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巷子里的四季
文/赵熙熙
每次路过这条巷子,都是人头攒动的样子。清晨的巷口车水马龙,总是一片拥堵的景象,有上班族、上学党来来往往的脚步,也有买菜、卖菜的爷爷奶奶的砍价声、叫卖声,还有一些被大车挤到角落无法通行的小车……每个人的脸上仿佛都挂着不太和谐的表情。最初见识这样的画面,他不免有些吃惊。第一次和他一起穿过这条名为“XX菜市”的大巷子,还是某天的黄昏,我坐在他的小车后座,两只手悬在风里无处安放,他坐在前排带着头盔,怎么也望不见后脑勺。他骑得有些慢,纷乱错落的人群不时撞进眼帘,小车在他的掌控下走走停停,笔直的道路硬是被扭得弯弯曲曲。我记得那会是19年的秋天,还没有第一杯奶茶的网络梗,黄昏里弥漫着阵阵烟火气,还有一些被风吹得凌乱的发丝。巷子的深处很黑,每隔一段距离杵着一杆灯,朦朦胧胧,散发着暖黄的光,路过的一瞬投在身上,有些失真,等我们渐行渐远后,影子也被灯拉得愈来愈长。那年秋天,他无数次骑着小车载我驶入大巷子,从最初的隔三差五到后来的家常便饭。几乎每个周五的黄昏里,他都会站在巷口四处张望,等我归来的身影,直到看见我提着大大的行李箱穿过人群,他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拉过箱子,把我安置在后座。彼时的巷子充斥着神秘感,隐约的光线将我们周身包围,像阵阵秋风卷起片片落叶。巷口有卖红薯的摊子,再往前走,有卖蒸饭和煎饼的,继续向前,其中各色美食,应有尽有。我每次都故作好奇地往各处盯上好一会,下意识摸了摸下巴,咽了咽口水,仿佛自己真的很饿。大巷不长,南北通道,七八百米而已。最初的大巷子还是宽宽的黄土路,再后来黄土路上铺上了一层沙砾,走上去嘎吱嘎吱响。原始的巷子两边是稀稀落落的住户,后来从某一年开始,商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家门面百货便利店。大巷子还延伸出多条小路,东西走向,错落不一,不同的小路成就了别样的院落。一家连着一家,整齐划一的院子,一边十几户人家,排列得整整齐齐,看不到里面的房屋,只看到一扇扇大小不一的铁门。小巷里的风,仿佛永远都徐徐地吹着,高低不一的围墙,老式的屋檐,岁月风霜仿佛已磨损了当年的棱角,小巷成了一个沧桑的老者,坐落在隐秘的旮旯。在外人看来,每条小巷都狭长难辨,因此被邀请做客的人常常走错地方,直到往来频繁了,才发现每条小巷都有它独特的印记,这个印记就标在巷口。自从搬进来,我家的小巷口就杵着一根大圆柱,柱子上方挂着一个招牌,上面写着“散酒”,因此我常常对第一次到访的客人说——看到“散酒”的标志即入巷。可这招对他来说仿佛没有意义,19年的夏天,他第一次孤身前往的时候,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地点。同年10月,秋天刚刚到,我们常常溜达在大巷子和小巷子里,他牵着我的手从不同的巷头悠悠地走向巷子中间再悠悠折返回巷口,仿佛成了一对牵手漫步的老人。借着巷道里昏暗的光线,我慢慢地凑近,欲进一步看清的他的脸。有人说,站在黄昏里的男人看着最美,其实不尽然,黑夜降临之时就已为他罩上一层神秘的纱,而这片朦胧只有等我靠近他时才能品出其间隐藏的韵味。正当气氛略微紧张之时,我噗嗤一声,冲他会心一笑。他把脸转过去,似乎异常害羞,我抬起手摸了摸他的脸颊,热得发烫,惹得手心也不禁暖了起来。彼时风很大,我猜他的脸一定很红。刚刚恋爱那会儿,总担心夜晚时间过得太快,他便习惯把车停在路边,然后陪我走一段很久的路。两个人缓缓踱着步子,踩在伤痕累累的枯叶上,咔嚓咔嚓,似乎要把它们连同自己的心深深印入泥土。大巷子白天有多热闹,夜晚就有多冷清。夜深的时候,仿佛世界只剩我和他,而巷子似乎变得很短,我们走了好几个来回,直到起风了,他把我紧紧搂在怀里,想给我全部的温暖,直到最后累得实在走不动了,我们才肯往回家的小巷里走。小巷里并不黑,中间有一盏亮白的灯,可以投射到巷口,我常常站在巷口就与他挥手,但他每次都执意送我到家门口,缠绵一会后,再依依不舍与我告别。带上满身露水,迎着月色的微茫,缓缓走出幽幽的小巷子。小巷径直而绵长,但很难准确地记住每个人的脚步,常常是天一亮,太阳一升,昨夜的痕迹就消失殆尽了,唯一被记住的是夜色中飘荡的背影。每一个分别的夜色里,我都是呆呆立在那儿,望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巷口,跳出眼帘,才肯转过身把门关上。日子久了,他来的次数也越来越多,甚至是白天。去年冬季的一天,两个人欢欢喜喜出门买糖炒栗子。正值黄昏,大巷里的街道上依旧热闹非凡。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不绝于耳;偶尔路过卤味店扑鼻而来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我迫不及待地挽着他的胳膊,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尽管号称大巷,却不够宽,两辆车不能并在一起走过去。所以,每个清晨和黄昏都是人流高峰期,堵车更是司空见惯,行人只能伺机钻空子。尽管交通不便,大巷却十分繁华,小吃店、商店鳞次栉比,逼仄的空间里却也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条老街,似乎每天都能带给人们缤纷多彩的生活。在阵阵甜味的诱惑下,我们来到一个炒米糖铺子前,老板看见我们便热情接待起来,介绍说是“古早糖”,味道浓郁醇香,吃完回味无穷,我们尝了一下后,便愉快地买了一些。岂料在我们的“引领”下,一群路人突然摩肩接踵般出现在四周,把我们包围了起来,好像都是寻着甜味飘过来的。他拎起刚买好的糖,带着我突破人群,往回家的方向奔去。而我依然沉浸在刚刚尝过的甜味里,他见状便打趣,一定要将此事告诉我妈,她一定不给我吃糖,看我咋办。我很惧怕母亲的指责,假装气得直跺脚,他突然诡异一笑,揽过我的肩膀,故作神秘地说:“要不我替你打掩护……”。最后,在他的掩护下,我成功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糖带进了房间。自那以后,我们经常去那个铺子买炒米糖吃,每周五晚上回来,他都会主动提起吃糖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像是叙说一个老故事,以至于后来每次吃糖的时候我都会想起他说过的话,他嘴角神秘的微笑和眼睛里宠溺的光。那个冬天,真甜!不知隔了多久,大概是今年的春天来了,大巷里又开始生机勃勃,天蒙蒙亮,阵阵叫卖声便此起彼伏,像是统一定好了闹钟,准时叫醒每一个小巷里的人。不同的商贩从北巷口排到南巷口,卖糖的铺子却早早撤摊了,连带着一些熟悉的铺子也消失殆尽,仿佛它们从来没有存在过。我想,可能春天里的人不喜欢吃甜吧……早春的时候巷子里飘了一阵雨,气温回升慢,外面依旧冷入骨髓,我一个人撑着伞,独自站立在巷口,看着雨水打在路上激起的小水花,它们一路伸延到巷子的尽头,连绵不绝。抬起头的一瞬,仿佛看到了阳光,倏然闪耀在悠长悠长的巷子中,似乎照亮了藏着的旧时光的痕迹。赵熙熙 ,90后教师、文学爱好者,青春诗刊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
责任编辑:雨石、小山
投稿邮箱:qcsk2019@126.com
相关链接:
《青春诗刊》2021年第4期纸刊“大学生诗潮”专刊征稿启事
《青春诗刊》第二期会员招新公告
《青春诗刊·散文百家》增刊征稿启事(修订版)
特邀顾问:邱晓文、宋小三、唐波、赵沛誉、卢干、张伯超、刘翠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