎,胸背牵引做痛,呼吸气短,寸脉沉而迟,关上之脉小紧而数,用瓜楼薤白白酒汤主治。

【瓜楼薤白白酒汤】方

瓜楼实(一枚,捣碎)薤白(半升)白酒(七升)

以上三味药,同煮剩二升,分两次温服。

四、胸痹以不能平卧、心胸痛牵及背部为主证的,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主治。

【瓜楼薤白半夏汤】方

瓜楼实(一枚,捣碎)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以上四味药,同煮至四升,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五、胸痹病势剧者,又见心中痞闷,是有气郁结在胸部,因而胸部满闷,胁下有一股气上冲心胸。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治;也可用人参汤主治。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楼实(一枚,捣)

以上五味药,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剩二升,去滓,加入另外三药,煮沸数次后,分三次温服。

【人参汤】方

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

以上四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六、胸痹病势较缓,表现为胸中有时感到有气阻塞、呼吸难以续接而觉短气(此水气滞而为病,若以气滞为主的),可用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水气盛为主的),也可用橘枳姜汤主治。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以上三味药,加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一剂不愈者,可继续服用。

【橘皮枳实生姜汤】方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以上三味药,加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两次温服。(《肘后》、《千金》中说:本方治胸痹,胸中幅幅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

七、胸痹病情急迫的,可用薏苡仁附子散缓急止痛。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

以上二味药,杵成细末,每次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八、胃脘部痞满,胃脘中水邪寒邪向上冲逆,以致心痛如悬物而不下的,用桂枝生姜枳实汤主治。

【桂枝生姜枳实汤】方

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

以上三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九、心胸部疼痛牵及背一部,背部疼痛牵及心胸,用乌头赤石脂丸主治。

【赤石脂丸】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乌头(炮,一分)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干姜(一两,一法一分)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以上五味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饭前服一丸,每日三次。如果无效,可逐渐加量。

【九痛丸】可治疗九种心痛

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

以上六味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酒服下;强壮之人先服三丸,每日三次;体弱之人,每次二丸。兼治突然中恶,腹部胀痛,不能言语。又可治连年积冷,流注于心胸作痛,以及冷气上冲、落马坠车等瘀血疾患,皆可用之。忌口如平常之法。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一、趺阳脉象如果微而弦,应当有腹部胀满之症,如果不见腹部胀满,则可出现大便难和两胠疼的症状,这是由于阳虚而寒从下上攻所致,应当服温药。

二、患者有腹部胀满的症状,如果按之不痛为虚证,按之痛的为实证,实证可用攻下之法。如果腹部胀满而舌苔黄,尚未用过攻下之法的,用泻下实热的方法则可痊愈。

三、病者腹部胀满,有时减轻,随即胀满如前,此为里寒所致,应当用温药治疗。

四、病者肌肤萎黄,烦躁而不口渴,阴寒实邪壅结于胸中,而又泻下不止的,是死证。

五、寸口脉见弦象,则病人胁下拘急而痛,并有啬啬恶寒的症状。

六、平素身体中焦虚寒的人,常易打呵欠;如果病人流清鼻涕、发热而面色平和的,经常爱打喷嚏。

七、病人里虚而又感受寒邪,其人腹泄,是脾虚寒所致。想打喷嚏而又打不出的,这是腹部受寒。(一云痛)

八、脾胃虚寒形体瘦弱的人,外感风寒而出现绕脐疼痛、大便不通的症状,若妄用苦寒之品攻通大便,(如果兼伤下焦阳气,不能制伏阴寒则)下焦阴寒之气必会上冲;(如果兼伤中焦阳气)气不上冲的,阴寒结于中焦,则成心下痞。

九、患腹满病,伴有发热十余天,脉象浮而数,饮食如常的,用厚朴七物汤主治。

【厚朴七物汤】方

厚朴(半斤)甘草大黄(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四升,一次温服八合,每日三次。有呕吐的加半夏五合,有下利的去掉大黄,寒象重的加生姜至半斤。

十、腹中阴寒内盛,腹中肠鸣如雷,疼痛剧烈如刀割,寒气上冲而胸胁逆满、呕吐,用附子粳米汤主治。

【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以上五味药,加水八升,煮至米熟汤成,去滓,一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十一、腹满疼痛而大便秘结的,用厚朴三物汤主治。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以上三味药,加水一斗二升,先煮厚朴枳实,取五升,加入大黄后煮取三升,一次温服一升,以大便通利为度。

十二、用手按胃脘部胀满而疼痛的,这是实证,应当用下法治疗,宜用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

以上八味药,加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煮后,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十三、腹满未能减轻,或即使减轻也是微乎其微,则必须用攻下之法,宜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

十四、心胸部出现寒性剧烈疼痛,呕吐不能饮食,腹部有寒气上冲,致使腹壁隆起像有头足样包块,上下移动,疼痛而不能接触的,用大建中汤主治。

【大建中汤】方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以上三味药,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兑入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两次温服,约过一顿饭的时间,可饮米粥二升,以后还可服用。当日进食糜粥之类,并盖被使有微汗。

十五、胁下一侧偏痛,伴有发热,其脉弦而紧,这是寒邪郁积少阳所致,应当用温下之法治疗,宜用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

以上三味药,加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次温服,体质强壮的人煮取两升半,分三次温服,一次服药后约过步行四、五里路的时间再服下次的药。

十六、因寒气过盛,(脾胃受伤,脾阴不达四肢)出现四肢厥冷的症状,应用赤丸主治。

【赤丸】方

茯苓(四两)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乌头(二两,炮)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以上四味药,共研细末,纳入朱砂染成赤色,炼蜜为丸,同麻子仁大小,饭前米酒送服三丸,白天两次,夜间一次,如不效,可逐渐加量,以见效为原则。

十七、腹痛病人,脉象弦而紧,弦为卫阳之气虚弱,不能运行全身,故怕冷;紧主胃中有寒,故不思饮食。内外寒盛与人之正气相结合,就形成寒疝。寒疝发作时,围绕脐周疼痛,发作剧烈时全身出冷汗,甚而手足厥冷,脉象表现为沉紧的,用大乌头煎主治。

【乌头煎】方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捣碎)

上药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加入蜂蜜二升,煎至水分尽去,取二升。强壮之人服七合,体弱之人服五合。如效果不显,第二天再服。不能在一天之内服两次。

十八、寒疝病表现为腹内疼痛连及胁下,并有腹内拘急感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

以上三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次温服七合,每日三次。如果寒象重者,生姜加量至一斤以;如果疼痛严重伴有呕吐的,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时也多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然后服用。

十九、寒疝病表现为腹中疼痛,四肢逆冷,手足麻木不仁,若又见周身疼痛,艾灸针刺及一般药物治疗无效时,用抵当乌头桂枝汤主治。

【乌头桂枝汤】方

乌头

上一味药,加入蜜二斤,煎至一半量,去滓,用枝枝汤药液五合溶解至一升后,先服用二合,如果不效,就服至三合;服三合仍不见效,加量至五合。如果有效则病人如喝醉酒之状,出现呕吐为药已中病的表现。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剉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二十、寒疝病人脉象数而兼紧的是弦脉。弦脉就象弓弦那样按之挺直不移。脉象数弦的,当用温下之法祛其内寒;脉象紧大兼迟的,必见心下坚实痞硬;脉象大而紧的是阳起而驱寒,为阳中有阴,可用下法治疗。

附方:

《外台》【乌头汤】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内攻五脏,腹中拘急不能转侧,发作有定时,使人阴器内缩,手足厥冷。(方见上)

《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部突然疼痛。

柴胡(四两)黄芩人参芍药桂枝生姜(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六枚)

以上九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三升,一次温服一升,每日三次。

《外台》【走马汤】治中恶之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杏仁(二枚)

以上二味药,以绵缠绕后搥碎,热汤两合,捻取白汁,服后当大便通下。根据老少不同,用量各异。通治飞尸、鬼击诸病。

二十一、问:病人有宿食,从脉象上怎样辨别呢?老师说:寸口脉浮而且大,重按之反而涩,尺中之脉也微而涩,所以知有宿食,可用大承气汤主治。

二十二、脉象数而滑的为实证,这是有宿食,用下法可以治愈,宜用大承气汤。

二十三、腹泻而不欲饮食的,是有宿食,治疗应当用攻下之法,宜用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见前)痓病中

二十四、宿食在上脘的,应当用催吐之法治疗,宜用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枚,熬黄)赤小豆(一分,煮)

以上两味药,共杵为散,用香豉七合煮得汤液,和散药一钱匕之量,温服。不吐的,药量增加少许。以能很快呕吐为停药之征。(本方有出血及虚弱之人不可用)

二十五、脉紧,如转索转动不定的,是有宿食。

二十六、脉紧,头痛,似外感风寒之症,这是腹中宿食停滞不化所致。(一云:寸口脉紧)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一、肺脏感受风邪的病人,可见口腔干燥、气喘,身体动摇不能自主而且觉得沉重,自觉头昏而身体肿胀。

二、肺脏感受寒邪,往往可见口吐浊涕样的粘液。

三、肺死脏的脉象,浮取虚而无力,沉取弱如葱叶,中空无根的,是肺气已败,为死证。

四、肝脏感受风邪的病人,头部和眼部的肌肉掣动,两胁肋部疼痛,行走时也多曲背弯腰,饮食上也喜食甜味食品。

五、肝脏感受寒邪的病人,两臂不能上举,舌根干燥,喜欢叹气,胸中疼痛,身体不能转侧,进食就吐,并且出汗。(《脉经》、《千金》云:有时盗汗和咳嗽,食后吐其汁)

六、肝死脏的脉象,浮取弱而无力,沉取象绳索状伏而不起,不能复来,或脉象屈曲如蛇行之状的,为死证。

七、患肝著病,病人常想有个人用足在他的胸部踏着才觉舒服。此病未发时,只想饮热的饮料。可用旋复花汤主治。(臣亿等校各种版本旋复花汤,皆同)

八、心脏受风邪侵袭的病人,周身肌肤翕翕发热,无力起床活动,心中感到饥饿,但吃了食物就呕吐。

九、心脏受了寒邪,病人心中灼辣难过,象吃了大蒜一样。病情加剧则心痛牵引后背,背痛牵引心胸,如同蛊虫在啮噬一样。若诊得脉象为浮脉,是阳伸驱邪,病人自己呕吐,就可痊愈。

十、心经气血损伤,病人稍有劳倦即头面赤红,下身反而湿重,心中疼痛而自感心烦,并有发热,正当肚脐的部位跳动,其脉也多见弦象,这是心脏受伤导致的。

十一、心脏将死的脉象,浮取坚硬躁急,如按到丸豆,重按即感到更加躁急不宁的,是死证。

十二、病人悲伤哭泣,好象邪鬼作祟样,使人魂魄不能安定的,是气血虚少的缘故。气血虚少属心所主,心气虚的人,常有胆怯恐怖之感,闭眼便昏昏欲睡,且多作远行之梦,致使精神离散,魂魄不安其舍。进一步发展至阴气衰者可以转变为癫病,发展为阳气衰者相为狂病。

十三、脾脏感受风邪的人,周身翕翕发热,如同酒醉之状,腹内烦满而沉重,眼皮跳动,且呼吸短促。

十四、脾脏将死的脉象,浮取大而坚硬,沉取如同按到向下覆着的杯子,中空而动摇不定的,是死证。(臣亿等认为:五脏各有中风中寒,现脾只记载中风,肾中风中寒都不记载,是因为古文简乱极多,而且离古代甚远,没有文字可以补缀)

十五、趺阳脉表现为浮而涩,浮脉主胃气强盛,涩乃脾阴弱,不能布津下渗膀胱而小便频数。浮涩相结合,因而大便干燥,这是脾约证,用麻子仁丸主治。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厚朴(一尺)杏仁(一升)

以上六味药,共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小,饮服十丸,每日三次,以大便通下为度。

十六、肾著病所表现的症状是:病人身体沉重,腰部冷,像坐在水里,或腰肿如水状,口反不渴,小便也正常,饮食和平时一样。本病病位在下焦,多因为劳动后汗出,衣(一作表)里经常湿冷,久而久之形成此病。病人常感腰以下寒冷疼痛,如同腰里带五千钱那样沉重。用甘姜苓术汤主治。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以上四味药,加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腰中即会觉得温热。

十七、肾脏将死的脉象,浮取坚实,沉取紊乱,象弹丸一样转动,这种脉象下入尺部的,是死证。

十八、问:三焦所属的脏腑生理机能衰退,如上焦心肺机能衰退反而出现嗳出食气的中焦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老师说:上焦本应接受中焦上输之精气,(现上焦心肺功能衰退不能接受)中焦胃气不和,不能正常消化水谷,致使浊气上逆,因而噫气;下焦脏腑功能衰退,就会出现遗尿和大便失禁。如果由于上焦脏腑功能衰退,其气不和,致使下焦脏腑不能制约大小便而出现二便不能自控的,不必治疗,日久自会痊愈。

十九、老师说:热邪在上焦的,就会灼伤肺液而咳嗽,形成肺痿病;热邪在中焦的,津伤肠燥而见大便坚硬;热在下焦,则出现尿血、或小便淋漓涩痛、闭塞不通。大肠受寒邪侵袭的人,大便稀溏如鸭粪;大肠有热则大便脓血,粘滞而臭。小肠有寒的,使人肛门重坠,大便下血:小肠有热的,病人一定会发生痔疮。

二十、问:病有积、有聚和有䅽气之不同,怎样区别呢?老师说:积病属于五脏之病,它团定不移。聚病属六腑之病,发作有一定时间,痛处不固定,常走散移动,较积病易治。㯏气病痛在胁下,以手按之则可缓解,以后又会复发。

各种积病的诊脉大法:脉来细而沉,好象附在骨上的,是积病。沉细脉出现在寸口,则积病在胸中;寸口微上脉沉细,积病在喉中;关位脉沉细,积病在脐旁;关位微上脉沉细,积病在心下;关脉微下脉沉细,积病在少腹。尺部脉沉细,积病在气冲部位;这种沉细脉出现左手,积病在左侧;出现在右手,积病在右侧;左右两侧出现,积病在中央。治疗积病的立法处方,要据其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方法。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一、问:饮病有四种,是哪四种呢?老师说: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二、问:四饮有什么不同?老师说:病人从前身体壮实,现在消瘦,水在肠间流动,沥沥有声可闻,这叫作痰饮;水饮形成以后,停留积聚在胁下,咳嗽或吐痰时牵引胸胁疼痛的叫悬饮;水饮形成后,停积于内,又逐渐泛溢于四肢,应当汗出时却不能出汗,身体感到酸重疼痛的,叫做溢饮;咳嗽气逆,气息短促不能平卧,周身轻度水肿,叫做支饮。

三、水饮影响于心,病人感觉胃脘部痞满,又有水在里面悸动,并感气短,厌恶水,不想饮水。

四、水饮影响于肺,则出现上吐清涎稀沫,口干欲饮水。

五、水饮在脾,可见气短乏力,身体沉重。

六、水饮在肝,则在胁下支撑胀满,打喷嚏时引起两胁疼痛。

七、水饮在肾,水气上逆凌心则心下悸动不安。

八、胃脘有留饮的病人,背部寒冷,冷处约有手掌大小。

九、留饮在胁下的病人,胁下疼痛,并向上牵引缺盆,咳嗽时胁痛加重(一作:转甚)。

十、胸中有留饮的病人,有气短促、口渴等症状;若饮多又流于四肢,则可见四肢关节疼痛,脉沉的,为有留饮。

十一、膈上有痰饮的人,胸肺胀满,喘息咳嗽,咳吐痰涎。病发作时发热、恶寒,腰背疼痛,眼泪自己流出,咳嗽时身体振振摇动,坐立不稳,这是膈上有伏饮的缘故。

十二、病人饮水过多,水留胸胁必然突发喘息胀满;进食少而饮水多,水停于心下,严重者水气凌心而心悸,轻者也会水饮逆肺,使人短气。

双手都见弦脉,是虚寒之脉,多在大下后里虚时出现。只见一手脉弦,是水饮停留于一处的脉象。

十三、肺有饮邪侵犯,其脉不见弦象,但苦于喘息、呼吸气短。

十四、支饮也见气喘,不能平卧,同时呼吸短促,但脉象还与平常一样。

十五、患有痰饮病的,应当用温药调治。

十六、痰饮之邪留于心下,出现胸胁支撑胀满,头目眩晕的症状,用苓桂术甘汤主治。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以上四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小便即可通利。

十七、呼吸短促水饮轻微的病人,治疗时应当利其小便,苓桂术甘汤主治。(方见上)

肾气丸也主治。(方见妇人杂病中)

十八、病人脉象沉伏,未经攻下而想要下利,下利后反觉舒适;虽然大便通利,但利下后心下仍然坚硬胀满,这是留饮欲去(但因有巢穴可留不能得下即去)之故,用甘遂半夏汤主治。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上四味药,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入药汁煎取八合,顿服。

十九、脉浮而细滑,是初伤于水饮的脉象。

二十、脉象弦数,是寒饮又挟热,冬夏时令之气各助病气,病情错杂,难于调治。

二十一、脉象沉而弦的,是悬饮在胁,因而胁内牵引疼痛。

二十二、患悬饮病的,用十枣汤主治。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以上三味,捣细过筛,用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加入上药末,强壮的人服一钱匕,体弱的人服半钱,清晨温服,服药后未下利的,次日再多服半钱,得下利痛快的,以糜粥调养。

二十三、患溢饮病的,应当用发汗治疗,大青龙汤主治,小青龙汤也主治。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以上七味药,加水九升,先煮麻黄,减少二升后,除去上沫,再放入其他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微似有汗为好,出汗多的可用温粉朴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

以上八味药,加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后,除去上沫,再放入其余药物,煮取三升,去滓,一次温服一升。

二十四、胸膈间有支饮病,病人咳喘胸满,胃脘部痞塞坚硬,面色黑而晦暗,脉象沉紧,得病已有数十天,医生曾用吐下之法治疗都未痊愈,用木防己汤主治。服药后如果痞塞坚硬变软,则病可以治愈,如果胃脘部仍痞塞坚硬的,三日后还可复发,再服木防己汤不愈的,适宜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治。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以上四味,加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两次温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两)芒硝(三合)人参茯苓(各四两)

以上五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再加入芒硝,稍加煎煮,分两次温服,微有下利则病情可愈。

二十五、心下有支饮的患者,头目昏冒眩晕,痛苦已极,用泽泻汤主治。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以上二味药,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两次温服。

二十六、因有支饮而胸满的病人,用厚朴大黄汤主治。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以上三味药,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两次温服。

二十七、因患支饮病而喘息,且呼吸困难的病人,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方见肺痈中)

二十八、胃有饮邪而患呕吐病的人,呕吐后本应口渴,口渴是饮邪吐尽病情好转的表现。现在反而不感口渴,是心下有支饮的缘故,用小半夏汤主治(《千金》中说: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以上两味药,加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两次温服。

二十九、病人腹中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水饮停聚所致,用己椒苈黄丸主治。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以上四味药,研末,用蜜做成丸药,每丸约梧桐子大小,饭前进服一丸,每日三次。稍有恢复后,口中有津液润泽。如果口渴,加芒硝半两。

三十、突然呕吐,胃脘部痞满,这是膈间有水饮的缘故,同时可见头昏目眩心悸不安等症的,用半夏加茯苓汤主治。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以上三味药,加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两次温服。

三十一、如果身体瘦弱的人,脐下有悸动,呕吐稀痰粘沫,而且感到头晕目眩,这是水饮病,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以上五味药,研末,米汤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多饮温暖之水,出汗后可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己吐出水后,心胸间虚弱,气满不能进食。本方可消痰气,使病人能够进食。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以上六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次温服,约人行八九里的时间进服一次。

三十二、因痰饮而患咳病的人脉弦,是有水饮冲逆所致,用十枣汤主治(方见上)。

三十三、有支饮病的人,咳嗽、烦躁,胸中疼痛的,如不突然死亡,病程可迁延至一百日或一年的,宜用十枣汤治疗(方见上)。

三十四、患支饮病的人,久咳数年,缠绵不愈,脉象虚弱的为顺并且病情可治;脉象实大而数的,为脉证不顺,预后不良。脉虚的病人必然还会感昏冒眩晕,这是因为病人有饮邪停在胸中的缘故,应当按治疗饮病的法则进行治疗。

三十五、病人咳嗽气逆,以至喘息不能安卧,可用小青龙汤主治(方见上)。

三十六、服用小青龙汤后,多唾稠痰,口中干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逆冷,觉得气从小腹上冲胸部和咽喉,手脚麻痹,面部发热象醉酒那样,冲气又下流到两腿内侧,小便困难,时时眩晕的病人,应当用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来治疗气冲。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以上四味药,加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三十七、冲气症状平复以后,病人反咳嗽加剧,胸部胀满的,应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嗽,胸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

以上五味,加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三十八、咳嗽胸满治愈后,但又出现口渴、冲气症状复发的,这是因为服用了细辛、干姜一类的热药引起的。服用后应该出现口渴而反不渴的,是支饮存在的缘故。支饮病人应当昏冒,昏冒时必然有呕吐的症状,有呕吐的再加入半夏,以消除水饮。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每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三十九、水饮去后呕吐停止,但病人形体还水肿的,这是水气郁闭在皮内的现象,应在前方内加入杏仁,以通肺气而行水。其实本证也可加入麻黄,但因病人手足麻木,所以不用。如果违反禁忌而用麻黄,必然由于发汗亡阳而手足厥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病人血虚,麻黄又发越阳气的缘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以上七味药,加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一次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四十、如果面色象渴醉了酒一样发热,这是因为胃里有热,胃热不断上冲,熏灼头面的结果,故加入大黄以利热下行。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半升,每日三次。

四十一、先渴而饮水,然后又呕出的,是水饮停在心下,属水饮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方见上)。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一、厥阴病的症状,是口渴喜欢喝水而仍感口渴,患者感觉有股气上冲心胸,心中疼痛灼热,饥饿却又不想吃东西,吃了东西,就会吐出蛔虫,若用下法,就会泻利不止。

二、病人寸口脉浮而且迟,浮是属虚证、迟是属过劳,虚是指卫气不充足,劳是营气衰竭的表现。趺阳脉象呈浮数,浮是胃气盛的表现,数说明消谷善饥而大便坚结,胃气盛则小便数,小便数则大便更加坚硬,大便坚和小便数的症状同时出现,即为消渴病。

三、男子患了消渴病,小便反而增多,形成饮水一斗,小便也有一斗的症状,应用肾气丸主治。(方见妇人杂病篇中)

四、脉浮,并有小便不通畅,微微有些发热而极度口渴的患者,应该用通利小便、发汗的方法来治疗,用五苓散来主治。

五、口渴想喝水,但喝了水马上就吐出来,这种病叫水逆,应用五苓散来主治。(方见上。)

六、口渴而不停地喝水的患者,可以用文蛤散来主治。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以上一味药,捣为散,用开水五合,调和服用方寸匕。

七、淋病的症状,是小便浑浊如米屑状,点滴而出,小腹拘急紧张,疼痛牵引到脐中。

八、趺阳脉数,是说明胃中有热,其表现为食欲极强不知道什么叫饱,大便坚硬,小便频数。

九、患淋病的人不能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如误用汗法,则会产生尿血的恶果。

十、小便不通畅,停有水饮的患者,病人极度口渴,可以用栝楼瞿麦丸来主治。

【栝楼瞿麦丸】方

栝楼根(二两)茯苓山药(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以上五味药,捣成散,以炼蜜制成蜜丸如梧子大小,用水送服三丸,每日三次,没有什么效果的,可以增加到七、八丸,以小便通利,腹中温暖为度。

十一、小便不通畅,可以用蒲灰散来主治,也可用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来治疗。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以上两味药,制成散剂,每次用水送服方寸匕,每日三次。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

以上三味药,捣为散剂,每次用水送服半钱匕,每日服三次。

【茯苓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

以上三味药,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十二、病人口渴想喝水,喝了水仍感口干舌燥的,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主治。(方见中暍 篇中)

十三、假如患者脉浮,发烧,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畅,可用猪苓汤主治。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以上五味药,用水四升,先下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四味药,煎取二升,去掉渣滓,放入阿胶烊化,汤药微温时服下七合,每日三次。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一、老师说:水气病可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风水病的症状是:恶风,周身骨节疼痛,脉浮等;所谓皮水,可以见到肢体浮肿,如果用手指在浮肿的皮肤上轻轻按压,被按的地方就凹陷下去,许久不能还原,不恶风,腹部膨隆如鼓,口不渴,脉也呈浮象;这两种病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正水的症状表现是:气喘、脉沉迟;石水则腹部胀满,但不喘,脉沉;黄汗病可见全身发热,胸中满闷,四肢头面皆肿,脉沉迟,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经久不愈,势必生痈作脓。

二、病人的脉象浮而洪,浮是说明受了风,洪则表示水气盛,风邪和水气两相搏击,若风邪强于水气,那么身上就会发风疹,身痒,痒是风邪向外透达的表现,称为泄风。病久不愈,便会成为疥疮类的皮肤病;如果水气强于风邪,发展下去,便会发生水肿,身体难以俯仰。如若风邪与水气纠结不散,那么病人便会全身肿胀,直到发汗才会痊愈。怕风是说明皮表阳虚,这就是风水病。如果病人不恶风,小便通利,但上焦有寒,口中涎沫多,这就是黄汗病。

三、寸口脉象沉滑的患者,因为体内有水气,所以面目均肿大,身热,这还叫作风水病。察看病人两眼泡微肿,象睡眠后刚起来的样子,颈前结喉两旁的脉管有明显的跳动,时常咳嗽,按病人的手脚,皮肤凹陷下去,不能很快还原,这也是风水病。

四、太阳病,脉象浮紧,按理应当有骨节疼痛,现在反而不痛,而是感到身体痠重,口不渴,此时及时发汗即可痊愈,这也叫风水。如果有恶寒症状,这是由于皮表卫阳极虚所致,属于过度发汗引起。

患者只感觉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皮水。

如果患者感到身冷并且周身浮肿,病状就象周身麻痹一样,胸中憋闷不能进食,疼痛却局限在一处,傍晚时躁扰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叫黄汗病。

如果病人感到关节部位疼痛,咳嗽气喘。口中不渴,这种病叫脾胀。病人表现为浮肿,此时用汗法取汗可使疾病痊愈。

可是患了以上各病,如果伴有口渴而且腹泻,小便频数的,就不可用汗法治疗。

五、患里水病的患者,周身头面均发黄疸且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沉,这是水饮停留于体内而发生的病变,可以用越婢加术汤来主治,(方见中风)假如小便通利,这是水饮虽去但津液受伤的表现,所以产生口渴的症状。

六、趺阳脉本该呈伏象,现在反而紧,这是体内宿有寒邪的缘故,例如寒疝、瘕病、腹痛等,医生误用攻下,病人即感胸中满闷,且呼吸急促。

七、趺阳脉本该呈伏象,现在反数,说明体内有热,患者食欲旺盛,消化能力强而且小便频数,如果小便突然不通畅了,这是水饮病将要发作的征兆。

八、患者寸口脉浮而迟,浮脉说明阳热在外,脉迟则表示下焦所潜藏的真阳不足,阳热在外和潜阳不足,使热邪内伏而不能发于外,故叫作沉;趺阳脉呈浮数,脉浮示内有邪热,脉数说明水谷精微停滞于中,不能运化,内外合邪,沉伏于内,所以叫伏。热留于内而不行,则水气因之而蓄,所以称做水。热留于内,则气不外行,故尔脉络空虚,热止于中,则阳不化,故见小便难。以不化之水而走不行之气,则水走皮肤,而成水肿。

九、寸口脉弦紧,弦脉说明卫气运行不畅,故恶寒,水液不能随气流行,供给全身需要,反而潴留肠间,形成水气。少阴肾脉沉紧,脉紧是痛证的表现,脉沉是水气病常见脉象,少阴肾脏有水气病变,小便的排泄多不通畅。

十、脉呈一派沉象,因而身肿,并感身体沉重,这是水气病,假如脉搏突然转变为虚浮之象,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

十一、水气病患者,下眼泡微肿,象有卧蚕一样,面目颜色也很光亮润泽,脉伏,病人口渴,饮水多,腹部膨隆,小便困难,脉象极沉至不能切按,这是水饮为患,可以用泻下的方法来治疗。

十二、问:患腹泻病后,口渴喝水,小便又不通畅,腹部胀满,周身浮肿,这是什么道理呢?回答说:这是要发生水肿病的象征,如果小便通畅,及有汗出的,也会逐渐好转。

十三、心水病患者,身体重滞,呼吸短促,不能安卧,且烦躁不安,阴囊肿大。

十四、肝水病患者,腹部胀满,身体不能自由转侧,胁下及腹部疼痛,口中常有少许的津液,小便有时不利,有时通畅。

十五、肺水病的患者,周身浮肿,小便困难,大便常常水粪混杂,有如鸭溏。

十六、患脾水病的人,肚子胀得很大,四肢感觉极度沉重,口中干燥,没有津液,气息不足,小便困难。

十七、患肾水病的人,也是肚子胀的很大,脐部肿,腰部疼痛,小便不通畅,阴囊部潮湿如牛鼻之有汗,双脚冰凉,面部消瘦。

十八、老师说:治疗各种水气病的法则是:腰部以下浮肿的,应该用利小便的方法;腰部以上浮肿的,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才会治愈。

十九、老师说:诊寸口脉沉迟,沉主有水,迟主有寒,寒水内盛,阳气不能外达,故趺阳脉沉伏,脾气虚弱不能消化水谷,于是水粪杂下,有如鸭溏;胃气衰弱,于是身体浮肿;如果少阳脉沉而无力,少阴脉细,在男子则为小便不通畅,在女子就表现为经水不通,月经来源是血,血行不利,渗出脉外而为水,月经不调所形成的水气病,叫作“血分”。

二十、问:水气病有血分,水分的不同,应如何区分呢?老师说:如果经水先断,后病水肿,这是血化为水,叫做血分,这种病比较难治;如果先病水肿,后经水断,称为水分,此病比较容易治,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行水散湿,水去则经水自通。其病即可痊愈。

二十一、问:病人患水气病,面目身体四肢都浮肿,小便不通畅,老师在按脉诊病的时候,不谈水气,却说病人有胸中痛,气上冲咽,咽中感觉如有炙肉,有轻微的咳喘,学生通过深入的观寨,确实如此,老师是怎样从脉象上判断出来的呢?

老师说:寸口脉象沉紧,沉说明有水,紧说明有寒,寒水交结,聚于下焦关元,年轻时阳气盛,寒水微弱,也就不感觉怎么样,等到年纪大了,阳气衰弱之后,寒水己盛,阴寒闭塞,营卫不通,寒水动而向上,又随肾气上冲,故见咽喉塞噎,胁下拘急作痛。医生误以为是留饮病,而用峻下之法,结果上冲之气既不能降,寒水又不能除。医生再用吐法,损伤脾胃,胃阴虚少,故虚热而烦,咽喉干燥想喝水,小便不通畅,水谷精微不能运化,水气内停,故面目手足浮肿,若再用葶苈丸下水,水肿虽稍见消退;如果稍有不慎,如食饮过度,损伤脾胃,水气又起,浮肿又和从前一样,胸胁部感到疼痛,形如奔豚病发作一样,水气向上泛滥,影响到肺就会咳嗽气喘,此时的治疗方法应为先平抑其冲气,冲气控制后,再治其咳嗽,咳嗽停止后,喘急也会自行消除。总之,要先治新病,再治旧病。

二十二、风水病,身体沉重,汗出恶风,脉浮,可用防己黄芪汤主治,如果腹痛,可加芍药。

防己黄芪汤方(方见湿病中)

二十三、风水病,恶风,周身浮肿,口不渴,身上有汗,没有高热,脉浮,可用越婢汤主治。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以上五味药,用六升水,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沫子,放入其他药,煎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恶风的,可以加附子一枚,炮制后入药。

风水病,可以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二十四、皮水病的症状,四肢浮肿,由于水气溢于皮肤之中,四肢肌肉微微跳动,应用防己茯苓汤主治。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以上五味药,用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次温服。

二十五、里水病,可以用越婢加术汤主治,也可以用甘草麻黄汤主治。

【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中风中。)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五升,先煮麻黄,去掉上边的沫子,加入甘草,煎取三升,待温,服一升,盖厚被使发汗,如果不出汗,再服一次,小心感冒风寒。

二十六、患水气病的患者,假如脉象沉而小,表明少阴肾有病,脉象浮的,表明有风邪;没有水气的虚胀是气分病。水病发汗就能痊愈,如果脉象沉的,应该用麻黄附子汤,脉象浮的应用杏子汤主治。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

以上三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沫子,再加入别的药,煎取两升半,待温,服八分,每日服三次。

【杏子汤】方(未见,恐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二十七、如果患皮水病而四肢发凉的,可以用蒲灰散主治。(方见消渴中)

二十八、问:黄汗这种病,全身浮肿(一种说法为身体沉重),发热,出汗,口渴,其症状与风水相似,但这种病出汗,汗的颜色正黄象黄柏汁一样,汗液粘稠沾衣,脉沉,这种病是如何得的呢?老师答:这是在出汗时,到冷水中去洗浴,寒水从汗孔中渗入皮内而患,应用芪芍桂酒汤主治。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以上三味药,用苦酒一升,水七升,搀和到一块,煎取三升,待温,服一升。服药后会心烦,不要紧,服至六七日后就会消除,如果心烦不止,是因为苦酒湿热,未免与湿邪相阻的缘故。(一方用美酒醯代替苦酒)

二十九、黄汗病的症状是:两小腿发凉,如果小腿发热,就属于历节病了。饭后汗出,又常常晚上睡觉时汗出很多,这种病是营气内虚,属于虚劳;如果汗出后,反而发热的,日久病人必然肌肤枯搞;长期低热不止的,一定会生恶疮;如果身体重滞,每逢汗出以后,身体感觉轻松的,日久必筋肉牵动,牵动时连及胸部作痛,同时自腰以上一定有汗出,腰以下则没有汗出,腰髋部酸软无力伴有疼痛,好象有小虫子在皮肤里面爬行一样。严重的,病人甚至不能进食,身体重滞疼痛,心里烦躁,小便不通畅,这就是黄汗病,可用桂枝加黄芪汤来主治。

【桂枝加黄芪汤】方

桂枝芍药(各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黄芪(二两)

以上六味药,用水八升,煎取三升,待温,服一升,服后过一会儿,再喝热稀粥一升左右,以助药力,盖上被让身上微微汗出,如果不出汗,就再服一次。

三十、老师说:寸口脉迟涩,脾胃虚寒故脉迟,营血不足故脉涩;趺阳脉微而迟,脉微主脾气虚,脉迟为寒气盛,脾阳不暖四肢,故手足逆冷。手足逆冷,说明其营卫不能通利,营卫不通利,必将腹胀肠鸣,两胁胀满;寒气转入膀胱,使营卫之气都很虚弱;阳气不能通行,则病人全身发冷,阴气不能通行则感骨节疼痛;阳气先行而阴气不跟着流行,就会恶寒,阴气先行而阳气不跟着流行,就会感到肌肤麻痹不仁,只有阴阳互相谐调,营卫之气才会在体内正常运行,所以胸中宗气在体内流转自如,寒气就会自然消散,实证的邪气,会由后阴矢气排出,虚证的邪气,则由前阴从小便排出,这是属于气分病。

三十一、气分病,胃脘痞结而坚,以手触之则如盘如杯。这是由于水饮寒邪停积心下而成,可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

以上七味药,用水七升,先煮麻黄,撇去上边的沫子,放入其他药,煎取二升,待温,分三次服,服后应当汗出,有如小虫在皮肤内爬行的感觉,是病情痊愈的征兆。

三十二、胃脘痞结而坚,象盘子一般大小,周围也象圆盘那么坚硬,这是由于水饮蓄积而成,应用枳术汤来主治。

【枳术汤】方

枳实(七枚)白术(二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五升,煎取三升,待温,分三次服,如果脘腹部变软,就是水饮要消散的征兆。

附方:

《外台》【防己黄芪汤】方治疗风水,脉浮说明病邪在表,病人头上出汗,肌表没有其他不适,病人只感觉下半身重滞,从腰往上不肿,腰以下肿牵及阴部,病人屈伸活动很困难。(方见风湿中)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一、寸口脉呈浮缓,脉浮说明风热为患,脉缓则表示风热闭藏于脾,痹是瘀阻不通的病机,而非中风不遂之证;病人表现为四肢感觉很不舒服,因脾主黄,瘀热遏郁在脾而行于外,就成为黄疸。

二、趺阳脉紧数,数脉主热,胃中热盛则能食善饥,紧是说明脾寒,脾不运化则食后腹胀。尺脉浮说明风热伤肾,趺阳脉紧为脾受寒湿,寒热互相搏击,进食后即感头部眩晕,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胃中湿热更甚,湿热下注,小便不通畅,太阳脾经感受寒湿,逼使郁热流入膀胱,黄蒸于外,使全身都发黄,这种病症就叫谷疸。

额头部呈黑色,微微汗出,手足心热,每逢傍晚时分即发病,膀胱拘急,但小便仍然通利,这种病叫女劳疸,如果出现腹部肿胀如有水的样子,是不治之症。

心中郁闷、身热,不能进食,每每欲吐,这种病叫酒疸。

三、阳明经患病而脉呈迟象,患者不敢吃得过饱,过饱就会心中烦闷,头晕目眩,小便很困难,这是将发谷疸的先兆;虽用泻药攻下,但腹部胀满依然不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脉迟的缘故。

四、患酒疸的病人,必会小便不通畅,其症候还表现为心中烦热、足心发热。

五、酒疸病患者,如果心里和脚下都不感觉灼热,语言清晰,神情安静,只表现为小腹胀满,想吐,鼻腔干燥,假使脉浮,说明病邪在上,可用涌吐剂治疗,假如脉象沉弦,说明病邪在下,可首先选用下法治疗。

六、酒疸病患者,如果心中热,想呕吐,用吐法即可使其痊愈。

七、酒疸病患者假如误用下法,天长日久就会转为黑疸。病人眼睛发青,面色黧黑,胃中灼热,就象吃了蒜虀 一样,大便变黑,皮肤感觉麻木,搔抓没有感觉,病人脉搏浮弱,皮肤颜色黑中微微透黄,所以知道这是酒疸误下的结果。

八、老师说:黄疸病患者,产生发热,心烦,气喘,胸胁胀满,口咽干燥等症,是因为病初起时,误用艾灸、温针或薰法强迫取汗,使机体原有之热与外来之热相合所致。然而一般的黄疸,是因湿郁而患。凡是一身发热,面目发黄,腹中灼热,这是由于里热所致,可用下法治疗。

九、病人口渴想喝水,小便又不通畅,脉沉,是说明湿热郁滞于里,都有发黄疸的可能。

十、病人腹部胀满,舌痿黄而不红润,烦燥而不能入睡,这都属于黄疸病的范围。(舌痿疑是身痿之误)

十一、黄疸病患者,如果十八天之内治疗病势有所减轻,就容易治愈。假如治疗十天后,病情反而加重,则为邪盛正虚,由急性转为慢性,在治疗上就很困难。

十二、黄疸病患者,假如有口渴的,病就较为难治;如果没有口渴的,治疗就很容易。病邪在里的,病人必然呕吐,病邪在表,病人则感到寒战发热。

十三、谷疸这种病,病人会出现恶寒、发热、厌食,进食后即感头晕目眩,心胸部不适,时间久了,即身体发黄而患谷疸,可以用茵陈蒿汤来主治。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以上三味药,用水一斗,先煎茵陈,煮减六升时,放入其余两味药,煎取三升,去掉渣滓,待温,分三次服。此时小便应当通利,尿就象皂角汁那样,颜色鲜红。过一夜,腹部胀满即可消除,这是因为湿热自小便排出的缘故。

十四、黄疸病患者,一般在午后四、五点钟时周身发热,如今反而恶寒,这是因为患了女劳疸。如果表现为膀胱拘急,少腹胀满,全身发黄,额头呈黑色,足心发热,就是患了黑疸病。如果病人腹胀如有腹水一样,大便色黑,且常常是稀薄的,这是女劳病,并非是水肿病。如病至后期,脾肾两败,肾不主水,脾不运化,出现水肿腹胀满,治疗就很困难,可以用硝石矾石散来主治。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矾石(烧,等分)

以上两味药,研为散剂,用大麦粥汁调和服,每次服方寸匕,每日三次。病邪随大、小便而排出体外。如果小便色正黄,大便漆黑,就是这种情况。

十五、酒疸病患者,心中郁闷不宁,或发热,或疼痛,可以用桅子大黄汤来主治。

【桅子大黄汤】方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取四升,待温,分三次服。

十六、各种黄疸病人,都可以通过利小便而取效,假如患者脉浮,就应通过发汗来解表,可用桂枝加黄芪汤主治。(方见水气病中)

十七、各种黄疸病,都可用猪膏发煎主治。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蛋大小三枚)

以上两味药,混合在一起煎煮,头发溶化即可,分两次服,病邪即可从小便排出。

十八、各种黄疸病,可用茵陈五苓散主治。(一种说法:茵陈汤和五苓散都主治。)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以上两味药相和,饭前服用方寸匕,一日三次。

十九、黄疸病表现为腹部胀满,小便不通畅,颜色发红,自汗出,这是表无病而内热盛,可用大黄硝石汤攻下。

【大黄硝石汤】方

大黄黄柏 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

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掉渣滓,放入硝石再煮,煎取一升,一次服下。

二十、黄疸病表现为小便颜色不变,想要腹泻,腹部胀满而气喘,不能用苦寒清泻之剂,否则,热虽退,必然会引起胃气上逆而作哕,作哕的,可以用小半夏汤主治。(方见痰饮中)

二十一、各种黄疸病,有腹部疼痛伴有呕吐的,都可用柴胡汤来治疗。必须用小柴胡汤。

(方见呕吐篇中。)

二十二、男子患黄疸病,而小便通畅,应当用虚劳小建中汤来主治。(方见虚劳篇中。)

附方

【瓜蒂汤】治疗各种黄疸。(方见暍病篇中。)

《千金》【麻黄醇酒汤】方治疗黄疸病。

麻黄(三两)

以上一味药,用美味清酒五升,煎取二升半,一次服下,冬天用酒,春天则可用水来煎。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一、寸口的脉象动而弱,动是受了惊的表现,弱是心悸的表现。

二、老师说:尺脉呈浮脉,眼睛昏晕呈黄色,衄血还在出,如果眼睛不黄而清爽,就可知衄血已经停止了。

三、又说:从春季到夏季发生衄血的,为病在太阳之表,从秋季到冬季发生衄血的,为病在阳明之里。

四、患衄血的病人不能发汗,若发汗,会使额上肌肉塌陷不起,脉搏紧张拘急,眼睛直视,不能自由转动,而且不能安稳入睡。

五、病人面色苍白,没有血色,没有恶寒发热,脉象沉弦的是衄血;脉象浮弱,用手重按不应指的,主下血;心烦咳嗽的会吐血。

六、吐血的患者,并见咳嗽气喘,脉数,而身发热,不能平卧的,是一种死候。

七、平素嗜酒,发生咳嗽的,必导致吐血,这是因饮酒过度而引起。

八、寸口脉象弦而且大,弦主阳气减弱,大是中空如葱管,阳气减弱因于里寒,芤脉是因为血虚,里寒与血虚并存,脉弦弦而且大,这种脉象叫革脉,妇人见此脉,多系流产崩漏的结果,男子见此脉,多系亡血失精的缘故。

九,失血的患者,不可发汗解表,假使误发其汗,就要产生怕冷发抖而且全身振颤的病状。

十、患者胸胁胀满,口唇不华枯萎,舌质色青,口咽干燥,只想漱水又不想咽下,没有恶寒发热,脉象微弱无力,大而且迟,腹部并不胀满,而病人自诉腹满,这是有瘀血的证候。

十一、患瘀血的病人,好象有发热的征象,心烦胸满,口咽干燥而渴,其脉象反而无热象,这是热伏于阴,以瘀血为病,应当用攻下的方法来祛除瘀血。

十二、病人若被温针和火薰方法而感受热邪,应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来主治。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洗去腥)

以上各药研成末,用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去二升,再放入其他药,煎取三升,去掉渣滓,温服一升。

十三、心下悸动的,用半夏麻黄丸主治。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等分)

以上两味药,研成末,与炼蜜混合制成小豆大小丸剂,每次用水送服三丸,每日服三次。

十四、吐血不止的患者,用柏叶汤主治。

【柏叶汤】方

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

以上三味药,用水五升,与马尿一升混合,煎取一升,分两次温服。

十五、下血的患者,如果先有大便,然后下血的,这叫远血,用黄土汤主治。

【黄土汤】方(亦主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煎取三升,分两次温服。

十六、下血的患者,如果是先下血后有的大便,这叫近血,用赤小豆当归散主治。(方见孤惑篇中)

十七、心气不充足,吐血或衄血,用泻心汤主治。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病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以上三味药,用水三升,煎取一升,一次服下。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患呕病的人,若呕吐物中有脓,不可单纯治呕,待脓排尽了,呕就会自行全愈。

二、病人先呕吐,呕吐以后感到口渴的,这是病去正气将要恢复的现象;若病人先感口渴,饮水之后才呕吐的,这是水饮停蓄心下,属于饮病范围。患呕病的人,呕吐之后本应口渴,现在反而不渴,这是因为心下原有支饮的缘故,这属于支饮病。

三、问:病人脉数,脉数为热象,应当消化水谷而能食,病人反而呕吐,这是什么道理?老师说:这是因为医生误用辛温发汗之药,损伤胃阳耗损胃气,使膈上胸中正气不足,这种数脉,是客热上浮,所以不能消化水谷,是胃中仍然虚冷的缘故。

病人出现弦脉的,是里虚的表现,胃中阳气所剩无几,不能腐熟水谷,便出现了早晨进食,晚上就要吐出的症状,就变成了胃反病;病人寒邪本在上焦,医生反而采取攻下之法,必然会出现弦脉,所以说是虚证。

四、病人寸口脉微而数,脉微表示气虚,气虚则导致营虚,营虚就会引起血虚,血不足就会引起胸中寒冷。

五、病人趺阳脉浮而涩,脉浮说明胃阳虚弱,涩则是脾阴受损,胃阳虚弱不能腐熟水谷,脾阴损伤不能运化精微,因此早晨进食,晚上就要吐出,晚上进食,早晨就要吐出,胃中宿食不能消化的病证,叫胃反病。日久失治脉象转为紧涩,这种病就很难治疗了。

六、病人想要呕吐的,不可用攻下法治疗。

七、当病人表现为呃逆,并有腹部胀满时,应当注意病人的大小便情况,知道二便何部不通利之后,用通利之法即可痊愈。

八、病人表现为呕吐,并有胸部胀满的,用茱萸汤主治。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四味药,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待温服七合,日服三次。

九、当病人呕吐时有声无物,有时吐出粘液和白沫,又有头痛的,用茱萸汤治疗。(方见上)

十、病人表现为呕吐伴有肠鸣,胃脘部闭塞不通的,用半夏泻心汤主治。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以上七味药,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十一、当病人呕吐有声无物,而且腹泻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二十枚)

上药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间服一次。

十二、各种呕吐,不能进饮食的,以小半夏汤主治。(方见痰饮中)

十三、病人呕吐是由于病在膈上,吐后口渴想喝水的,是病将要解除的表现,应当及时给他水喝。病人呕吐前想喝水的,以猪苓散主治。

【猪苓散】方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以上三味药,共捣为散,冲服方寸匕,一日三次。

十四、当病人出现呕吐,脉弱,小便又通利,身体虽然发热但很轻微,却见四肢厥冷的,这种病比较难治。可用四逆汤主治。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

以上三味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待温分二次服。身体强壮的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十五、病人呕吐并伴有发热的,用小柴胡汤主治。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十六、病人患胃反呕吐的,用大半夏汤主治。

(《千金》中说:本方治胃反病。不能承受食物,食物进入胃中立即吐出。《外台》中说:本方治疗呕吐,胃脘闭塞不通。)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以上三味药,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下的分二次服用。

十七、病人表现为食物进入胃,立刻尽吐而出的,用大黄甘草汤主治。(《外台》记载:本方又治吐水。)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以上二味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待温,分二次服。

十八、患胃反病的人,呕吐以后感到口渴,想喝水的,用茯苓泽泻汤主治。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中记载:本方治消渴病脉微欲绝。若胃反呕吐食物的,再加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

以上六味药,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加入泽泻再煮取二升半,待温,服八合,一日三次。

十九、若病人呕吐之后,感到口渴想喝水,而且贪饮的,用文蛤汤主治。本方兼治微感风寒,表现脉紧头痛的病人。

【文蛤汤】方

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病人有汗出即可痊愈。

二十、若病人表现为呕时有声无物,气上冲而吐,呕吐物为粘液和白沫的,用半夏干姜散主治。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干姜(各等分)

上药二味,捣为散,取方寸匕,酸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

二十一、病人表现为好象喘而又不喘,好象呕吐又不呕吐,好象呃逆又不呃逆,自觉胸中烦闷已极又无可奈何的,用生姜半夏汤主治。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药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加入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待药稍凉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症状消失后即停服。

二十二、病人呕时有声无物,呃逆,若四肢冰凉的,用橘皮汤主治。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生姜(半斤)

上药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咽下药物后即可痊愈。

二十三、病人表观为胃气上逆而呃逆的,用橘皮竹茹汤主治。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个)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以上六味药,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服二次。

二十四、六腑之气虚衰不能外达的,病人可出现四肢冰冷,气短喘促,两脚卷缩;五脏之气虚衰不能内守的,病人可出现腹泻不止,如果腹泻严重的,就会出现手足麻木不仁。

二十五、患下利病的人,出现脉沉弦的,就会出现里急后重;出现脉大的,则病人腹泻不止;出现脉微弱数的,则腹泻将自行停止,虽有发热,病人也不会有危险。

二十六、下利病人,若表现为四肢冰凉,无脉的,应急用灸法治疗,灸后四肢仍然不温暖,脉仍然不还,反见微喘的,为死证。如果少阴脉比趺阳脉弱的,这是顺证。

二十七、下利病人,若表现为身上微微有热,微感口渴,脉象弱的,将要自行全愈。

二十八、下利病人,若表现为脉数,身上微微发热、出汗,病将自行痊愈;若表现为脉紧,这是病未缓解之象。

二十九、下利病人,表现为脉数而口渴的,可自行痊愈;如果不愈,病人必然大便带脓血,这是因为内热伤及胃肠脉络的缘故。

三十、下利病人,反而出现弦脉,并有发热出汗的,病将自行痊愈。

三十一、病人腹泻而频频放屁的,应当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疗。

三十二、下利病人,寸脉反而出现浮数,而尺脉涩的,大便必带脓血。

三十三、病人泻下的粪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不能用汗法攻其表,若误用汗法治疗,病人必然出现腹部胀满的症状。

三十四、下利病人,若表现为脉象沉迟,面部微红,身体稍有低热,大便如清水并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的,必见头目眩晕,并随汗出而痊愈,而且病人必然会出现四肢稍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病人虽然面部微红,但下焦却很虚弱。

三十五、下利之后,病人出现脉搏消失,四肢冰凉,若经过一昼夜后脉搏复出、手足转温暖的,可以治愈,脉搏不能复还的,是死证。

三十六、下利病人,表现为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治疗时应先以温法治其里,然后再解其表。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

【四逆汤】方(方见上)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五味药,捣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冷热合适时服一升,服后待一会儿,大口喝稀粥一升,以助药力,盖被约一个时辰,使全身和润而似有汗出为好,不可使大汗林漓,若服一剂后汗出病愈,即停药。

三十七、下利病人,寸关尺三部都是平脉,胃脘部按之坚满不软的,应急用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

三十八、下利病人,脉象迟而滑的,属实证,若腹泻仍有不止之势,应急用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

三十九、下利病人,反而出现滑脉的,为内有宿食积滞所致,用攻下之法即可痊愈,宜用大承气汤。

四十、下利病人已经痊愈,但每年到他初发病的月日时又复发的,是因为病邪未根除之故,应当用攻下法治疗,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

四十一、下利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的,是因为肠内有于燥硬结的大便,用小承气汤主治。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厚朴(二两 ,炙)枳实(大者三枚,炙)

以上三味药,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待温分二次服,大便通利后停服。

四十二、下利病人,大便带脓血的,应用桃花汤主治。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剉碎,一半研末过筛)干姜(一两)粳米(一升)

以上三味药,以水七升,煮至米熟,去滓,待温,以七合冲服赤石脂末方寸匕,一日三次,若服一次即愈,余下的药停服。

四十三、病人因湿热而腹泻,并有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

以上四味药,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若不愈可再服。

四十四、病人下利之后,更觉心烦,按病人胃脘部柔软的,这属于虚烦,用桅子豉汤主治。

【桅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

以上二味药,以水四升,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加入香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次服,温服一次,病人出现呕吐后停服。

四十五、病人泻下的粪便如清水,伴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并有里寒外热的症状,有汗出而四肢冰凉的,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通脉四逆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干姜(三两强壮之人可用四两)甘草(二两,炙)

以上三味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待温,分二次服。

四十六、若下利病人呼吸时感肺中疼痛的,用紫参汤主治。

【紫参汤】方

紫参(半斤)甘草(三两)

以上二味药,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再加入甘草煮取一升半,待温,分三次服。(疑此方不是仲景之方。)

四十七、下利病人放屁时,大便随之而出的,用诃梨勒散主治。

【诃梨勒散】方

诃梨勒(十枚,煨)

上药一味,作成散剂,用米粥之汤调和,顿服。(疑此方不是仲景之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疗大便不通,呃逆,神志不清频频胡言乱语。(方见上)

《外台》【黄芩汤】治疗呕吐有声无物与腹泻并见。

黄芩人参干姜(各三两)桂枝(一两) 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以上六味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待温,分三次服。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一、凡是浮数脉,多为外感,病人应当发热,如果病人反而出现象被冷水浇身一样怕冷,又有一定痛处的,则是痈肿将要发生之证。

二、老师说:各种痈肿,要想知道有脓或是无脓,用手按在肿块上,局部发热而软的为有脓,不发热而硬的为无脓。

三、肠痈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干燥粗糙,象鱼鳞交错,腹部皮肤紧张,但按下去却柔软,腹内象有肿块,实际没有肿块,身上不发热,但脉象数,这是肠内已形成痈脓。以薏苡附子败酱散主治。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以上三味药,捣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一次服下,服药后,小便通利,污脓瘀血从大便排出。

四、患肠痈的病人,少腹部有肿块,按之有压痛,疼痛象淋病时那种感觉,但小便正常,时时发热,出汗,身上反觉怕冷,如果脉象迟紧,说明肠痈尚未化脓,可用下法逐其瘀血。如果病人脉象洪数的,说明脓已形成,不能用下法治疗,应以大黄牡丹汤主治。

【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

以上五味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加入芒梢,再煎沸,顿服,有脓则从大便排出,如无脓则从大便排出瘀血。

五、问:寸口脉浮而涩,这种脉象,多见于吐血、下血等失血的病人,也见于自汗、盗汗的病人,如果没有因吐血、下血而失血,又不多汗,这种脉又怎样解释呢?答:像这样是身上有疮,或放刀斧砍伤所致,所以这仍是失血的缘故。

六、被刀斧等金属器械所伤而引起的疮疡,以王不留行散主治。

【王不留行散】方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甘草(十八分)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去汗)黄芩(二分)干姜(二分)芍药(二分)厚朴(二分)

以上九味药,将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分别捣末过筛,混合均匀制成散剂,服方寸匕,小疮可以外敷,大疮可内服,产后也可服用。如患外感风寒的,去掉桑根白皮,前三味药阴干百日。

七、【排脓散】方

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

以上三味药,捣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使药散与鸡子黄量相等,揉和适度,饮和服,每日一次。

【排脓汤】方

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

以上四味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温服五合,一日二次。

八、浸淫疮(黄水疮),从口部发生向四肢漫延的,可以治愈;从四肢发生向口漫延的,就不容易治愈了。

九、浸淫疮(黄水疮),以黄连粉主治。(方未见)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一、老师说:趺蹶病的症状是:病人只能向前行,不能往后退,可用针刺小腿肚的穴位来治疗,针刺二寸深,这种病是太阳经受到损伤引起的。

二、病人手指与手臂关节肿胀并出现振颤,全身肌肉也出现抽动的,用藜芦甘草汤主治。

【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三、转筋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病人四肢强直,脉搏直而有力,微弦,如果转筋严重牵连到少腹部的,用鸡屎白散主治。

【鸡屎白散】方

鸡屎白

以上一味药,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调和后温服。

四、患阴孤疝气病的人,两侧阴囊有时偏大,有时偏小,病发作时坠下,病息时而缩回,用蜘蛛散主治。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桂枝(半两)

以上二味药,为散,取八分一匕,饮和服,一日二次,作成蜜丸亦可。

五、问:患腹痛的病人,要想知道有虫或是无虫,从病人脉象上如何区别呢?老师说:腹内疼痛的病人,脉象应当沉或见弦;如果病人腹痛,脉象反而洪大,是因有蛔虫引起。

六、蛔虫病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病人口吐涎沫,心腹疼痛发作有时间性,用过多种驱虫毒药,不能制止,以甘草粉蜜汤主治。

【甘草粉蜜汤】方

甘草(二两)粉(一两重)蜜(四两)

以上三味药,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再加入粉蜜,搅和均匀,煎如薄粥,温服一升,病愈止服。

七、患蛔厥病的人,手足厥冷,呕吐蛔虫,病人有时安稳,有时烦燥,这是由于内脏虚寒,蛔虫上扰入膈,因而病人烦燥;一会儿蛔虫不动,烦燥停止,病人进食以后又出现呕吐、烦燥的,是因为蛔虫闻到食物的气味,又出来活动之故,所以病人呕吐时,就可吐出蛔虫。

八、患蛔厥病的人,用乌梅丸主治。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黄柏(各六两)

以上十味药,分别捣末过筛,混合均匀,以醋渍鸟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与药混合适当,放入臼中,与蜜共捣二千下,作成丸,丸如梧子大小,饭前饮服十丸,一日三次,以后逐渐增加至每次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物。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一、老师说:妇女如出现平和无病的脉象,仅尺脉稍微弱,口渴,不能进食,无恶寒和发热,这是妊娠。应用桂枝汤主治(处方见下利篇)。上述症状通常在妊娠六十天左右出现,如医生误治,使病人在一个月内又添加上吐下泻症状的,应当停止用药。

二、妇女既往有癥积病,停经不足三个月就出现漏红不止,胎动又位于脐上的,是因体内有癥积所造成。如怀孕六个月时有胎动,在怀孕前三个月月经正常,才是正常的胎动。如在停经前三个月里,月经失调,停经后三个月又见漏下瘀血,名叫衃。之所以出血是因癥积未去之故,应当用下法去其癥积,用桂枝茯苓丸主治。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和尖,熬)芍药(各等分)

以上五味药,研细末用炼蜜制成如兔屎大小的蜜丸,每日饭前服一丸,效果不明显的加至三丸。

三、妇女怀孕六七个月时,出现弦脉,发热,胎胞胀大,腹痛怕冷,少腹部阵阵发凉,象被扇子扇风一样,之所以出现这些症状是因为子宫开的缘故,应选用附子汤温暖子宫。(处方未见)

四、老师说:妇女下血有三种,一是月经淋漓不断的下血;二是小产后继续下血不止;三是怀孕期间下血,假如怀孕伴有腹痛,就叫胞阻,应用胶艾汤主治。

【芎归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洽治妇女胎动无干姜)

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四两)

以上七味药加水五升,清酒三升,混合煎煮取三升,去药滓,阿胶烊化后每次温服一升,日三次,一剂无效可再用。

五、妇女怀孕后出现腹中绵绵疼痛,用当归芍药散主治。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半斤一作三两)

以上六味,捣成粉,取方寸匕,以酒调和,每日服三次。

六、怀孕妇女出现呕吐不止,用干姜人参半夏丸主治。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

以上三味药,研细末,用生姜汁调和制成梧子大小的丸,每次十丸,每日三次。

七、怀孕后小便困难,但能正常饮食,用当归贝母苦参丸主治。

【当归贝母苦参丸】方(男性用时加滑石半两)

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

以上三味药,研细末,以炼蜜制成小豆大小蜜丸,每次三丸,以水送服,逐渐加至十丸。

八、怀孕期间出现身体浮肿并有沉重感,小便不通畅,如象被冷水洒在身上那样怕冷,站起时头晕,用葵子茯苓散主治。

【葵子茯苓散】方

葵子(一斤)茯苓(三两)

以上二味药,捣为散,每次服方寸匕,日三次,小便通利病就好了。

九、妇女怀孕后,宜经常服用当归散。

【当归散】方

当归黄芩芍药芎(各一斤)白术(半斤)

从上五味药,捣为散,以酒送服方寸匕,日二次。怀孕期间经常服用此方,可使生产时顺利,胎儿无疾患,产后多种疾病都可用当归散来治疗。

十、妇女怀孕后要安胎养胎,应用白术散主治。

【白术散】方(见《外台》一书)

白术(四分)芎(四分)蜀椒(三分,去汗)牡蛎(二分)

以上四味药,捣为散,以酒送服,每次一钱匕,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如腹痛重加芍药;心下毒痛芎䓖量加倍;心烦疼痛呕吐而不能进食者加细辛一两,大个半夏二十枚,服药后再给酸浆水饮用;如果作呕,另服用酸浆水,服后呕吐不止者,改服小麦汁;假如呕吐已止出现口渴者,可服大麦粥。病情痊愈后,此方仍需继续服用。

十一、妇女怀孕伤胎时会出现腹满,小便不利,腰以下沉重肿胀,象患了水气病似的。这是因为怀孕七个月时,太阴肺经应当养胎而不养胎之故,通常认为是心气实,应当用泻的方法,针刺劳宫及关元穴,一旦小便稍微通利病就好了(见《玉函》)。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一、问:刚生产的妇女容易得三种病,一是筋脉痉挛抽搐的痉病,二是头晕目眩,郁闷不舒的郁冒病,三是大便坚难,这是为什么?老师说:刚生产以后因为血虚、出汗多,容易感受外来的风邪而患痉病;由于生产时失血多,加之出汗多,易感受寒邪,所以易得郁冒病;产后津液耗损较多,发生胃燥,所以引起大便困难。

二、产妇患郁冒病所表现的临床症状是脉微弱、呕吐、不能进饮食、大便干结、唯见头部出汗。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是由于血虚,阳气厥逆而引起。血虚阳气上逆,必然会引起郁冒。患郁冒病的人病要好转时,必须得出大汗。是因为血虚于下,孤阳逆冲头部,所以只是头部出汗。之所以产妇容易出汗,是由于失血阴亏,阳气偏盛,只有通过出汗,才能使阴阳恢复相对平衡。病人大便干结,呕吐不能进食的,用小柴胡汤主治。(处方见呕吐篇)

三、如果病好转后已能进饮食,但七、八日又出现发热的,这是胃实,用大承气汤主治。(处方见痉病篇中)

四、产后腹中绵绵作痛,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治。此方同时可治疗寒疝和虚劳不足之症。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处方见寒疝篇中)

五、妇女产后腹痛,心烦胀满不能安睡者,用枳实芍药散主治。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成黑色,不能太过)芍药(等分)

以上二味药,捣为散,每次服方寸匕,日三次,并主治痈肿化脓者,用麦粥送服。

六、老师说:产妇腹痛,理应用枳实芍药散,假如用之不好,这是腹中有瘀血凝着脐下,宜用下瘀血汤主治。此方亦可治瘀血引起的月经失调。

【下瘀血汤】方

大黄(二两 )桃仁(二十枚)䗪虫(二十枚,熬,去足)

以上三味药,研细末,以炼蜜制成四个蜜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一次服完,初排出的瘀血色紫暗如猪肝。

七、妇女产后七八天,虽无太阳表证,但见少腹坚硬疼痛,这是恶露不尽所致,如再无大便,烦燥发热,脉象微沉而实,如傍晚时见发热烦燥,不能进食,进食后则胡言乱语,到晚间便好,宜用大承气汤主治。表明病不在表而在里,热结在膀胱。(见痉病篇中)

八、产后感受风邪,连续数十天仍不好,自觉轻微头痛,怕冷,时有发热,心下闷,干呕汗出,患病时间虽久,但阳旦证仍在,可用阳旦汤治疗。(即桂枝汤。处方见下利篇中)

九、产后感受风邪,发热、面色发红、气喘、头痛,用竹叶汤主治。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

以上十味药,加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温服,盖被使汗出。如颈项强者可用大附子一枚,捣碎如豆状大小,水煎后去沫,呕吐者加半夏半升。

十、妇女在哺乳期间,中气虚弱,出现心烦意乱,呕吐上逆,治宜安中益气,以竹皮大圆主治。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

以上五味药,研细末,用枣肉和药,制成弹子大小的药丸,每次一丸,白天三次,晚上服二次。有发热者,白薇量加倍;心烦气喘者,加柏实一分。

十一、产后患痢疾而使身体极度虚弱时,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治。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蘖皮(各三两)

以上六味药,加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加入阿胶,烊化后,分三次温服。

附方:

《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女在临产时感受风邪,四肢极度烦热,头痛者用小柴胡汤治疗;头不痛而烦者用此方主治。

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

以上三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通常可吐出或便出虫体。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女产后身体虚弱,腹中刺痛不止,呼吸气短,或少腹拘急疼痛牵引腰背,不能进饮食。于产后一月,每日服四五剂为好,可使人身体强壮。

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加水一斗,煮取三升,于一日内分三次温服。如果身体太虚者,加饴糖六两,放入煮好的汤药中,在火上温化后服用,如果出血量过多或崩漏、内出血不上,加地黄三两,阿胶二两,合起来共八味药,将阿胶放在煮好的汤药中,如果没有当归,用芎䓖代替,无生姜以干姜代替。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一、妇女感受外来风邪七八日,又重新出现恶寒、发热,发作时间固定,而且月经突然停止,这是风热侵入血室,与血相结,所以发作如同疟疾一样有定时,用小柴胡汤主治。(处方见呕吐篇中)

二、妇女感受寒邪而发热,正逢月经又行,白天神志清楚,于傍晚时分就出现胡言乱语,象见了鬼怪一样,此属热入血室。治疗时只要不伤及胃气和上、中二焦,病必可自行痊愈。

三、妇女感受外来风邪,出现发热恶寒,又逢月经来潮,七八日后,发热已退,脉象迟缓,身体凉和,但胸胁满痛,象患了结胸证一样,出现胡言乱语的,这是热入血室所致,治疗方法当刺期门穴以泻肝胆实热。

四、妇女患阳明病,症见下血和胡言乱语的,属热入血室。如仅见头部出汗,应当针刺期门穴,以泻肝胆实热,使其周身微微汗出,病就可痊愈。

五、妇女自觉咽部好象有烤肉块阻塞着的,用半夏厚朴汤主治。

【半夏厚朴汤】方(《千金》作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以上五味药,加水七升,煮取四升,分四次温服,白天三次,晚上一次。

六、妇女患脏燥症,临床表现为容易悲伤,想哭泣,象有神灵所使一样,经常叹气,打呵欠,以甘麦大枣汤主治。

【甘草小麦大枣汤】方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

以上三味药,加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此方亦可补脾气。

七、当妇女咳吐稀痰涎沫时,医生误用攻下法,造成心下气阻而痞满,这时,应当先治咳吐涎沫,用小青龙汤主治。吐涎沫症状消失后,再治痞满,以泻心汤主治。

【小青龙汤】方(见肺痈篇中)

【泻心汤】方(见惊悸篇中)

八、妇女病的病因,多为虚弱,积冷和结气,致使月经失调,甚至闭经,历经数年后,使血寒积结于子宫。

寒邪伤于经络,若凝结在上焦,则见呕吐,咳吐涎沫,久咳形成肺痿证,寒郁日久化热,则形成肺痈,从而导致阴伤形体消瘦;若寒邪盘结于中焦,就会形成绕脐疼痛的寒疝证,或见两胁疼痛,痛连内脏,或寒结化热于中,表现为脐下关元之处疼痛,脉数,肌肤虽无疮疡但见枯燥,状似鳞甲,这种病有时发生于男性,并非只发生于女性,寒邪结在下焦,表现为月经量少,经期不准,前阴部牵掣疼痛,少腹怕冷;或疼痛牵引腰脊部,病人自气街穴起发生冲气急痛,双腿膝胫疼痛、烦闷等现象。

病人若突然出现头目眩晕、症状知昏厥、癫狂一样,或者表现为忧郁悲伤易怒,这些都是带下疾病所致,并非有鬼神附体。病久了则见形体消瘦,脉象虚弱,这属于寒证。

妇女三十六种病,千变万化,医生应当审辨脉象的阴阳、虚实和紧弦,根据辨证施以针灸、药物治疗,使病情转危为安,某些疾病症状虽可相同,但脉象不同,医生应当详加辨别,切不可不以为然。

九、问:妇女五十岁左右,前阴下血数十天不止,每到傍晚时就发热,少腹拘急胀满,手掌心发热,心里烦,口干唇燥,是什么原因呢?老师说:此病属带脉病的下血病。有什么根据呢?因为病人既往有过小产,瘀血停在小腹未去之故。怎么知道是瘀血未去呢?从唇口干燥症状上即可推知。用温经汤主治。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以上十二味药,加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此方亦可治妇女少腹有寒,久不怀孕,兼治崩漏下血,或者月经量多,及到期月经仍不来潮。

十、妇女患带下证,月经不调,少腹胀满疼痛,一月内月经来潮二次的,用土瓜根散主治。

【土瓜根散】方(亦治阴㿗肿病)

土瓜根芍药桂枝䗪虫(各三分)

以上四味药,捣为散,以酒送服,每次方寸匕,一日三次。

十一、寸口脉弦而大,弦脉重按则衰减,大脉重按而中空为芤脉,弦脉重按衰减为寒证,芤脉则为虚证,这两种脉象相结合,称为革脉。见以上脉象者为妇女小产或漏血所致,用旋复花汤主治。

【旋复花汤】方

旋复花(三两)葱(十四根茎)新绛(少许)

以上三味药,加水二升,煮取一升,一次服完。

十二、妇女经气下陷,漏血不止,血色黑暗,用胶姜汤主治。(臣亿等校各种版本无胶姜汤方,考虑是妊娠中胶艾汤)

十三、妇女在产后出现小腹胀满,形如敦状,小便稍有不利,但无口渴,又是在产后的,这是因为水与血俱结在子宫所致,用大黄甘遂汤主治。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

以上三味药,加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次服完,瘀血可排出。

十四、妇女经水不通利的,用抵当汤主治。(此方亦治男子膀胱急满伴有瘀血者)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枚,熬,去翅膀及足)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

以上四味药,研细末,加水五升,煮取三升,去药滓,温服一升。

十五、妇女月经停闭,经水不利,表明子宫内有干血坚结不散,积湿化热,腐败为白带,从阴道流下,用矾石丸主治。

【矾石丸】方

矾石(三分,烧制)杏仁(一分)

以上二味药,研成末,以炼蜜制成枣核大小的蜜丸,放入子宫内,严重者可再放。

十六、妇女感受各种风邪,或因腹中血瘀气滞而刺痛,以红蓝花酒主治。

【红蓝花酒】方(怀疑并非是仲景方)

红蓝花(一两)

以上一味药,用一大升酒,煮后剩余半升,先一次顿服半量,疼痛不止再服另半量。

十七、妇女患各种腹痛病时,用当归芍药散主治。

【当归芍药散】方(处方见前面妊娠篇中)

十八、妇女腹中疼痛,用小建中汤主治。

【小建中汤】方(处方见前面虚劳篇中)

十九、问:妇女患病,虽饮食正常,心中烦热,不能平卧,反而以背依物而呼吸,这是为什么?老师说;这叫作转胞,是因病人小便不通之故。为尿胞扭转不顺而得此病,只要通利小便,疾病就会痊愈,宜用肾气丸主治。

【肾气丸】方

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制,各一两)

以上八味药,研细末,以炼蜜制成梧子大小蜜丸,以酒送服,每次十五丸,渐加至二十五丸,日二次。

二十、【蛇床子散】方为温阴中的坐药。

蛇床子仁

以上一味药,研细末,加白粉少量,混匀合成枣大,绵裹放入阴道中,温暖受所。

二十一、少阴脉出现滑而数的,是湿热下注阴中生疮,阴中疮腐蚀糜烂的,以狼牙汤作为洗剂治疗。

【狠牙汤】方

狼牙(三两)

以上一味药,加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似茧状,浸药汤淋沥进阴道内,每日四遍。

二十二、胃气不泄,从前阴排出,出气有声,并连续不断,是由大便燥结所引起,可用膏发煎润肠,导气从肛门而出。

【膏发煎】方(处方见黄疸篇中)

二十三、【小儿疳虫蚀齿】方(怀疑不是仲景方)

雄黄葶苈

以上二味药,研细末,将腊月的猪油熔化,用槐树枝以绵裹其头四五枚,点药烙局部。

(0)

相关推荐

  • 明师解惑 | 桂枝汤去芍药汤方证概述

    本文节选自薛院长伤寒论读书会讲稿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皮,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 ...

  •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原文白话注解对照-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27

    东汉南阳张仲景 著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白话文注解 民间中医爱好者 @故乡的云 整理注解 张仲景46世孙 张绍祖 献书 桂林罗哲初 手抄 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2版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五 辨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我看是仲景原著无疑。...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我看是仲景原著无疑.能看见仲景十六卷传世之作,很多人认为是清民国伪造之书,但细思量,张医圣著作的书,收藏在张家是最有可能的,祖先的著作,后世子孙视若珍宝,世代流传,可能性极大,细看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全文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 述 桂林罗哲初 手抄 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7月第2版 伤寒杂病论序 (张机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为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流传至今版本多样,<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即为其中之一.1939年中医学家黄竹斋先生于浙江宁波访书期间,从桂 ...

  • 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篇的真伪(转)

    原文地址: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篇的真伪(转)作者:石破天惊 东汉张仲景撰述伤寒论之后,幸赖晋朝太医王叔和搜罗以脉经传世,内容已有增删,至唐朝孙思邈已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之叹.宋朝于残简中重集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宋本伤寒论白话版

    <伤寒论> 白话版 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 ...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濒湖脉学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濒湖脉学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附:药性赋

    药性赋 第一章 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 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 菊花能明目而清头风: 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理脚气而除风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