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场的十点半——江南烟雨姑苏城(下)

一般来说,提到古寺,自然便会想到宝塔,似乎有宝塔镇院的寺庙都平添了几分智慧,几分佛性,使寺庙本身更加完整,更加饱满。就在我入住的酒店不远处,就可以望见一座巍峨的宝塔傲然矗立着。这座塔叫报恩寺塔,也叫北寺塔。由于有同名的地铁站的存在,相信到过苏州的人对这个名字亦是不会陌生的。而这座塔也算得上是苏州老城区内的最高建筑了,就像一座守护神般守护着这方古朴宁静的乐土。当然,我并没有进去这间寺庙,虽然很近,但却不甚忍心去打扰那份专属于它的威严。

当然,要说到这姑苏城中最有名的宝塔,相信所有人的答案都会出奇的一致,那么就让苏东坡同志来给大家宣布答案“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提到虎丘,大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那座歪歪斜斜的古塔。根据前面的规律,有塔则必有寺庙,虎丘塔学名叫做云岩寺塔,云岩寺依虎丘山而建,寺庙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偏偏是这座已经足够倾斜的古塔造就了苏州乃至中国建筑的一个经典。

根据塔前名牌的介绍,方知此塔建于五代北宋交接时期,是一座七层的砖石结构为主的宝塔,历经千年风雨沧桑,数次毁于大火,又数次涅槃重生。其塔身已经严重倾斜,据说倾斜角度已经将近4度,在经过几次大规模的维修和加固之后,才使塔身得以稳定在当前的角度。而在几次的维修过程中也顺手从塔中挖掘出了诸多文物瑰宝,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一件颇为精致的秘色瓷莲花碗,目前展于苏州市博物馆,我亦有幸得以近距离欣赏那久已失传的绝世美丽,可谓不枉此生了。

静静的站在塔下,在那日苏州城内难得的阳光的照射下,仰望着的视线似乎有些模糊,此刻的古塔显得很是高大。天下名塔甚多,几乎每一座方方正正的矗立着的身躯都在吟诵着那属于它们的过往的沧桑和世事的无常。而眼前的塔,并不中正,却丝毫不影响着它的巍峨,我似乎可以听出,那悠扬的吟唱声中,少了一丝叹息,多了几分旷达。独坐塔前,想想人生亦莫不如是,又有多少心境是完美无缺的呢,纵然有些许的颓败,残破,尽管不那么笔直,依旧不会折损那份独特,那份辉煌,那份闲情,那份美丽。

说起虎丘的来源,较为广泛的说法是此山乃是春秋时期埋葬吴王阖闾的宝地,你没听错,就是那位处心积虑派人刺杀了自己的大哥和大侄子,然后派孙子和伍子几乎灭掉了强大的楚国,最后一个没留神让自己从未正眼瞧过的越国老坦儿给挂掉的的那位传奇人物,传说在他下葬之后,有只白虎盘踞其坟上三日,所以这个地方就被命名为“虎丘”了。你要问那只白虎从哪里来,后来又到哪去了,那倒是没有专家考证过,如果谁对此甚感兴趣的话,倒是可以写个论文什么的,没准就网红了呢。当然,你也可以在梦里去问问他那倒霉儿子夫差,看看他嘴角的油擦净了没有。

当然,既然墓里的主人一生如此的跌宕传奇,那自然各种各样的传说也不会少。有一种说法即是阖闾用其自己的三千柄大宝剑给自己陪葬,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把用来刺杀他大哥僚的鱼肠剑,只是不知道剑刃上是否还挂着些没打扫干净的鱼刺化石。据说后来的很多帝王名士都来此寻找宝剑,一探究竟,但无一例外的铩羽而归,徒劳而返。所以,这“剑池”就成了虎丘的第二处名胜。所谓剑池,其实看上去不过是一汪不怎么清澈的池水。想要近距离的观看池子需要经过一道上刻“别有通天”的月门,月门的一侧,巨大而又苍劲有力的“虎丘剑池”四个红色大字赫然镌刻于壁上。据说这几个字乃是颜真卿手书,不过因为年深日久,“虎丘”二字已然残破,我们看到的是后人照原样钩摹重刻的。走近观察,确实可以看到,比起“剑池”二字,“虎丘”二字要崭新的多,而那份遒劲和古朴也同样逊色的多,由此看来,此言不虚。

进入月门,临池而立,水面并不宽阔,不过在两侧陡峭山石的掩映下,却是别有一番清幽。石壁上布满了摩崖石刻,由于离得较远,所以内容并不能够看得十分真切,只是偶然看到了一些落款上的“唐寅”、“王鏊”等字样,扑面而来的才些许有些笔墨的味道,深厚弥远。池水尽头,是一面由无数条石组成的墙。据考古学家讲,这些条石便是通往阖闾墓的大门。而据说建国后,国家还派了专门的考古队进行了尝试,毕竟传说了几千年不坏不锈,瓦光锃亮,削铁如泥的青铜宝剑无论对谁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貌似专家们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了,理由好像是如果清理了这些条石,似乎会对那座斜塔的根基造成严重的影响,最坏的结果斜塔可能会因此而倒塌,所以本着保护文物的宗旨,考古工作被迫停止,这座墓的秘密以及鱼肠剑的虚实都还沉睡在这古老静谧的山中,不过也正因为此,才让虎丘又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现可谓是有益无害了。

虎丘山不是很高,最高海拔貌似也只有30多米,我家小区随便哪栋楼都可以完爆它,因此爬山恐惧者大可不必担心。不过景区的面积还是不小的,以我还算迅疾的步伐也足足走了有半天的光景,所以从某方面讲,80块的门票也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山中也还有其他的景点,虽然不甚起眼,但也还算有些文化意味,需要慢慢的去品位和感受。比如在剑池外有一大片平坦的大盘石,叫做“千人坐”。相传晋代高僧竺道生大师曾于此讲经说法,有千人在此坐定,聆听妙音,故而得名。而不远处泉水中一块名为“点头石”的石头,也附会着“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古老传说。而就在进山门不远处,有一口并不十分起眼的古井,据传是南朝时期憨憨法师用此井中之水治愈了眼疾而得名“憨憨泉”,井上还用绳子栓了一个小木桶,童心未泯的人可以体验一下井口打水的感受,亦不失为一种乐趣。当然,虽然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我却是一滴水都没有打上来,一方面确实体现了我这“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笨拙愚钝,另一方面也证明,脱离了现代社会的便利,生活似乎也并不那么容易,所以,还是多多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事物吧,哪怕它再也寻常不过。

游罢虎丘,走出山门,一条小河穿街而过,沿着河,一条并不十分宽敞的小巷延伸而去,这便是苏州著名的“七里山塘”,也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描写的红尘中第一等风流富贵之地的“十里街仁清巷”的原型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中期,动不动就“司马青衫湿”的大诗人白居易老同志调任苏州刺史,为了让苏州水陆交通更为便利,也为了多少疏浚一下纵横交错的苏州城的河道,于是组织无数军民,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并沿河的北岸顺势修了一条街巷,称为山塘街。因为无论是河还是街巷,长度都差不将近七里远,所以这里又被称为“七里山塘”,而为了感念白乐天同志为国为民的精神,百姓又将这条山塘街叫做“白公堤”,当然,这里跟杭州西湖的白堤是八百杆子也打不着的,大家切勿望名生义。

出了虎丘山,沿着七里山塘,一路而下。当年书中烟花繁盛的景象已是昨日梦境,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无比破败的残垣断壁,偶尔在路边也会有零零散散的贩卖小饰品的摊贩,扑面一股义乌的廉价气息,基本都是打着拆迁甩卖的名义,这才知晓原来这里是将要被拆掉的,只是不知道白傅诗灵于九泉之下是否会仰天无语,长叹一声来作为回应呢。随着不断的行进,残垣断壁渐渐的少了许多,而在老城区随处可见白墙灰瓦的平凡民居慢慢的填满了视线,毕竟七里山塘嘛,要走的路还是很长的。

此时的街巷是静止的,行走在其间,一切都显得很慢,河水流的很慢,风吹的很慢,鸟儿飞的很慢,虫儿鸣叫的很慢,就连脚步都似乎慢了下来。也许在经历了喧嚣的胜景之后,此刻的这份宁静更显得难得可贵吧。当然,即便如此安详的净土也并非没有可以驻足的所在,路边时不时的就会现出一个个可供免费参观的小型博物馆。我依稀记得,有介绍中国近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展览馆,还有在红楼梦中一处重要的所在“葫芦庙”的原型也在这条街上,只不过并不对外开放,无缘得进。不知道曾经的学霸们还是否记得中学时学过的一篇古文“五人墓碑记”,反映的是为了反抗魏忠贤的阉党残害忠良,而被迫害致死的五位义士的故事,而那五位义士最后就是被民间的正义人士葬于此地,长眠于此,世代被人供奉祭拜。很有幸,我见到了他们的墓,并从内心深处跨越时空的缅怀了一下这令人唏嘘的义举。何为英雄,就是他们做到的事情,你永远也做不到,或者根本没有勇气去做。

七里山塘行程过半,一路上也便渐渐有了人气,街巷两边也多了许多的店铺,卖的不过是一些平日里再寻常不过的事物。古朴略显破旧的临街门脸,许多店铺打烊的时候还保留着上门板这种似乎只在影视剧中才可以见到的方式。这里的每个角落都仿佛在诉说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状态,好像时代的大潮在这里被动容,停下了它的匆匆的脚步,不忍带走这里的一砖一瓦。

这样充满着市民气息的如同菜市场一般的景象,马上变成了老爸老妈的乐园。似乎不论哪个景点的美景或是哪个关于历史的传奇都距离他们的生活太远,这里才是他们最熟悉的画面,最亲切的味道,哪怕语言有些障碍,也并不能影响他们的热情。当然,对于生活常识严重缺乏的我来说,也不是没有收获的,这里到处都有的卖一种带壳的像莲子大小的东西,而许多当地的老人就于门前无比耐心的剥着那些小东西,而里面的仁是白色的,有的也带有些许的棕黄色,据当地人讲,那是新鲜的芡实,在当地还有一个很呆萌的名字,叫做“鸡头米”。看来,有些东西,在书本中还真是学不到呢。怪不得这么多的大师都呼吁要贴近生活呢,以后吾当效法之。

继续着七里山塘的脚程,在过了一个很长的桥洞之后,如同千与千寻的神隐般的场景,一条古色古香,但又有着十分浓烈的现代商业气息的街巷就这样凭空出现了。由于将近傍晚,天色已渐昏暗,两旁的临街店铺许多都已经开灯结彩,使的整条街看上去灯火辉煌。摩肩接踵的行人使并不十分宽敞的街更显得有些挤了,以至于像我这样心宽体胖的想要顺利走过这一段并不十分长的路都变得历尽艰辛起来了。当然,随着夜幕的真正降临,月光,水光,灯光交相辉映,配上那些笑语盈盈,款款而来的妙人们,想来这便是曹公笔下那第一等风流富贵地的模样吧。眼前的色彩交织,不觉竟有些醉了。

兴许是如今旅游产业大行其道,似乎每座城市都会有这样一条古意十足的商业街巷,街巷的两边,各种琳琅满目的物件,名目甚多的特色小吃,似乎有些千篇一律,但那气氛,却是极好的,并不妨碍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商业那相得益彰的配合。总得来说,七里山塘的这一段路,也是最后一段,最繁华,最热闹的一段,或许才是它最该有的模样,毕竟人们还是喜欢欣欣向荣的。

七里路程,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不算很长。这一路走来,从颓败到静谧,从市井到繁华,转瞬之间,却又恍如隔世。世事无常,那些短暂的失落,也许真的不值得沉沦,毕竟谁也不会想到那最后的华彩在哪里分割。一般的游人,估计应该只会去往那最后一段的路径,毕竟鲜有人会像我一般秀逗的走上这许多并不值得称道的地方,在许多人看来,不过是浪费时间罢了。只是如果没有这种无聊的心境,不去经历那些淡然无味,怕是那锦绣的浓烈是否也会打些折扣呢。

说到这样的古意商业街,在姑苏城内也绝不仅仅只有这一条,就在距离拙政园不远处,也有一条颇为相似的街巷,叫做平江路。同样的枕水人家,同样的狭窄巷陌,同样的白墙灰瓦,同样的琳琅满目,同样的热闹非凡。只是较之山塘街,平江路多了几分文艺气息,有着文艺小清新气质,推崇小资情调的人倒是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静下心来,空气流动的旋律也是十分美妙的。

随着仿古商业街区的兴盛,似乎那些完全现代感的商业步行街有些黯淡。就在我住的酒店不远处,就有着这样一条,让你完全不会想起苏州的古韵。因为整条街是围绕着一座叫做“玄妙观”的道观而建,故而名曰“观前街”。这条十分典型的现代商业街没有过多可以介绍的,天津的朋友完全可以去参照滨江道的模样来想象,也不会差几分。入夜之后的观前街还是人气颇高的,尤其是其支路中一条不太长的叫做“太监弄”的小街,遍布了各种餐馆和小吃,各种摊贩前排队的也是不少的。当然,不得不说一句,得月楼的菜价钱还真是贵啊。

如今的中国,佛教可谓如日中天,而源于本土的道教似乎有些式微,在民间的影响力亦不可同日而语。这次有幸,一座始建于晋代的古道观就在眼前,这样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十块钱门票,在旅行中已经相当于是不要钱了。道观的面积应该还是很大的,只不过除了那座古朴壮观的三清殿外,其实的空间都变成了商业街,出售着各种残次的丝绸制品。三清殿很是高大,整个造型也略显斑驳,倒是十分符合古刹的气质。站在殿中,面对着那高高在上的三清造像,顿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一股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想来这该是所有的宗教场所要达到的效果吧。驻足了良久,外面的喧闹竟渐渐远去,于空寂中似乎听到了一阵天籁,不紧不慢,不狂不狷,古老而悠长。

玄妙观的香火还是很旺盛的,殿外的焚香炉烟火缭绕,似乎四时不绝,那一簇簇的善男信女,无一不焚香祷告,跪拜磕头,其虔诚之心真实不虚。只是刹那间,似乎有些恍惚,这熟悉的场景似乎与佛寺里并无二致,甚至很多香客跪倒在三清像前,双手合十,依旧口中默念着“阿弥陀佛”。想来对于众生而言,座上的神祇是谁,似乎并不重要,那些都不过只是承载着他们欲望的载体而已,无论是善心还是恶意,总需要有超自然的力量来为之圆满。

说道苏州,大家一定会想到他周边的那些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且随着近几年商业资本的不断渗入,很多原本恬静安谧的古镇被赋予了更多的商业价值,比如乌镇,周庄这些声名远播的。想想来到了苏州,虽然知道那些所谓的古镇已然变味,但好歹还是去转一转吧。相比于路程较远,需要坐长途汽车才能到的周庄,我选择了距离更近,交通更方便,同时名气也最小的同里。

在经历的漫长的地铁4号线到达终点后,又乘坐了公交车大概二十多分钟的时间,便到了同里古镇。100块大洋的门票还是挺让人心疼的,不出意外的,小桥流水,白墙灰瓦,古风巷陌。桥边很多摇橹乌篷船,想来是让游客体验一下水乡情境的,坐在小舟之上,一摇一晃之间,感受着临河人家的生活趣味,并不宽阔的小河,岸边似乎触手可及,却又只得静静的遥望,偶尔穿越小桥,一丝凉爽掠过,看着桥上的人们,他们也同样在看着你,当然这一切并不会是免费的。

小河的岸边摆满了餐馆的桌椅,站在桥顶望去,一排排煞是整齐,那些桌椅的主人们也不遗余力的招揽着往来的游人,看来生意也并不十分容易。100块的门票中还包含了几个捆绑销售的景点,亦都是当地曾经的豪族大家们留下的庭院园林,不过在游览过了拙政园和留园之后,这些园子也就有些索然无味,草草的便欣赏过去了。不过,与周庄乌镇那些完全商业化的古镇不同,同里还是保留着些许的原汁原味。在离开古镇中心的三桥景点之后,越往边缘走,就会看到越来越多的真实的民居,他们依旧过着平淡安详的日子,并不会被这些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打扰,亦不会去抵制那份纷繁,一切的一切都是这样的和谐。想来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别人的世界里,我们也许会经过,但终究不会驻足太久,因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彼岸。

都说每到一个地方,最重要的一定是品尝当地的美食。这几日匆匆而过,倒是没有特别的去探寻所谓的美食,这里只是说一说我无意间吃到过的一些。苏州的餐馆,大多以本地的菜色为主,苏州菜属于淮扬菜的范畴,自然是以甜为主,从无论大小餐馆均无一例外的主打松鼠鳜鱼来看,倒真是实情。不过对于我来说,这道菜日常也是司空见惯的,并不觉得十分新鲜。倒是另外一道菜“响油鳝糊”很是有些意思,一盘炒好的鳝鱼段和一小碗清黄色的热油分别呈上,然后厨师会当着你的面将热油浇淋在鳝鱼段上,伴随着很有律动感的滋滋响声,混合着油香与酱香的味道,真是不由得食指大动了呢。

早餐一向是我比较注重的,所以出门在外酒店提供的自助早点我是从来不会享用的。漫步苏州街头,吃早餐的小店并不难找,苏州的早餐同样主要以面试为主,当然无非是些灌汤小笼包、生煎、馄饨之类的,当然江南的味道还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包子馅基本上都带着些许的淡淡甜味,还好,甜而不腻。比较有意思的是这里的汤圆,较之我们寻常所见的汤圆要大上一些,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汤圆居然也是肉馅的,而且和包子一样,是灌汤汤圆,一口咬下去,汤汁险些溅了我一脸,不过味道倒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甜而不闹,油而不腻,真没想到肉馅居然可以和糯米粉结合的如此相得益彰,也算是大开眼界了。

苏州人还是颇喜欢吃面的,苏州的面也是颇有些与众不同,往往不过是一碗清汤面,配上一碟小菜,当地人将那碟小菜叫做“浇头”。浇头往往是一块煎鱼,或者一块熏肉,也可以是现炒的小菜,常见的有虾仁、猪肝、鳝糊或是辣椒炒肉等等各色菜肴。有的人喜欢一边吃面,一边就着浇头吃,也有的喜欢将浇头直接扣在面里,拌匀了吃。而我则始终贯彻中庸之道,先吃一口面,就一口浇头,待面已去半,索性将剩余的浇头皆倒入面里,然后大快朵颐起来。这一动一静,分分合合,滋味并不会因此折损,反正更增添了些许的浓烈。相信无论如何的吃法,都不会遮掩了本来就存在于当地人记忆中的美味。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关于一个地方的印象,更多的便是那些味蕾上跳动过的鲜活的味道。

每日清晨离开酒店,踏上旅程,那位旅行团的小哥总会不厌其烦的推介着他的一日游产品,而门前等活的三轮车夫也同样不辞辛劳的揽客,全然不顾我一次又一次的冷颜相对。在这里,我必须提醒每一位出门旅行的朋友,这些都是套路。根据我从当地人那里得到的说法,所有这些宣传着半价门票且廉价一日游的旅行社以及那随处可见的价钱十分诱人的三轮车夫,都是一个个巨大的坑。他们是一个成熟的生态产业链。当你无法抵御旅行社那廉价的诱惑,或者听从了三轮车夫关于旅游的建议而被他拉到并非你最初要前往的地方时,那么你的一天就将会在无聊的旅游购物店中度过了,最后真正留给你游玩的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虽然可能也许不会真正浪费几个钱,但时间和心情的损失却也是无价的。所以在这里奉劝那些由于懒惰,或者爱贪小便宜的旅客,如果可以的话,提前做好准备,自己控制行程,虽然难免会辛苦一些,但旅途的那些风景,以及那份舒畅的心情是弥补不来的。

展眼间,这座刚刚有了感觉的城市就如此匆匆的离开了。走的那日,一直阴云密布的姑苏城终于飘起了阵阵细雨,混合着清晨的薄雾,似乎才真正的为我描绘了一下那千古诗篇中的江南烟雨。我想,关于江南,关于姑苏,那份烟雨朦胧的唯美气质,并不会因为天气的不同的改变。“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影响我们旅行的并非天气,而是那份亘古弥新的意境,一种只属于江南的意境。在那里,一切都是如此朦胧,一切都是如此柔美,一切都是如此婉约,如同那檐下桥边的吴侬软语,随着那潺潺流水,温润着谁的梦乡。

——————————————————————————————————

墨香冉冉,琴声袅袅,弹指间已是一番天地;

一纸香书,一份情怀,感动的是内心的波澜;

一品清茗,一首小诗,阅尽的是岁月的浮华;

童蒙弘文馆,心的起点,书的徜徉,梦的摇篮 。

(0)

相关推荐

  • 苏州有一条千年老街,被誉为神州第一古街,七里路道不尽烟雨江南

    "北乔峰南慕容",在<天龙八部>中这是两家江湖传奇,而其中对于江南姑苏世家的描述也是让人心向往之.自古就有民歌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 ...

  • 姑苏烟雨蒙

    终于得偿所愿,在蒙蒙烟雨中游了一回姑苏. 我说这话有点扯谎.其实这一次来苏州,正赶上梅雨季节,有淅淅沥沥的如丝细雨,也有相对而言的雨骤风狂.是的,只能是相对而言,因为即便是雨下到最大的时候,我也没能体 ...

  • 姑苏第一名街内的小玄机——“山塘七狸”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提及江南,最难以忘怀的就是苏州.今天丽娘带大家走进姑苏第一名街,了解一下它内置的小玄机. 七里山塘,本体为山塘街,位于江苏苏州古城,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建立.整条山塘街东至阊门,西至 ...

  • “漫游”姑苏

    梦中,你从万丈崖边跃下,魂丝于云雾山岚间翱翔.却不知是何原因,竟"逆"入了"姑苏".你瞄了一眼卷头,原来这是乾隆眼中.徐扬笔下的"姑苏". ...

  • 飞机场的十点半——江南烟雨姑苏城(上)

    近日本是寻常季候,既无假日亦无节庆,我等凡尘中人自然当是按部就班,每日往返于公司与家的两点一线之间,消耗着那本就不剩些许的青春热血,无论丽日风雨,不敢废离,虽淹没于芸芸众生之间,那些相似的脸,相似的表 ...

  • 飞机场的十点半——闲侃劳动节(下)

    闲言不叙,继续昨日的话题.上回书说到了劳动节带给了我们虽然短暂,但却也非常愉快的假期,当然,在我们的意识里,所有的假期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遗憾和惜别是必然的情绪,上班后的第一天也必然是失落和疲惫的, ...

  • 飞机场的十点半——东瀛游记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从谪仙李太白的这两句诗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那一片只存在于虚无缥缈中的地方,心怀的那一份遥不可及的浪漫遐想.当然,对未知的好 ...

  • 飞机场的十点半——被遗忘的北岳庙

    距离这一次旅行已然过去两个星期了.一般来说,写游记这种活计,当是趁热打铁,方才能突显出那种热乎劲儿,时间一拉长,就难免会变成残羹冷炙,无论再怎么用作料去调和,却也不会有那种新鲜出炉的香气扑鼻了.但无论 ...

  • 飞机场的十点半——哈利波特与毛蛋(后记)

    窗外的雨依旧还是下个不停,几乎没有一丁点将要放晴的迹象.天空也还是黑压压的一片,使得本就有些幽暗的伦敦城显得更加的压抑和诡谲.往日里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此刻甚至连一只老鼠都无处寻见.当然对于生 ...

  • 飞机场的十点半——哈利波特与毛蛋(二百)

    眼看着自己志在必得的攻击就这样被轻而易举的化解,万灵之王像是有些气急败坏的疯狂甩着手臂.只见那面在她眼前的,由许许多多小泡泡组成的泡泡墙,竟开始剧烈的相互翻滚碰撞起来,在阳光的照耀下,看上去直叫人眼花 ...

  • 飞机场的十点半——哈利波特与毛蛋(一百九十九)

    就在大家还沉浸在失去张大师的悲痛中时,半空中那安静已久的光圈,竟然又一次躁动了起来.随着越来越剧烈的抖动,光圈上竟开始出现了一道道极为细小的裂纹,仿佛没有了张大师的魔法加持,它也无法再持续的太久了. ...

  • 飞机场的十点半——哈利波特与毛蛋(一百九十八)

    "哈哈哈哈,精彩,精彩."终于,万灵之王那招牌式的狂傲笑声打破了这几乎凝固的气氛,只是这笑声中,似乎透着一种无比神秘的意味:"你的时空魔法,用的真是炉火纯青啊.那种威力的 ...

  • 飞机场的十点半——哈利波特与毛蛋(一百九十七)

    在一片剑拔弩张的气氛中,阳光愈发的炽烈刺眼,山风夹带着浓浓的血腥味道,折磨着每一个人的嗅觉和神经.面对着眼前的这张庞大而复杂的血阵,惊愕之余,哈利感受到更多的,竟然是一种无法名状的希望,也许这邪魅的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