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风门

非主流针灸
传承针灸
学习交流
扫描关注

【穴名释义】

“风”,指风邪;“门”,门户。古人认为此处是风邪出入的门户,故名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定位取法】

正坐或俯卧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于两侧肩胛骨内侧角连线平第3胸椎棘突,第3胸椎棘突上旁开1.5寸取穴。

【穴性特点】

本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乃督脉与足太阳交会之穴,督脉主一身之阳,太阳主一身之表,本穴具有舒筋通络镇痛、解表清热、清热凉血的作用。风门穴乃临床上疏散风邪,清热解表的常用穴。《针灸甲乙经》: “督脉、足太阳之会。风眩头痛,风门主之。”《针灸大成》: “主上气喘气。”

【主治概要】

1.太阳为三阳之首,主一身之表,故本穴有解表祛风、清热之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热之邪所致高热不退、恶寒发热、烦躁口渴及现代医学的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荨麻疹及发热。

2.风门穴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穴,两经皆“入络脑”,故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

3.风门穴属足太阳经穴,位于背部,有舒筋通络镇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项强,胸背痛,发背痈疽。

4.现代研究表明,取风门,配以大杼穴,用化脓灸法对支气管哮喘病变有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举例】

1.感冒 俗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一样。普通感冒起病较急,早期症状有咽部干痒或灼热感、喷嚏、鼻塞、流涕,开始为清水样鼻涕, 2~3日后变稠;可伴有咽痛;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头痛;一般经5~7日痊愈。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度角,进针1~1.5寸,局部酸胀感,或向肋间扩散,留针30分钟。风寒束表者配以列缺、迎香等;头痛甚配以印堂、太阳;风热犯肺配以尺泽、鱼际等;咽喉肿痛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泻人迎。暑湿袭表配以中脘、足三里等;恶心呕吐者配以内关。

2.荨麻疹 荨麻疹俗称风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由各种因素致使皮肤黏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性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迅速发生并消退,有剧痒。可有发热、腹痛、腹泻或其他全身症状。可分为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与丘疹状荨麻疹等。在其治疗方面,应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为主,针灸消除荨麻疹效果较好。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自上向下沿肌层透刺,进针1.5~2寸,局部酸胀为主,留针60分钟。每日1次, 7日1疗程。

3.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属于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是一种免疫性炎症,其特点是气道可逆性狭窄并导致呼吸困难。临床表现为气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内可听到哮鸣音,尤其是呼气时哮鸣音更加明显。现代医学近期提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并且有气道高反应性的特征。

灸法:用艾绒做成直径约0.7厘米,高1厘米的圆锥体,于风门穴灸5壮,化脓膏剪成直径为1厘米的圆形,贴于灸后穴位上,外用无菌纱布覆盖,医用胶布固定,待化脓后,每日换膏药1次,需无菌操作,直至脓尽结痂。

4.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是一组症状,指胸神经根(即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如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或肋骨、纵隔、胸膜病变,肋间神经受到上述疾病产生的压迫、刺激,出现炎性反应,从而出现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肋间神经痛发病时,可见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治疗应明确原发病灶,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以用药物、理疗、针灸、推拿等。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向脊柱方向斜刺,成45度角,进针1~1.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向肋间扩散,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7日1疗程。

5.咳嗽 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咳嗽的产生,是由于异物、刺激性气体、呼吸道内分泌物等刺激呼吸道黏膜里的感受器时,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到延髓咳嗽中枢,引起咳嗽。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如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为干咳,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支气管炎的初期;急性骤然发生的咳嗽,多见于支气管内异物;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针灸可以起到很好的止咳作用,但同时必须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毫针刺法:采用30号2寸毫针,自上向下沿肌层透刺,进针1.5~2寸,以局部酸胀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7日1疗程。发热配以大椎、外关;痰多配以丰隆、肺俞。

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0)

相关推荐

  • 学会这几个膀胱经穴位,让你受益匪浅

    膀胱经是一身之藩篱,主一身之阳气. 膀胱经是抵御外界风寒的一个天然屏障. 剌激膀胱经 可以增加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膀胱经主要是在身体的背后,循行路线最长,穴位最多, 我们就来认识几个膀胱经常用 ...

  • 【穴位】膈关

    膈关 <针灸穴名解>: 内应膈肌,与膈俞平.为胸腹交关之隔界,因名"膈关".以其有关于膈也.故能治呕逆格忒.按膈肌升降动力,根于下焦水火,水火交而助元气,元气为人身动力 ...

  • 肩背痛拔罐常用腧穴(二)(一)大椎穴、定...

    肩背痛拔罐常用腧穴(二) (一)大椎穴.定喘穴.百劳穴 先了解一下脊柱的组成,脊柱由26块 椎骨组成,包括颈椎7块, 胸椎12块, 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整个脊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不要轻易 ...

  • 针灸常用腧穴——百会

    [穴名释义] "百",形容很多;"会"指聚会,意指多脉聚会.而头为诸阳之会,乃手足六阳经.督脉的交会穴,又穴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故而得名. [定位取法] ...

  • 针灸常用腧穴——大椎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之下,第1胸椎棘突之上,因第7颈椎棘突在后颈部,解剖标志上最大最高,故名大椎,属督脉经. [定位取法] 第7颈椎棘突之下凹陷中.用体表固定标志取穴法,于后项部正中线上 ...

  • 针灸常用腧穴——上星

    [穴名释义] 该穴处于头上,如星之居上,故名. [定位取法] 头前后正中线上,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骨度分寸法:从前发际至后发际合12寸,本穴在此分寸之前1/12与后11/12之交界处,采用对折法.手指 ...

  • 针灸常用腧穴——命门

    [穴名释义] "命"即性命.生命;"门"乃生气出入通达与维系生命之处.本穴位于两肾中间,是人体生命元气的重要门户,且因肾主一身之本,故名命门. [定位取法] 该 ...

  • 针灸常用腧穴——腰阳关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命门之下二椎,是人体真火阳气到达命门所必须经过之关隘,故叫阳关.因该穴位于腰部,故名腰阳关. [定位取法] 该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左右双髂嵴连 ...

  • 针灸常用腧穴——水沟

    [穴名释义] 该穴位于状如"水沟"的人中沟中,有如承接鼻涕之沟渠,故名水沟,又名人中. [定位取法] 人中沟正中线上,上1/3与下2/3交会处.将患者人中沟均分为3等份,上1/3与 ...

  • 针灸常用腧穴——关元

    [穴名释义] "关",有封藏之意;"元",指元阴元阳之意.本穴居丹田,内应胞宫精室,为封藏一身真元之处,故名关元.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骨度分寸 ...

  • 针灸常用腧穴——气海

    [穴名释义] 本穴位于脐下,"脐下,肾间动气",即元气,为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善治各种气病,兼是强壮保健穴,故名气海.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骨度分寸法:取穴时采用 ...

  • 针灸常用腧穴——中脘

    [穴名释义] "脘"同管,原指胃内腔.因该穴位居胃的"中"部,故名中脘,此亦是相对于上脘和下脘而言. [定位取法]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骨度分寸法:前正中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