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0)

相关推荐

  • 孙中山的世界眼光与文化自信

    作者丨熊月之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史学会原副会长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五千年而从未断裂,有多方面因素,见贤思齐.不甘落伍.充满自信.愈挫愈奋,是其中重要一项.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年,孙中 ...

  • 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6)华夏文明之由来

    唐 榕 一.华夏.中华和中华民族 你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叫"中国"吗?我们的民族为什么叫"中华民族"吗?"中华文明"为什么又叫"华夏 ...

  • 言语理解:句子填空——尾句作用知多少

    在行测考试中常考的一类题型,句子填空,当横线设空处在段尾时,它的作用是什么呢,大家常知道的就是"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在做题过程到底如何体现呢,横线位于段尾只是对于上文进行总结吗? ...

  • 内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显著的特点和最强大的支点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以上的悠久文明,中国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然而,五千多年传承中没有断裂灭失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 ...

  • 袁行霈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百年院庆典礼发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学长.各位系友.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大家济济一堂,庆祝北大中文系建立一百周年,看到许多曾在一间教室学习的老同学的面孔,曾在未名湖畔的小径上擦肩而过的身影,唤起我许多昔日的回 ...

  • 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 考古重大发现,终于探明中华文明的历史源头与文化渊源

    (作者:赵辉)为了解开中华文明起源之谜,复兴中华文化,国家启动了一系列的考古研究工程,以期还原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产生历程与延绵不断的文化之谜.对此事关国家与民族的历史问题,不仅需要调动国家资源全力以赴, ...

  • 中华文明的历史不是5000年,而是上下5000年,一万年以上

    首先,我们从文字的历史,来推断中华文明的历史. 从考古的年表看,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号称贾湖刻符.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 ...

  • 袁行霈:怎样鉴赏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的鉴赏 一.滋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咀嚼和玩味.读懂是第一步,但仅仅读懂还不够,要能欣赏语言的巧妙.语言的美.中国有句成语叫"咬文嚼字",似乎有点贬义 ...

  • 王能宪|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

    袁行霈教授的诗意人生 王能宪 作者简介 王能宪,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副会长.长期在高校工作,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后到文化部 ...

  • 游山西读历史,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脉动和华夏五千年文明!

    游山西读历史 走进山西,就如同走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时时处处感受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脉动. 华夏五千年文明从这里开始,八百里太行山在这里崛起,雄伟壮丽的长城.奔腾不息的黄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壮美秀丽的 ...

  • 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

    盛唐的山水诗,和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 新的面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 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 ...

  • 袁行霈:如梦似幻的夜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如梦似幻的夜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一代多诗才 名篇永不衰 遣 怀 柳宗元 小苑流莺啼画,长门浪蝶翻春. 烟锁频眉慵饰,倚阑无限伤心. --从明刊本<唐诗画谱>(西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