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的铁索40吨重,历经300年风雨不倒,古人是怎么建造的?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上,泸定桥的历史也是非常的悠久,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先后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

此时太平军有三四万,对岸没有清军镇守,石达开准备抢渡,然而天都不助石达开,当晚就下起了暴雨,河水暴涨,强行渡河必然有损伤,石达开只能耐着性子等待三天,但清军赶到,石达开只能强渡,然而多次抢渡不成,遭清军围追堵截,全军覆没。

泸定桥是康熙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加强川藏地区的文化特地批准修建了这座桥,并亲手写下“泸定桥”在桥头立牌。该桥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正式落成是在1706年,仅仅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建成,桥长103米,宽3米,有13根铁链固定在桥两岸的桥台落井里,9根作为底链,4根作为扶手,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链重达40余吨。

在古时没有起吊机,也没有大型的运输装备,古人们又是如何搭建起这40吨的铁索呢?其实一开始并不是修建铁索桥,而是木桥,因为木桥取材方面,建造过程简单,可就在实施的时候,他们发现,此时刚好是汛期。

水患频繁,木质桥梁刚刚打下一个基础就被冲毁了,于是他们就改为建造石桥,石桥需要良好的地基,然而调查之后两河河岸地质松软,地基恐怕难以承受石桥的重量,可能会造成坍塌,于是经过商议之后,就改建铁索桥。

为了防止铁链腐化,特别打造了几吨重的铁链,但铁链渡河成了巨大的问题,在渡河上问题上,泸定县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在修建之初,百姓渡河用了许多办法都失败了,此时一个叫噶达的大力士就拉着铁索牵到对岸固定。

当13根全部安装完毕之后,噶达因为过于劳累而死,为此泸定桥桥西就为噶达建造了一座庙来纪念这位修桥的英雄,不过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古人是从溜索过河当中得到了启示,他们将粗大的竹索系在河的东西两岸。

将带有长绳的10多个短竹筒套在竹索上,把铁环固定在竹筒内。然后由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在对面拉动长绳,铁环便随着竹筒缓缓地滑到了对岸,固定铁链的就是地龙桩和卧龙桩,如今300多年过去了,泸定桥任然屹立不倒,继续发挥着川藏沟通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