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其人如啖蔗(五)

(0)

相关推荐

  • 郑熙亭文存之九十九篇: 苏轼传之宦海沉浮 (四) “为郡粗可致民”

       郑熙亭文存之九十九篇: 苏轼传 第八章 宦海沉浮 四 "为郡粗可致民" 东坡还朝,一路察访.由湖州入苏州,目睹积水未退,淫雨不止,又无薪炭,百姓食糟饮凉,多有胀死.去年请准赈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第6卷

    (以下按姓氏笔划) 本卷(王) 王 显(?-?),按钦定四库本<陕西通志>卷20载:"王显,河南洛阳人."西魏仪同三司.太傅王盟嫡侄.幼敏悟,沉静寡言.先居武川,后徙居 ...

  • 苏轼行书《杜甫堂诗卷》

    苏轼行书《杜甫堂诗卷》

  • 苏轼《行书杜甫堂成诗卷》

    <行书杜甫堂成诗卷>,又称<桤木卷帖>,<书杜工部桤木诗卷帖>.苏轼书杜甫诗,墨迹本,澄心堂纸本.行书,十九行,一百五十九字.后有元人吴睿.危素等元明诸贤题跋,清内 ...

  • 心想其人如啖蔗(一)

    上一章谈到,诗歌中从物象(事象)到意象再到典故,是一种"减法之下的天人合一".减法的结果,使得我们身处的世界,一花一木都有了感情,都有了风情.而对"诸事物"做减 ...

  • 心想其人如啖蔗(二)

    作者黄巢,一个落第秀才,如果我们知道他的一些所为,比如说<新唐书>载 "巢复入京师,怒民迎王师,纵击杀八万人,备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 再如 "楷击 ...

  • 心想其人如啖蔗(三)

    (一)酒之太白 太白诗作,带着一股浓浓的酒味.聚众当然他喝:"壶浆候君来,聚舞共讴吟"( <赠从孙义兴宰铭>).但是我们常说"一人不喝酒,二人不赌钱" ...

  • 心想其人如啖蔗(四)

    (二)茶之东坡 倘若坡公欲印制名片如同今人之格式,那下列成就皆缺一不可: 1文 唐宋八大家 2诗 欧苏 3词 豪放 苏辛 4书法 苏黄米蔡  <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5绘画 苏文 ...

  • 心想其人如啖蔗(六)

    在讨论"菊之靖节"前,我们增加一个思考: (四)人与象结合到极致的问题 酒之李白.茶之苏轼.秋之杜甫,都体现了人通过诗于自然的特有交融.可以说李白.杜甫.苏轼找到了最好的寄寓,也可 ...

  • 心想其人如啖蔗(七)

    四."心想其人如啖蔗"之人象相分 "人从宋后少名桧",诚然,我们发现诗歌范畴内,一些典型的人与典型的象,往往会呈现得难分难解.本章以上三个部分,强调了太多&qu ...

  • 心想其人如啖蔗(八)

    五."心想其人如啖蔗"之关于作者之外的"人"与"象" 本章"心想其人如啖蔗"是讨论诗歌中"人"与&q ...

  • “一事无成,必有征兆”:一事无成的人,往往有五个缺点,你有吗

    "一事无成,必有征兆":真正"一事无成"的人,往往有以下五个缺点,不克服,可能会一生平庸,你有吗? 一.格局太小 格局大了,事就成了:格局太小,万事难成.格局太 ...

  • 越是情商低的人,越有这五种变态心理,不纠正的话必败无疑

    越是情商低的人,越是有下面这五种变态的心理,如果不及时纠正的话,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必败,连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大家对照一下,这些事和自己的情商是不是有关系? [1]想让别人比自己更坏. 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