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故事】王凌琴: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

八鱼李家的黄金时代

——八鱼故事之七

文/王凌琴

八鱼李氏家族是陕西大荔的名门望族,在他存在的二三百年里,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留下一座气势恢宏的石牌楼,一座雕刻精美的石墓群,同时, 也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美好传说。

根据石墓群墓志铭记载,李氏家族的先祖于明朝中叶从山西洪洞迁到大荔沙苑,以后历代经商,成为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

李氏家族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当起于康熙乾隆年间。当此之时,长达几十年的战乱已经结束,社会安定,国家正处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发展时期,国力民生都蒸蒸日上,史学家称其为“康乾盛世”。

李氏家族正是成长在这样的年代,国家的安宁为李家经商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作为陕商的一支,李氏的先祖们走南闯北,为商品的流通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巨额财富。

这本《调查》写于1956年,与后来在村上了解的和墓碑记载的大致相

同。

由树玉、树本、树德、树敏往上追溯,他们的父亲就是怀仁,怀礼,怀

瑾,怀珍弟兄四人。

目前出土的1号墓就是老三李怀瑾,2号墓是怀瑾的儿子李树德,3号墓则是他的孙子李天培。5号墓是他的弟弟老四李怀珍,四号墓是李怀珍的夫人董恭人。

由此分析,李氏家族的鼎盛时期,当在“怀字辈”的乾隆年间兴起,直到同治年间战乱发生。

清末民初至三十年代,四大堂除明远堂还有人脉之外,致远永远志远三大堂都已没了人迹。是明远堂的李树玉李树本弟兄俩的后代担起了家族重任,树玉之子佛佑继承了明远堂,树本的儿子李春源(莲舫),两个孙子李庆生(励若)李惕生(乾若),以及三个曾孙分别继承了致远永远志远三大堂,才使得家族商业得以延续。

根据墓志的记载以及当代李氏商业的现状,李氏的先祖们当时是在南方一带的广东、湖南、湖北、贵州等地经营丝绸布匹、茶叶烟糖、木材桐油等等。他们在湖南湖北一带买下了的茶山,建造了茶厂,从采茶到制茶最后到卖茶,实行了一条龙的连锁管理及营销模式,把南方的茶叶运到西北各省, 甘肃、青海、宁夏、甚至东北,在这些地方的省城县城里,都有李家的商铺。这样做,就把茶叶的利润提高了数倍。

除了茶叶,李家经销的第二大项,当属丝绸布匹。他们在大荔城里没有绸缎店,江南丝绸甲天下,苏杭一带的丝绸,印花布,云南贵州的蜡染布, 上海滩的洋布,种种花色,都通过李家商行销往北方各地。流传沙苑的老民歌唱道:

生意人,幺老板, 辛勤日夜去发办, 又卖的俱是妇女钱。松江布,杭州线, 浦阳绸子苏州缎, 汝宁府里胭脂粉, 云南打的白铜簪, 青阳府里好戒指, 洛阳城里好香串。

当时,这些应用广泛的妇女用品,也许都是李家经销的主要种类。

李家还有一项经销项目,就是木材。他们在东北长白山买了整架整架的林山,建立了林场,然后再把木料运往其他需要的地方。这个由先祖创建的项目延续了一百多年。流传羌白一带的的传说,李家经常毫不吝啬地把木料送给他的账房先生,他的建房总管,甚至他的厨师。最受羌白人津津乐道的是,李家建房所用椽木,都是一马跑到头的贵州小西山的马尾松,羌白人称“西山松”,这是做椽的上等木材,还有云南的松木大梁、檩条,这些木料,在关中道上最受欢迎。

一直到民国抗战时的1936年,日寇占领了东三省,李家才放弃了这个基地。但他们舍不得放弃这个驾轻就熟的老项目,“万顺德”商号又把这个项目放到了南方,他们派出精干人员,组成营销团队,以汉口为中心,通过湖南的津市、鹦鹉洲、湖北的洪江,把云贵高原的木材运下来,再销往各处。

除此之外,他们在同州城里有自己的钱庄“振丰恒”,钱庄的出现,搞活了同州一方的经济,方便了社会需求,人们只要拿上“振丰恒”的银票, 在山西人的钱庄也能取出钱来。这一点, 充分证明了明清时期“ 秦晋商帮”、“山陕商帮”之间的联络关系,以及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

《陕西通志》记载,大荔县八鱼村李氏家族作为陕商的重要一支,他们有明远、静远(永远)、致远、志远四大堂号。可想而知,这四大堂该有多少商业网络,需要多少人来支撑、经营、运转,这些力量联合起来,该有多大的气势。难怪他们在同州沙苑没有石头的地方,造出了一流的石牌楼,石墓群。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里,这些石头该需要多大的人力物力来运输,需要多少能工巧匠,书画名家来完成!这正是李家财力的彰显之处。

多少年来,李氏家族的巨额财富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种种猜测成为流传久远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一个故事说,李氏先祖是李自成的军师兼管家,兵败后携大量财宝,流落于此地,遂成为名门大户。

《大荔县旧志稿》的记载说:有盗贼掘得李氏银两,被多隆阿军士截获,后找到李春源,李春源慷慨解囊,把银窖所藏全部捐给了多隆阿,以充军饷。

这个记载和民间传说不谋而合。说明一点,李家拥有大量的财富,这是毋庸置疑的。

李氏家族的荣光早已消散在往昔的岁月里,他不只留下了石牌楼石墓群,留下了关于李氏财宝的种种传说。几百年来,他们富而有德,不吝钱财,《大荔县志·周志》《大荔县旧志稿》记载,李家曾捐资帮助同州府修试院建文庙,帮助西安府修灞桥,帮助大荔县建义学,以及饷军、赈荒、筑城等等善举,墓碑还记载了招佃,设村,为寒士捐膏火资薪水,帮穷民葬老人等,这些都留在了同州人的记忆里,留在了发黄的史册里,供后人追思, 感念,学习。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0)

相关推荐

  • 竞猜!这次的又是哪户姓氏的大院成了历史名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01 山西大院 Autumn 掐指一算,自上次的乔家大院后已经很久没介绍过大院了. 这回介绍的大院呢,有和其它大院共同处,也有不同处. 闲话少说,邀请我们今天的主角--阎景李家 ...

  • 【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舍饭义举泽乡梓 大荔八鱼李家故事之二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舍饭义举泽乡梓 大荔八鱼李家故事之二 原创/周纪合 大荔县羌白镇八鱼村李氏家族,自明末从山西晋阳来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清康乾年间,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 ...

  • 【大荔文学·黄河文化行·王凌琴】踏歌黄河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255 踏歌黄河 原创/王凌琴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跳下悬崖三千丈,掉头南来势浩荡, ...

  • 陕西大荔:李氏家族墓

    拍过金龙寺塔,塔旁边就是丰图义仓,清代的粮仓.因为时间关系,站在粮仓门口,硬生生忍住没有进去.赶往下一站八鱼石墓.八鱼石墓也叫李氏家族墓.目前发掘了五座,整个墓室是用很多雕刻精美的青石材料搭建的地下庭 ...

  • 【大荔文学·诗歌·李淑慎】冬日短章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39 冬日短章 作者:李淑慎 寒风呼号 人间遍布荆棘 蓬蒿人上蓬蒿路 蓬蒿如小松林   其实我们不必羞涩 我们都有毛乱的头发 和袖口的油斑 在冬天,我们 ...

  • 指挥李家张姓碑记

    其年久远,其事朦胧.西头外家人道吾指挥李家之张氏先祖,带仓皇之色,背强劲之弓,匹马奔于漯北笃南之地,长刀落于李庄田亩之丛.庄客救之而问:何名何姓,何迹何踪?彼指长弓而示意,余则不答而装聋.李老员外遂唤 ...

  • 【大荔文学·诗词·纯子】收藏家李冬花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654 收藏家李冬花 [南越调·黑麻令] 文/纯子 大荔县家忆博物馆馆长:李冬花 冬花姐身高心高,女豪杰南淘北淘,追梦者精挑细挑. 读罢了辩宝千条,走遍了 ...

  • 大荔故事|王凌琴:柳园当年鏖战急

    当年鏖战急 一一柳园村怀古 文/王凌琴 大荔县城南边三十里,渭河从西边蜿蜒而来,洛河从西北潺潺东去,千年的时光里,渭洛夹流,激荡着,澎湃着,涌起了满地黄沙,这便是绵延百里的沙苑. 就在沙苑的东头,有一 ...

  • 【大荔文学·短篇小说·王凌琴】螟蛉子掌家轻姨娘   王掌柜临死不瞑目 ——土匪窝旧事之八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100 螟蛉子掌家轻姨娘 王掌柜临死不瞑目 --土匪窝旧事之八 原创/王凌琴 1 王村村里有三大户,一曰"官府家",二曰"字 ...

  • 【大荔故事】仁厚巷里的苏家宅院

    仁厚巷里的苏家宅院 文/王凌琴 同州一带民间传说,北魏时,同州府仁厚里有一大户,姓苏,主人名苏协,是武功人.苏协曾任过武功郡守,后被罢官,遂来东府谋生,他的堂弟苏老诚跟随,便在这儿开了一家烧饼铺.他家 ...

  • 【大荔故事】王凌琴:八鱼石墓空穴探秘

    八鱼石墓空穴探秘 文/王凌琴 八鱼石墓群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村民称作"花墙陵",因为这个墓群周围筑有花墙,把整个陵园围在里面."花墙陵"南边临路有门,门口有碑 ...

  • 【大荔故事】王凌琴:扑朔迷离八鱼村

    扑朔迷离八鱼村 文/王凌琴 在大荔城西,沙苑紧北,有一个村庄叫"八鱼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这儿出土了一座"清代李氏家族石墓群",八鱼村遂名噪一时,吸引了世人 ...

  • 【大荔故事】王凌琴:李良玉率众闹县城 孙蔚如围歼血满地

      李良玉率众闹县城   孙蔚如围歼血满地 --沙苑民国往事之三 文/王凌琴 民国十九年九月(1930),年馑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从十七年至十九年的夏季,都没有收成,秋季地里刚刚长了些秋苗,七月里,突然 ...

  • 【大荔故事】王凌琴:美阳首镇的兴衰

    美阳首镇的兴衰 文/王凌琴 潘驿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发展,到了明代,成为左辅同州的美阳乡的首镇,被命名为"美阳首镇". 潘驿西边六七里的地方有一个村庄叫做"庞家村" ...

  • 【大荔故事】王凌琴:白居易留诗潘驿桥

    白居易留诗潘驿桥 文/王凌琴 大荔县城西四十里处,有一个潘驿村(现为南潘驿.北潘驿两个村,隶属下寨镇管辖)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秦朝,为了方便朝廷政令的传达,便修建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驿道.到了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