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两年感悟 | 下不去的角度和上不去的肌肉

从前交叉韧带受伤、手术,转眼之间两年过去了,这两年,似乎是生命中最长的两年,却也似乎是最短的,眨眼之间都成往事。

说是最长,想必所有叉友都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那些焦虑、痛苦的日子似乎一点点的在吞噬着我的自信,让我逐渐失去信心,又顶着巨大压力,寻找着光明。

说是最短,回首两年,历历在目,却顶不住时间的流逝,都已成过去,带给我的是前二十几年从未有过的成长和经历。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而运动中跌跌撞撞必不可少,却也没有受过什么大的伤害。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周末战士诅咒,在工作两年之后,运动量逐渐减少,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上下班已无法再继续运动,只好把所有的精力都几种在周末去打打球。

就在那一个恰巧的时机,一个恰巧的篮板,我落地之后没有摆正姿态,侧倾着单脚落地,那一时刻似乎永远也无法忘记,一瞬间的疼痛从全身集中在了膝盖上,闭着眼睛痛苦了许久,才逐渐缓过神来,膝盖很快就像气球一样雇了起来。当时的感受是很清晰的,恐惧、疼痛、还有一些后悔...

简单的**白药处理之后,似乎能走路了,于是回家休息。

接下来几天,膝盖时不时的错位感让那些恐惧重新从大脑涌出,我想,还是别忍了,遂医院看诊...写下来的流程很“正规”,在从前叉之家看过许多叉友的投稿之后,发现我和多数人一样,拍片、等结果、确诊断叉、入院、手术...

虽然多年运动经验,但是没有受伤之前,完全不知道前交叉韧带是个什么东西,而面对术后的这条半残的腿,我才决定,拿出“学霸”的气质,好好了解这个韧带。

对于术后,日子真的就像过山车一样,整个人神经也比较敏感,会为某一些小进步或者退步高兴或失落。

我本人在术后复查阶段,才被医生告知,是瘢痕体质,前叉重建手术之后膝关节内的创伤很容易带来困难的活动度,因为特殊体质,创伤之后的愈合要更快、生长的组织更多,这也就导致了我在练习角度的时候比别人更困难。同时也解释了我多年的疑惑,不管是不小心割伤了皮肤还是被蚊子咬了,恢复的样子总是和别人不一样,疤痕更粗,恢复更难。

角度练习也就难上加难了,别人一个月120度,我需要每天刻意努力的练习,才接近90度,花更多的时间练习了角度,又顾不上肌肉,而又导致肌肉萎缩严重,说是膝盖肿胀像吹起来的气球,同样的比方还刻意放到肌肉上,萎缩的速度就像气球被放气一样。

好在在于前叉之家的小助手聊天的阶段,让我知道了我所在城市有一个比较靠谱的康复中心,于是乎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马不停蹄的预约,签到,评估。

在评估之后,康复师的一番话让我深受感动,他说他帮助过很多叉友进行康复,每个人的心理状态期初都是这个样子的,而最终通过他们和叉友自己共同努力,都会逐渐的回归生活。康复师的存在不是100%帮助叉友度过康复期,而是用专业知识引导叉友了解康复、进行康复,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相关问题。

说实话,在康复中心进行康复之前,我一直以为康复师就是按摩师(十分抱歉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经过几次康复和训练之后,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他可以通过一些手法来解决肌肉的问题,从而让角度进展的更加顺利;还可以通过专业的知识指导我,让我了解术后什么样的进度是正确的;再就是如何通过一些特殊的训练来避免肌肉的萎缩,再配合当前的时间点、训练来逐渐增加肌肉的维度。

在有条不紊和循序渐进的康复下,角度逐渐不是问题了,慢慢的追上了大家的平均水平,在接近第三个月的时候,能达到了120度,这也让我心里上减轻了很多压力。

对于一个角度困难户,并不是我非要钻牛角尖的以为追求角度,而是看到别人发的帖子能正常走路了,看着自己一瘸一拐,那是真心的着急。

而追上了平均水平,能够正常走路的时候,这些喜悦一直存留到现在。

回顾两年,在结束了康复之后,我仍旧不间断的练习,更加重视了自己的健康,也逐渐回归了球场,从养生球,到术后一年半的小比赛,这些经历虽说痛苦,但是更加让我成长,让我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放弃,在黑暗之中寻找光明...

文笔有限,分享至此。

希望看到文章的叉友们,还在这些烦恼的情绪中奔波的叉友们,都能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复道路,都能够回归更好的生活。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