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政治和亲情之间的问题,只有这样处理才正确!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六 · 汉纪八》

【原文】初,梁孝王以至亲有功,得赐天子旌旗,从千乘万骑,出跸入警。王宠信羊胜、公孙诡,以诡为中尉。胜、诡多奇邪计,欲使王求为汉嗣。栗太子之废也,太后意欲以梁王为嗣,尝因置酒谓帝曰:“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帝以访诸大臣,大臣袁盎等曰:“不可。昔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祸乱,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故《春秋》大居正。”由是太后议格,遂不复言。

【译文】当初,梁孝王因为与景帝是一母所生,关系最为亲密,又有平定吴、楚叛乱的大功,被赐予天子使用的族旗,有成千上万的车辆马匹做随从,出称“跸”,入称“警”,都要清道戒严。梁孝王宠信羊胜、公孙诡,任命公孙诡为中尉。羊胜和公孙诡有许多奇诡不正的计谋,想怂恿梁孝王争取成为汉景帝的继承 人。当栗太子被废的时候,窦太后想让梁王为帝位继承人,曾利用宴饮的时候对景帝说:“你出入乘坐大驾和安车,要让梁王在你身旁。”景帝跪坐在席上,挺直了身回答说:“好。”喝完了酒,景帝就此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大臣袁盎等人说:“不成。过去宋宣公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因此产生了祸乱,祸乱持续了五代人。小处不忍心,会伤害大义,所以《春秋》赞成大义为主宰。”因此,太后的意见被阻止,也就再不提让梁王继承帝位了。

【问题驱动】

问题一:在栗太子遭到废黜之时,窦太后就立马着手帝位的继承人,这点说明了什么?

解析:《国语》: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意思是说,时机没到,不可以强求,事情不探究,是不可以强成的。凡事当有耐心,耐心等待机会;当然了,条件允许的话则可以主动创造机会!

问题二:窦太后借宴饮的机会发问汉景帝关于继承人的问题,其何以挑这个时机?有何深意?

解析:宴饮的场合不是那么正式,比较随意,不像朝议那样严肃,所以话题可以敞开谈。窦太后专挑这个场合说这么个事,目的之一就是试探性,试探景帝的态度;再者,如果景帝当场就反驳窦太后的建议,那么窦太后可以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只是说笑而已,看把景帝激动成什么样了,传位给梁王,那大汉江山还不是一样在自己家,一点也不像做帝王的样子。所以,一旦这样,会给窦太后留下话柄,以后处处受掣肘也不好说!

问题三:汉景帝在面对太后的建议时,为何只能顺从?其顺从的背后是否隐含着更大的权谋用意?

解析:“跪席举身”,意思是说,汉景帝跪坐于席,将身体挺直回答窦太后,此中,“跪坐”、“挺直”这两个动词足以表明汉景帝的态度,汉景帝这细微的动作,足以让窦太后以及梁王误以为就汉景帝本身而言,其是支持传位给梁王的。汉景帝一系列动作及顺从的回答,其用意当然是不想给其他人特别是窦太后留下话柄,避免事后处处掣肘,别忘了,汉景帝是个大孝子;当然了,汉景帝对于处理此类事件胸有成竹,这点在下一小节中将讲解到。

问题四:汉景帝何以在喝完酒后,就“窦太后建议传位给梁王”此事向众臣征询意见?其背后的动机又是什么?

解析:汉景帝就专挑“喝完酒后”这个时间点向众臣征询意见,其颇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用意:窦太后借宴饮的时机向景帝提建议,那么汉景帝完全也可以借喝完酒后向众臣征求意见。如果窦太后就此事再次追究,那么汉景帝完全有理由说是自己当时喝得有点多,顺口这么一问,没其他别的用意。当然了,景帝最主要的是袁盎等人的一番话,需要他们的态度。

在这里,不得不提汉景帝在处理政治与亲情之间关系的手法,即转移矛盾。汉景帝前期依靠完美的表现能力(动作跟言语),向窦太后、梁王放了烟雾弹,让他们误认为自己对传位给梁王是持同意的态度的,完全蒙了窦太后、梁王,所以接着来便没什么自己事了,但自己不乐意传位给梁王都又碍于亲情的关系,不方便明说,所以得有人替汉景帝内心的想法说出来,同时这个人所代表的背后势力也不能弱,一旦太弱,说了等于没说。所以,汉景帝就借着酒后问众大臣,所以就有了袁盎等人主动跳出来替汉景帝说话了,窦太后即使很想让梁王做继承人,但众大臣反对意见很大,阻力确实很大,所以最后此事便不再提起了。后来,梁王便这么跟袁盎等人结下了梁子。很明显,最后窦太后及梁王肯定不会认为责任在汉景帝,而是会把责任归咎于袁盎等人。就这样,汉景帝很好地转移了矛盾,自己又不会落下话柄给窦太后。

问题五:在汉景帝就此事向众大臣征询意见时,假使你是众臣中的一员,面对汉景帝的询问,你该作何处理?

解析:上策:同袁盎等人一样,主动站出来,反对窦太后的提议。

何以说是上策?如果汉景帝一开始便从内心里支持梁王做帝位的继承人,那么就不会有酒后征询众大臣意见的场景出现,这就说明汉景帝仅仅是口头上同意,内心上是不同意的,但又不便明说,所以,此时汉景帝需要主动有人来替他把不便明说的话给说了。所以,如果此时自己作为大臣,主动站出来反对窦太后地提议,那么无疑很会获得汉景帝的赏识。

当然了,这里也涉及到一个站队的问题,即是忠于汉景帝还是忠于窦太后、梁王。如果此时不表忠心于汉景帝,自己很有极大可能分分钟被拍死;如果要双方押宝,风险性极高,毕竟支持梁王,想依靠梁王给自己捞取好处,那毕竟也得等到梁王真正当上皇帝后才有可能,但这毕竟是往后很长一段时间的事,至少得等到汉景帝死后,这其中存在很多变数;然而,摆在眼前的既定事实是,你一旦这么做,就说明自己对汉景帝不忠,对于站错队的人,其下场往往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说,祸患马上到来,而恩赏还遥遥无期,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综合分析下来,主动站出来反对窦太后的提议是上策。

中策:沉默,什么都不说。

此时不说,更待何时!审时度势,揣摩对了就要大胆说出来。需要你时,却不能为皇上分忧,皇帝也会认为你在观望,墙头草。

下策:同意窦太后的提议,支持立梁王为继承人。

如果同意了窦太后的提议,那么就不是站皇帝的队了。如果想利用自己扶助梁王上帝位捞取好处,那么至少也得等梁王即皇帝位才能分一杯羹吧,但现在的情况是,你已经暴露在汉景帝的眼皮底下了,认为你是个不忠之人,对于不忠之人往往除之而后快,试想,性命都没了何谈等待梁王分你一杯羹?再者,即使汉景帝不杀你,那你也得能熬到汉景帝死了梁王做了皇帝,要保证身体不出毛病,能扛得住!

问题六:汉景帝在整个事件中,其总体的权谋策略是什么?

解析:汉景帝的策略布局是,转移矛盾。在面对亲情和政治这二者棘手的问题时,采取矛盾转移法,此举是很高明的。前期汉景帝用口头上答应窦太后的提议,让其相信自己,使责任不落在自己身上,暂时先稳住窦太后;在后期中,专挑酒后这个特殊的时机,向众大臣征询意见,其目的就是把原本自己跟窦太后、梁王之间的矛盾转移到以袁盎为代表的众大臣跟窦太后、梁王之间的矛盾,自己不揽责:我自己同意了,但众大臣不同意,那我也没办法了。所以,转移矛盾的策略就很好地处理了亲情同政治之间的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