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梧桐树 自有凤凰来

——记诚信医院潘渡分院我的第一次坐诊
虽然过了处暑,但炎热还死皮赖脸地赖在我们这儿,丝毫没有退去的意思,不知是对这儿勤劳善良的人们有太多的留恋,还是舍不得这儿的一草一木,大早晨就感觉有些燥得慌。
诚信医院潘渡分院本周一开业了,内外科高级职称的大夫按照医院的规定,轮流去那儿坐诊,值24小时的班,今天是8月24日,礼拜四,轮到了我。
我简单地吃了点早餐,匆匆忙忙地去病房拿隔离衣,6:28便来到门诊楼前方的集合地点。然而,一个人也没有,一打电话方知,6:30集合,7:00出发,好吧,接下要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
到了6:55,班车停在那儿,去潘渡的人员已经来齐,我们坐上车子,向潘渡进发。
潘渡分院是我们诚信医院两年前建的一所“医养结合”的医院。
我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来势凶猛,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正赶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响应党的号召,“只生一个好”,致使一个孩子将来要面对四位老人,养老问题全指望孩子实在是吃不消,家庭型养老转化为进驻养老院养老势在必行。我们这一代人,压根也不想去拖累孩子,工作和抚养下一代已经使他们身心俱疲,不给孩子添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医院的决策者们正是瞅准了这个契机,顺从时代的潮流,建起了医院和养老院。
潘渡分院是一所一级医院,与其他乡镇医院平起平坐,住院报销比例为85%,而派去门诊坐诊的大夫全是高级职称的人员,技术力量雄厚,上的设备也都是全新的,可以说一级医院的门槛,享受的是二级医院的服务,对老被性来说,既方便了就医,又得到了实惠,一举两得。
经过大约一刻钟的车程,我们的大巴车到达目的地。
我走下车,大体看了一下,这是一个崭新的院落,分前后两排,前排依公路而建,是三层高的门诊,后排是病房楼,五层。大门的东边,是专门为神经外科设的疼痛门诊。
病房楼米黄色的墙壁搭配以深红色的顶子,庄重而典雅,院内的地面为水泥抹面,光正,院子四周停车位的标识线,板正地用黄漆划出。东边墙壁的内侧,是一排苍翠的栾树,满树细小的黄花正值盛开,散发出扑鼻的芬芳。

我们外科门诊在二楼,我来到楼上,见外科门诊的门外,很多人手拿就诊卡站在那儿排队。那种阵势看了感觉很震撼,似曾相识,好多年没见过这种场景了。我努力搜索着自己的记忆,应该是在30年前,郓城县医院的外科门诊,繁忙的时候一天的门诊量达到一百二三,门诊上挤得不可开交,门口一位护士专门叫号,两个大夫坐门诊都忙不过来,连去洗手间的空都没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诚信医院潘渡分院本周一(21日)开业,医院实行惠民政策,本周查血分析、血糖、尿分析、胸透全免费,既然提供了这个优惠,当地的老百姓何不凑着享受一下惠民服务。于是乎,大家奔走相告,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这儿,做一下健康查体。
这两天还略有回潮,开业的前两天是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齐上阵,好不热闹。第一天的门诊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700多人。
这时,有人拿了钥匙,打开外科门诊的门,房间内很闷,先开开空调。
人们鱼贯而入,但排队的队形整齐,没有谁扭着头皮插队,老百姓的素质蛮高的。
我穿上隔离衣,坐下来,戴上老花镜,打开电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都是来做健康查体的,你只管把那几项免费的项目开了便是,只有姓名和年龄不同,一项接着一项,一人接着一人,不用问诊,不用查体,更不用敲击键盘在电脑上输入那些规定好的符号。
我头也顾不上抬,写的字体一开始还是比较工整的小楷,为了加快开单的速度,字迹逐渐变得有些潦草,不过,不是那种很有学问的人写出的龙飞凤舞的狂草,一般人都能看得出。
从7:22开始,等最后一个单子开完,是8:07,40多分钟的时间,已不知开了多少单子,总之,手指都累得有些发麻。
我喝口水,站起身舒展一下关节,这才有时间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门诊。
门诊分内外两间,中间被板墙隔开,外边是诊室,里边是处置室,处理诸如换药、清创缝合之类。
乳胶漆抹过的墙壁洁白无瑕,巨大的窗子,上边呈很有情调的弧形设计,自然光无拘无束地投射进来。
换药室内,橱子、桌子、处置床、独头灯、紫外线灯、污物桶、锐器盒一应俱全,橱子内无菌辅料包、纱布、胶布、绷带、石膏、剪刀等应有尽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门诊走廊里,过道和两边的墙壁,贴的全是乳白色的瓷砖,门诊的门子,则是一色的鸭蛋青色,这种揉和的冷色调让人感到安静与舒缓。
走廊的一隅,整齐地摆放着不锈钢的便民椅,方便百姓,服务百姓,一直是打造百年诚信的宗旨。
8:31,我终于接诊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病人,是一个左侧肾结石术后一年的病人,右腰不钝痛不适,但不是那种典型的肾绞痛。无外伤史,查体也没发现什么阳性体征,于是给他复查一下肾、输尿管B超。
开检查单需在电脑上完成,于是专门叫来专业人员给予指导,因为这儿电脑的程序与我们医院不是一个版本,出入很大,尤其是诊断一栏,打上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后进行索引搜索,找不到相应的诊断,其实,还不如直接输入汉字的好,这一点我后来已经给微机管理员提过建议。
这时,丁院长到我们外科门诊巡视,坐下来我们聊天,这几天,门诊量很大,第一天700多人,昨天420人,今天已360人。目前我们的微机端口与新农合还没完全对接好,除了免费的项目之外,其他收费项目全部半价。
开业伊始,不是去看营业额,不是带着放大镜去看数字,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晓得,诚信医院潘渡分院开业了,而且,这儿有很好的就医环境,有崭新的设备,有诚信医院的专家坐诊。
扩大社会影响,还要靠群众自身的宣传,在这个被虚假广告拢怕了的时代,在这个被莆田系忽悠怯了的医界,老百姓的话还是最有说服力的。影响出去了,就诊者数量的增加是水到渠成的事,家有梧桐树,还怕招不来金凤凰?
不大一会,李院长和陈院长又来巡视,领导的督战显示了对潘渡开业的关心和重视。
一上午看了大约15个病人,大都是腰腿痛的,有我们普外科专业的三个,一个单纯性甲状腺肿,一个甲状腺肿物,动员他手术治疗,到秋后去我们诚信医院住院,一个副乳的病人。
一晌的时间,虽谈不上忙碌,但也没闲着,不知不觉的就到了11:30的下班时间,有人告诉我,食堂在一楼西边,我们下楼去就餐。
职工餐厅有三间房子的大小,东南角是电热水器,里边摆放着桌凳,干净、整洁,三三两两的人们已坐下来开始津津有味的就餐。
中午饭,师傅做的是红烧肉烧土豆,颇有些毛主席诗词中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的味道,四溢的醇香一下子唤起了我的食欲,我们也不用缴费,只管在本子上签自己的名字,便去领一小碗菜,再拿上两个馒头,找个位子坐下来,细细品味。
好久好久没吃过大锅饭了,大锅饭不仅有其独特的风味,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坐下来共同就餐的这种氛围,使每个人感觉到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吃的是一锅饭,喝的是一锅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走到一起,彼此认识也好,不认识也罢,均感到很亲切。
师傅很好,特意告诉我们,谁的菜不够,可以再盛。
还提供小米绿豆稀饭,我没有中午喝稀饭的习惯,再说,两个馒头一碗菜已经饱饱的,肚子里已没有了盛稀饭的空儿。
我接了杯热水,到位于三楼的我们的宿舍休息,疼痛科的大夫没有来,估计是找饭吃去了。由于是新建不久的房子,室内还可嗅出一股刺激性的气味。
今天天气炎热,室内闷热,秋老虎在施着它的淫威,估计也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我打开空调,阵阵冷气袭来,好不舒坦。
站在窗前,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色尽收眼底,大田地的玉米,有一人多高,齐刷刷的吐出了穗儿,高大的白杨树,树身挺拔,枝叶茂盛,洒下一片阴凉,远方是湛蓝的天空,在朵朵白云的点缀下,呈现出一番秋高气爽的景色,空气清新,一股泥土的气息沁人心脾。

房前的马路,是潘渡、候集、李集三个乡镇通往郓城的交通要道,过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单调的马达声格外刺耳,噪音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不停地撞击着鼓膜。
我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的迷了会眼睛,不像在自己家那样坦然,一个人,多多少少有些孤单,1:30便起床去了外科门诊。
门诊上静悄悄的,检查的人们都回家吃饭了,早已没有了早晨初来时的忙碌。我坐下来,在本子上写点文字。
下午的病人不多,3点多钟,我去东边的疼痛门诊转转。

疼痛科的病人真不少,三个病人在做着针刺治疗,王慧君大夫在忙着给病人扎旱针,听他讲,他们一天能处置20多个病人。农村疼痛的病人真不少,这也是一个特色,镇痛治疗有着广阔的天地,方法简单,效果又好,病人乐于接受。


我下午看了五六个病人,其中有两个病人怀疑腰椎间盘突出,建议他们去我们诚信医院去做腰椎CT或磁共振检查。
清闲的时候,和一个63岁的老汉攀谈起来,他两个儿子,都已成家。他跟着建筑队干了30多年的下工,出卖的是体力,现在岁数大了,强度大的体力活已不能胜任。一年前与大儿媳闹僵了,扬言活不养死不葬。自己手里靠出苦力挣的四万块钱存在卡上,被二儿子翻了去,花的仅剩三百元。
他血糖高,长期的重体力劳动落下一身毛病,现在还能干点零工,自顾自,真不知以后老了,那些风烛残年的岁月,该如何打发。
生儿为防老,可如若赶上大乖二乖那样的儿子,真不知老了、甚至不能动了,又指望谁?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行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看着老汉步履蹒跚,远去的背影,我心里五味杂陈。
下午,17:30下班,丁院长主持,在一楼门诊大厅给全院职工开了一个总结会,肯定了成绩,也找出了不足。现在正处于磨合阶段,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边前进一边解决,办法总比问题多,困难本来就是让人克服的。
会后,该走的人准备离院,留守人员准备开饭。
郭紫璇特意来到餐厅,很关心地看师傅给我们准备的什么饭菜,忙着给我们盛菜、舀汤,还特意端来小菜。我好生感动,作为董事长的千金,一个漂亮的小姑娘,能亲自动手,干一些本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真不简单,看似是些小事,但折射出的却是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吃完了饭,这才有时间到后面的病房转转,病房里住着5位内科病人。
一楼是辅助科室,二楼是病房,每个病房内两张床,宽敞的很。三楼的东头是手术室,因暂没有手术病人,大门紧锁。
四楼五楼是一些养老院的五保老人和一些社会上的养老人员。东边的养老院暂时还没装修好,到时候将被迁往那儿,那儿的环境更好。遗憾的是,因天气太热,我没去那边看看。

晚上,寂寥、孤独,只有前边马路上来往的车辆的轰鸣声,与我相伴。在这漆黑的夜晚,这种分贝极高而又不着调的噪音,格外刺耳。
我21:00便睡下,可是到23:00,还没有睡着,换一个新地方本就难以入睡,再加上窗外汽车噪杂的轰鸣声。
我明天上午还有一台甲状腺手术,为了手术时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为了病人的安全,必须休息好,无奈,只好服下一片事先准备好的阿普唑仑,这才迷迷糊糊地睡去,2:00醒后,再无睡意。
初稿 2017年8月24日 20:16:12
修改 2017年8月25日 21:18:30
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