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落式滑坡应急和永久方案讨论(假日专题,旧文新读)

所谓错落式滑坡,就是指坡体下伏一定厚度的软弱带(底错带),由于上部坡体的重力作用造成软弱带(底错带)向临空面方向挤出,造成上部坡体发生以向下位移为主,以水平位移为辅的一种特殊滑坡现象。

一、基本情况

某公路位于深切河谷,地质构造作用强烈。某段原公路边坡开挖坡度约60度,高约43m,安全使用几十年。路堑边坡后部的自然坡体较为平缓,开辟为农田,民居,厂区。路堑边坡所在坡体主要由三叠系破碎状石英砂岩构成,节理较发育,薄~中厚层构造,钙质胶结,产状350°∠15°,倾向坡内。从现场看,坡脚出露一层厚约1.5~2.0m相当破碎粉砂岩,潮湿状。其后部为老河床沉积物,卵石、砂层构成。坡体地表为百不下去2~6m的覆盖层。

某年某月,该坡体突然发生错落式变形,体积约17万方。路堑边坡的坡口线后部约45m的范围内出现多条长大贯通性裂缝,其中错落体后缘下错4.0m左右,而坡口线与后缘裂缝之间出现多条张拉裂缝,缝宽多在0.2m以上,并伴随陷穴发育,公路边坡危岩落石不断,直接威胁后部民居和威胁下部国道与河流安全。

图1 错落体全貌

图2 错落体后缘下错4.0m左右

二、病害原因分析

1、坡体经历了多期地质构造作用,造成在公路坡脚附近厚约1.5~2.0m、以粉砂岩为主的岩体出现褶皱,呈碎裂状。上部以石英砂岩为主的岩体结构相对完整,但坡体在构造作用下出现了多组弧状挤压贯通性裂缝,其倾角约为20~45°。以上坡体结构为病害的发育奠定了地质基础。

2、老国道高约43.0m、近垂直的人工边坡临空面,坡脚应力长期高度集中,坡体中发育的多组外倾弧状挤压贯通性裂缝,不但将坡体切割成了相对独立的地质单元,限制了坡体卸荷变形的形态,也为坡体向外卸荷变形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从现场调查时发现坡体病害呈现“上大下小”的类“楔形体”卸荷体中得以验证。

3、根据多位居民反映,错落体后缘部位的村道边沟在后部厂区建厂后,在约15年的时间内一直作为厂矿用水等地表水的排水通道,且水量长期多维持在3L/s。水量大。但由于后期村道边沟破损,造成厂矿水和地表水长期沿村道边沟流入公路边坡所在坡体,造成路堑边坡坡脚碎裂状粉砂岩软弱带逐渐形成错落式滑坡的“底错带”。并使坡体上部石英砂岩为主的坡体裂隙进一步贯通,从而使坡体在结合地表水流入形成的水压力作用下,加速了坡体的卸荷作用,诱发了坡体病害的发生。

三、处治方案

1、病害发生后,为确保公路、河流和民居等的安全,采用在错落体后部卸载约2万方,达到减小上部坡体对底错带的重力挤压作用,并有效截排村道边沟汇水,并为将来永久工程的处治提供充裕时间和施做安全度。

2、应急刷方工程完成约1万方,坡体再次整体下错,下错约5m左右,但由于应急刷方卸载,有效减小了病害的危害,并没有造成公路断道,但造成半幅路基淹埋。

图3 清方过程中再次发生错落的坡体全貌

图4 清方过程中坡口线附近的卸荷体

3、在此基础上,采用以下工程措施进行错落体处治:

1)清除距坡口线约15m范围内“摇摇欲坠”的卸荷体,防止出现突然垮塌直接威胁下部公路安全。

2)对错落体进行清方,减小上部岩体对下部相对软弱的碎裂状粉砂岩“底错带”的应力挤压,但清方后应及时对清方后壁进行锚固,防止清方牵引后部民居所在坡体发生变形。

3)对坡脚发育的“底错带”采用强大的锚索工程进行加固,限制其侧向变形,提高整个错落体的稳定度。

在此基础上,对刷方形成的边坡采用锚杆或锚索进行加固,提高边坡的局部稳定性,防止卸荷、危岩等病害发生。

采取以上措施后,坡体的应急、永久工程施工的安全等得到了有效保障,工程实施后多年来,坡体稳定性良好。

图5 工程处治采用的工程地质断面图

四、经验教训

1、错落式滑坡最有效的治理方法就是有条件时尽量采用削方减载,减小上部岩土体对下伏软弱带(底错带)的重力挤压作用,必要时辅以工程加固支挡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截疏排,从而达到永久治理的目的。

本项目最后减生重滑坡总体积的1/7~1/10是合理的,这是值得提倡的,但卸载实施太晚,耽误了最佳时期,造成坡体再次发生错落,这是需要吸取的教训。

2、错落式滑坡的加固重点是底错带,因此,若边坡下部的5排锚索工程采用厚30cm的钢筋砼面板式锚索工程对底错带进行加固可能较挂网喷砼效果更好。且宜适当加大锚索倾角,以减少锚索长度。

3、路堑边坡其余部位边坡加固工程,依据坡面裂缝和坡体结构采用挂网喷砼和锚固工程是合理的,并有效贯彻分级加固、兼顾整体与局部的理念,在有效防止边坡发生卸荷倾倒变形的基础上,避免了设置过长的锚索工程。

公众号:悠游2019

微信号:138803946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