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亭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症针灸治疗详解

专家简介

王乐亭(1895-1984),名金辉,河北省香河县人。曾考入中国大学学习,两年后,弃学从医,拜北京针灸名医陈肃为师。1929年考取“医师执照后,王乐亭开始使用针灸行医治病,人称“金针王乐亭”。1953年,被聘至北京中医学会,曾任北京市第二中医门诊部顾问,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医师,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中医学会委员、针灸委员会理事。《金针王乐亭》一书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很好总结。

论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症

01
失眠

不易入睡,或入睡易醒,或整夜转侧难入睡。古称“不寐”。今即一般所谓失眠,西医学诊断称之为神经衰弱中的一个主症。故《内经》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则阴虚故目不瞑。

(一)失眠病因

多因思虑忧郁,劳倦过度,心脾血虚,或病后,妇人产后,气血虚弱,体倦神疲,头重目眩,舌质淡,面色不华,为血虚所致;亦多有烦躁多汗,口舌干燥,肾阴亏损,心火独亢,引起不能入睡的。明代张景岳说:“寐关乎阴,神其主也,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

饮食积滞和痰火中阻,也能引起失眠。即《内经》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症见痰多胸闷,二便不畅,舌质腻,脉象滑。

(二)失眠症候

思虑过度,心脾耗损,血虚无以养心,以致终夜不寐,或寐而易醒,法宜补益心阴。

担扰过度,相火易动,魂摇神漾,心中烦热,或五心潮热,舌绛咽干,干咳无痰,脉象细数,法宜滋阴清热。

心火亢盛,少睡即醒,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脉象数细,法宜清火安神。

(三)失眠治则

失眠多为因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一个症状,治疗必须结合全身症状,详察原因,然后辨证施治。临床辨证,可归纳为虚实两大类。虚者多为营血不足,实者多为邪气之扰。虚者治以补心安神,或滋阴清火;实者宜治痰和胃或清肝泻火。由于失眠多为情志病所引起,所以补心安神为一般常用之法。

02
健忘

(一)健忘病因

健忘亦称善忘和喜忘,多因思虑过度、脑力衰竭引起。古人云:“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汪讱庵说:“治健忘者,必交其心肾,使心之神明下通于肾,肾之精华上升于脑,精能生气,气能生神,神定气清,自解遗忘之失。”

(二)健忘症候

凡思虑过度,心脾两伤健忘者,宜补养心脾。心火不降,肾水不升,神志不宁,恍惚健忘者,宜交通心肾。

素多痰饮,痰浊上泛,神明而健忘者,宜化痰、宁神之法。

心气不足,因而怔忡、健忘盗汗者,宜安神固气。素禀赋不足,或劳心诵读,以致精神恍惚,容易健忘者,宜补养心肾。

其他外伤、跌仆致头脑震荡者,亦有健忘之现象,在临床治疗时,要全面掌握,灵活治疗。

(三)健忘治则

此病多责之于心肾不交,临床治疗多以养心安神、补肾益精等法为主。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心亦能养心,故补脾是常用治疗健忘的法则。

03
惊悸

(一)惊悸病因

惊与悸是两种不同的症状。惊是触遇外界事物的巨变,或闻异声,因而猝然惊骇。悸是心脏惕然跳动不宁,自觉心脏跳动,称为“心悸”。严重的称“怔忡”。均属心神不安之证。亦有属于外因的,多由耳闻巨声,目见异物,或遇险临危,惊慌不定,称之“惊悸”。属于内因的,以心血不足为主,心失所养,神不守舍,常有心慌内怯的现象。故外因发病,为暂为浅,内因其来以渐,其证较深。但惊可生悸,悸易为惊,二者常是相联的。一般受惊心悸,神定便止,不用治疗。如果多日不愈,心中烦乱,坐卧不安,睡眠梦忧,饮食减少,多与心肝火旺,或肝胆气怯有关。

水气上逆,亦使心悸,称之为“水气凌心”。症见头眩胸闷,口渴不饮,小便短少,脉象沉弦。此症主要由心阳不振所引起,治宜通阳利水,不须安神。

多梦,睡眠不熟,梦扰纷纭,且多见可惊、可怖、可怪之事,常见于血虚证,以心神不安为主。《金匮要略》说:“血气少者,属于心,心虚其人多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故梦多。”

(二)惊悸症候

气血虚而悸,其证面白少气,脉大无力,自觉心中空虚,惕惕而动。此由心气内虚所致,治当益气安神。

血不养心而悸,其证唇口无华,夜寐不宁,舌质淡红,脉来细弱。此由血不养心所致,治当养心安神。

阴虚火旺而悸,如用脑过度,写作烦累,心神暗伤,以致遇事易忘,一经思虑,则心悸不停,不能安卧。此由心阴不足,心阳独亢所致。法当滋阴降火,安神宁心之。

痰火而悸,其证烦躁不眠,梦中恍惚,舌苔黄,脉象大,心中时而动悸。此由痰热内生,上扰心包所致。治宜清心豁痰之法。

(三)惊悸治则

本病治疗,一般以安神镇静,补血宁心为主。并应戒怒戒酒,避免过劳极思。本病虽以虚证为多,但停痰蓄饮者,亦须应用化痰蠲饮法。

04
怔忡

(一)怔忡病因

是心胸跳动无有终时,往往上抵心胸,下至脐腹的一种证候。其原因主要是思虑过度,心血虚损,以及惊悸等证拖延日久而成。怔忡是胸腹惕惕无有宁时,心悸则时作时止。休作有时,在病情上以心悸比怔忡为轻。怔忡比心悸为重。心悸有虚实之分,而怔忡多偏于虚证,这是在临床上辨证的关键。

(二)怔忡症候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心跳动力强,而且很不规律,怔怔忡忡。如先天性不足,证见心脏跳动,身体衰弱;如后天营养不足,脾胃虚弱,不足以生心血,则见贫血现象。睡眠不宁或竟不寐,面黄瘦弱,暗淡无光,脉象沉细。

(三)怔忡治则

怔忡与惊悸治法大致相同,但有轻重之分。以补心血,扶正气为主,不可妄施通利,以致虚其虚。

05
有关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的体会

失眠、健忘、惊悸、怔忡不是独立的病证,是因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多半是内因而致病。而在西医学中诊断为神经衰弱或神经官能症,是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病。在中医学中虽没有这个名称,但与这个病相类似的记载如清代的《笔花医镜》所说:心之虚血不足也,脉左寸必弱,其症为惊悸、健忘、虚痛、怔忡、遗精。肝之虚为胁痛,目干心悸,口渴烦躁,发热。肾之虚为头痛耳鸣,夜热盗汗,腰腿酸痛,足软,目视无光。根据上述症状,中西认识看来还是较一致的。根据上述,本病不外乎心、肝、肾三脏的功能范畴。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这段经文说明了心脏如同一国之元首,在人体功能上讲,它占重要地位。肝脏比将军,故能思虑判断。肾脏所谓作强之官,而出技巧,就是智慧。神衰者多由喜怒不节,思虑过度,纵情色欲,气郁不达,绵延岁月而成此病。执果求因,此病为心、肝、肾三脏之病是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在治疗上不能忽视。

06
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的治疗

失眠、健忘、惊悸、怔忡是症候群,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治疗上,也不能分割,须按症状虚实、轻重而来处理。

(一)思虑伤脾

思虑伤脾惊悸盗汗倦怠,纳少健忘者,舌质淡,脉弱。

用穴:心俞,肾俞,神门,魂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二)心血不足

心血不足,神志不宁,怔忡,健忘,脉细数者。

用穴:心俞,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

(三)肾水不足

肾水不足,心火上炎,心烦不得眠,脉数。

用穴:心俞,肾俞,神门,太溪,大陵,三阴交。

(四)虚劳

虚烦不得眠。

用穴:肺俞,太溪,太渊,神门,内关,三阴交。

(五)湿痰壅盛

胸膈不利,气闷夜卧不眠,脉象滑,舌质腻,口苦。

用穴:中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丰隆,脾俞,膈俞。

(六)胃不和

有食滞,卧不安,胃有胀满痛,脉实,舌苔厚。

用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神门,厉兑,隐白,脾俞,胃俞,三焦俞。

(七)阴虚血少

心惕惕而跳,摇摇而动,脉虚而数。

用穴:心俞,神门,足三里,通里,内关,三阴交,灸关元穴。

(八)肾虚

智不足,心虚神不充,心肾两虚,神思泱散,遇事易忘,脉尺寸俱虚。

用穴: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神门,内关,三阴交,太溪,灸气海、关元穴。

(九)治疗穴位解释

01
心俞

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它有养心安神之功,清神宁志之效。

02
肾俞

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之俞穴。肾为后先之本,它有滋阴益肾,益水壮火之功。对心火上炎,神不守舍之失眠,能使坎离交济而神安。纯补真阴。

03
神门

为手少阴经之穴,是心经之原穴。它可安神宁心,清心经之热,调气逆。

04
魂门

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俞穴。在肝俞穴旁开1寸半。肝藏魂,主治肝经热盛,木火交炽的不眠之症。

05
合谷

为手阳明经之原穴。性能清轻走表,上通头面诸窍。有泄热止汗之功,又是四总穴之一的“面口合谷收”。

06
足三里

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为胃府之枢纽。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赖胃气以营养。它有升清降浊之功,导痰行滞之效。又是人身延年益寿之保健妙穴。

07
三阴交

为足太阴脾经之穴,又是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其在补脾之中,兼可补肝阴肾阳,是三阴交独有气血两补之功。

08
太溪

是足少阴肾经之原穴。主治手足厥冷,阴虚咳嗽,对心肾虚不眠有效。

09
大陵

是手厥阴心包络之原穴。有清心,宁神和胃,宽胸之能。

10
太渊

是手太阴肺经之原穴。有清肃上焦肺气之功,止咳化痰的作用。

11
膈俞

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俞穴,为血之会穴。大凡血虚、血亏、贫血、心悸不安等均用之。

12
胃俞

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之俞穴。有调中和胃,化食消滞,扶中气虚弱的作用。

13
脾俞

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之俞穴,有理脾助运化之功。脾胃为后天之本,调五脏而生血,脾主运化。

14
三焦俞

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之俞穴。有消胸膈胀闷,利气和中之效。

15
内关

为手厥阴心包络之络穴。有解心胸郁闷之效,能宁志安神。

16
通里

是手少阴心经之络穴。可宁心安神,对心悸怔忡有效。

17
丰隆

是足阳明胃经之穴,又是胃之络穴。有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的作用。

18
中脘

是任脉经之穴,为胃之募穴,又是腑之会穴。有补中益气,调和脏腑,升清化浊的作用。

19
气海

为任脉之穴,元气之根。真气不足,体虚灸之,有温下元、振肾阳之功。

20
关元

是任脉之穴,一名“三结交”,是足三阴任脉之会穴,又是小肠之募穴。男子藏精之所,女子蓄血之处。有培肾固本,调元散邪,保健防病之效。

21
天枢

是足阳明胃经穴,大肠之募穴,“腹气之街”。能通调胃肠之功能,理气消滞。

22
隐白

为足太阴脾经之穴,脾经之井穴。治腹胀、经血多、多梦、惊风等症。

23
历兑

足阳明胃经之井穴。能治热病、多梦,调理胸腹胀满,治足胫寒冷。

▶【本文摘自《金针王乐亭经验集》,作者:张俊英、陈湘生,由培医教育整理发表,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