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堂课,真的可以让一个摄影小白拍出大师的味道?至少在创想营里,这成为了可能。最近,苹果办了场为时三个月的「Today at Apple 创想营」,给北京「打工人」们提供摄影/视频、音乐创作和 app 设计相关的课程,找来专业导师教大家用苹果产品进行创作。但与你想象的互联网民工和自嘲的「打工人」不同,学员是真正的打工人,来自各行各业。我和在旅游公司工作的胡燕超以及自由职业者戚植春聊了聊,想知道一个短期的课程能带来什么改变。
上课中的 Eric Zhang。这次创想营对他来说也充满新意,因为平常去讲课分享面对的大多都是摄影和创作的从业者,而这次则是面对着普通用户。胡燕超向我分享的另一个技巧点,也正好是关于 Eric Zhang 口中「微博上有很多人问的」—— 为什么我用 iPhone 拍的照片没有摄影师的「高清」?最开始 Eric Zhang 没能理解这「高清」是什么情况,毕竟大家的手机都是一样的。后来,他发现很多人在放大拍照时,都用两指直接滑拉屏幕来调整,更好的方式,应该是用 iPhone 相机应用中的按钮来进行精确的缩放。同样的,当 Eric Zhang 在其它摄影分享上讲这个点的时候,台下相对专业的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是在开玩笑,而创想营的同学则会更认真去对待。
看到屏幕上的「1x」了吗?刚听到这个建议时我以为我的照片得救了,但打开相机才发现 iPhone SE 2 并没有这个功能,这是个属于双摄或三摄 iPhone 用户才有的烦恼。在这次课程后,胡燕超平常拍照时,会比从前更主动去思考构图,心中也会有意识地去保持照片「横平竖直」,这些直观的技巧很高效地帮助她提升拍照效果。Eric Zhang 在聊天的过程中,常常会不自觉夸起创想营的同学们,觉得大家的成长特别快。第一次交的作业,可能是意料之内的「普通」;第二次交的作业,立马就「换了一群人似的」。同学们提的问题,也从开始的技巧类,逐渐转向构思方面,大家会更主动地考虑拍摄的主题,甚至会构思成系列的拍摄。看来,技巧没有成为「千照一律」的枷锁,反倒是成为了创造的跳板。
他说,创新的最大挑战不是探索陌生的世界,而是把已经熟悉得不行的元素未知化。这话,是 Eric Zhang 多年前偶遇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时,对方和他说的。这对于近两年因疫情而无法远行的他来说,颇有启发。现在,他在去到熟悉的城市时,都会强迫自己去个城市里自己没去过的地方,或者是换种方式出行,把坐车换成步行,反正得找个不一样的角度。如果说对象是自己眼前世界的摄影是一种外扩的探索,那么,把镜头指向我们自己的短视频,引向的可能更是一种对自身的思考。是的,熟悉到不行的你自己,在镜头前也许会冒出新的一面。戚植春特别喜欢现在在镜头中快乐放飞的自己。
这次创想营的线下课,都在北京三里屯的 Apple Store 举行和三位聊天的过程中,我除了沾了点对生活的热爱外,也开始去思考一个问题 —— 我们需要认真地去学习怎样用手机或者是其它常用电子产品么?正如胡燕超说的,自己摸索效率很低,但有老师上课一下就能获得些基本知识。但又该去哪里学习?也许,科技公司门店,能成为一种新的「书店」。它是商业的,但也是公共的。所有人都能在那里接触和体验甚至买走最新的电子产品;而像 Today at Apple 这种课程也直接地提供了知识。
创想营的部分线下课程,其实也对其他公众开放报名但我个人觉得比较可惜的是,虽然人人真的只要报上名就能上 Today at Apple 的课程,但报名这个动作还是有点门槛的,不是所有人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