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学怪才陈士铎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与临床治疗

清代医学怪才陈士铎对“心肾不交证”的理解与临床治疗,集中体现在其代表著作《辨证录》的若干方剂当中,研习这些方剂,对深入认识“心肾不交证”具有重要意义。

直接交通心肾法

此法直接从治疗心、肾入手以交通心肾。可分为三大类:治心肾两不相交方、治心不交肾方和治肾不交心方。

一、治心肾两不相交方

此类处方主治证为心肾两不相交,即有心不交肾,又有肾不交心,故谓心肾两不相交。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剂:

(1)上下两济丹

①出处:《辨证录·不寐门》

②主治:不寐。特点为昼夜皆不能寐。

③组成:黄连、肉桂、人参、白术、熟地、山萸。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即为心肾两不相交。原文谓“盖日不能寐者,乃肾不交于心;夜不能寐者,乃心不交于肾也。今日夜俱不寐,乃心肾两不相交耳。”造成心肾两不相交的原因是心热肾寒。原书谓“心原属火,过于热则火炎于上,而不能交于肾;肾原属水,过于寒则水沉于下,而不能上交于心矣。”

B、治疗方面:黄连凉心火,肉桂温肾阳,自无非议。为何还要加入人参、白术、熟地、山萸呢?这是因为黄连、肉桂虽能交通心肾,然性味不免热者有太燥之虞,而寒者有过凉之惧。故又加入补益之品以去其弊。

(2)引火两安汤

①出处:《辨证录·强阳不倒门》

②主治:强阳不倒。

③组成:黄连、肉桂、玄参、沙参、麦冬、丹皮。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为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此证之病机为:“若日劳其心,则心不交于肾;夜劳其肾,则肾亦不交于心。”心肾不交之后,则一身之火气,躲于阴器,故致此证。

B、治疗方面: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因此证乃由火气盛所致,而此火乃虚火。故又加入补水退火之味。沙参、麦冬补肺以生肾水,取“虚则补其母”之义。从肺治肾,陈氏多有此法。丹皮入肾经,亦退热之品。

(3)两益止遗汤

①出处:《辨证录·梦遗门》

②主治:梦遗。

③组成:黄连、肉桂、人参、白术、生枣仁、熟地、山药、芡实。

④简析:

A、此证病机亦为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心肾二经之火一齐俱动”,“心肾之气不交,则玉关大开”。

B、治疗方面:黄连、肉桂交通心肾。人参、白术、生枣仁补心,熟地、山药、芡实补肾。关于白术补心之论,陈氏著作中多次提到,他的许多补心方剂中也多次用到白术,这可能是源于陈氏对白术的独特认识。《本草新编》谓“吾救心、肾之火而兼用白术,则不生者可以生矣”。可供参考。

(4)防盗止汗汤

①出处:《辨证录·汗症门》

②主治:盗汗。

③组成:黄连、肉桂、人参、丹参、麦冬、生枣仁、茯神、熟地、山萸。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也是心肾两不相交。但此种心肾不交是由于心气之热,同时肾水亏虚所致。原书将病机解释为:“心无肾水之济,则心添其热,而肾水更耗,久则肾畏心之取资,坚闭肾宫,而心不得不仍返于心宫,无奈心无液养,而烦躁之念生。”可以参考。

B、治疗方面:治则当清心热,补肾水。方用黄连清泄心火,且黄连配肉桂又能交通心肾。人参、麦冬、丹参、枣仁、茯神补益心气。熟地、山萸肉大补肾水。

(5)交济汤

①出处:《辨证录·阴阳脱门》

②主治:滑精。

③组成:黄连、肉桂、龙骨、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柏子仁、熟地、山萸。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为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盖心肾不交,而玉门之关即易开”。此种心肾不交,由心肾之水火皆衰少所致。原书谓“闻妇女之声淫精即生,此心中水火虚极而动也,而肾中水火随心君之动而外泄矣”。

B、治疗方面:治疗大法应为两补心肾之水火。方中用黄连、肉桂交通心肾。人参、黄芪补气助阳以温心火;当归、麦冬、柏子仁补心水。熟地、山萸补肾水;肉桂补肾火。龙骨收涩。如此,心肾得补而自交。

(6)神交汤

①出处:《辨证录·健忘门》

②主治:健忘

③组成:巴戟天、菟丝子、山药、芡实、玄参、人参、麦冬、丹参、柏子仁、茯神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仍为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之作“心肾之两开”,并进一步指出心肾不交与临床发生健忘的关系:“夫心肾交而智慧生,心肾离而智慧失,人之聪明非生于心肾,而生于心肾之交也。”此种心肾不交由心火亢,肾水竭所致。“苟心火亢,则肾畏火炎而不敢交于心;肾水竭,则心恶水干而不敢交于肾,两不相交,则势必至于两相忘矣。”

B、治疗方面:须大补心肾。此证虽心火亢盛,但此火实为虚火,故仍须补之。方中诸药皆大补心肾之品。其中巴戟天、菟丝子二味,陈氏认为皆是心肾双补之品。

(7)生慧汤

①出处:《辨证录·健忘门》

②主治:健忘。

③组成:熟地、山萸、生枣仁、远志、柏子仁、茯神、人参、菖蒲、白芥子。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乃心肾两不相交。而此种心肾不交是由心血肾水俱有不足所致。

B、治疗方面:须大补心血与肾水。因为“如止益心中之血,而不填肾中之精,则血虽骤生,而精仍长涸。”方用熟地、山萸补肾水之不足,生枣仁、远志、柏子仁、茯神、人参补益心气,石菖蒲开心窍。至于方中之白芥子,乃消痰之品,用于此处不知何意。

(8)两静汤

①出处:《辨证录·惊悸门》

②主治:惊悸

③组成:人参、巴戟天、酸枣仁、丹砂、菖蒲、白芥子。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乃心肾两不相交。原书谓“心肾两交,则心气通于肾,而夜能安;肾气通于心,而日亦安也。心肾交而昼夜安。”

B、治疗方面:此方是用人参、巴戟天交通心肾。人参,《本草新编》谓其“能入五脏六腑,无经不到”。巴戟天,《本草新编》谓其“入心、肾二经”。酸枣仁、丹砂、石菖蒲皆入心经。至于白芥子,仍于义未明。

二、治心不交肾方

  此类处方主治心不交肾。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剂:

(1)静心汤

①出处:《辨证录·梦遗门》

②主治:梦遗。

③组成:山萸肉、芡实、五味子、人参、麦冬、当归、炒枣仁、茯神、白术、甘草。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乃心不交肾。原书谓其病机为:“心之气不能下交于肾,肾之关门大开矣。”此种心不交肾,由心火上炎引起。“心动则火起而上炎,火上炎则水火相隔。”

B、治疗方面:应以治心火为主。而此心火乃虚火而非实火,“实火可泻,虚火宜补”,故当以补心为主。方用人参、麦冬、当归、炒枣仁、茯神、白术、甘草补心。另用山萸、芡实、五味子补肾。其中五味子,《本草新编》谓“五味子入肺、肾二经”,且本品味酸,有收敛之功,于本证相宜。

(2)心肾两交汤

①出处:《辨证录·怔忡门》

②主治:怔忡。

③组成:黄连、肉桂、人参、麦冬、当归、炒枣仁、白芥子、熟地、山萸。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为心不交肾。但是此种心不交肾,主要是由于肾水不足所致。而原书将其病机形象地比喻为“凡人夜卧则心气必下降于肾宫,惟肾水大耗,一如家贫,客至无力相延,客见主人之窘迫,自然不可久留。”

B、治疗方面:治则应为大补肾水。但是“肾水既足,而心气君虚,恐有不相契合之虞。”故又在方中加入补益心气之品。原方用黄连、肉桂交通心肾。人参、麦冬、当归、炒枣仁补心之气血;熟地、山萸肉补肾水。至于方中之白芥子,亦未知何意。

三、治肾不交心方

  此类处方主治肾不交心,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剂:

(1)两归汤

①出处:《辨证录·耳痛门》

②主治:耳鸣。

③组成:黄连、麦冬、丹参、生枣仁、茯神、熟地。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惟肾不交心。此种肾不交心的病机主要是心火亢极。原书指出:“心火过盛,则肾畏心焰,而不敢上交矣。”

B、治疗方面:治则当为清心降火。方用黄连苦寒清心火。麦冬一味,乃清中有补之品。《本草新编》谓:“夫麦冬不止治肺也,胃火用之可降,肾水用之可生,心火用之可息……”。另方中丹参、枣仁、茯神俱为补心之品。再用熟地补肾,如此,则“不特心无过燥之虞,而且肾有滋润之药”。

(2)六味地黄汤加味

①出处:《辨证录·虚烦门》

②主治:虚烦。

③组成: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白芍、麦冬、炒枣仁、北五味、柴胡、甘菊。

④简析:

A、此证之病机为肾不得交于心。原书谓此证之病机为:“心得肾之交,而心乃生,心失肾之通,而心乃死。虚烦者正死心之渐也。”故此种肾不交心而发虚烦,实由肾水不足所致。“老人孤阳无水,热气上冲,乃肾火冲心也。火之有余,实水之不足。”

B、治疗方面:以六味地黄丸大补肾水。麦冬、五味子补肺,金能生水,取虚则补其母之义。枣仁补心,白芍、柴胡、菊花平肝。盖肝为肾子心母,治肝则可调和心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