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官窑瓷器的用途和等级和真伪问题

在赏鉴清三代官窑瓷器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专家”们振振有词地品头论足,“款写得有点软”、“笔道不流畅”、“这里画得有些糙”,接着,结论是“假的!假得不能再假!高仿都算不上,低仿!”于是,面对一件整体风格、器形、纹饰、老化程度都很到代的器物被“专家”们这么一贬损,使得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到底是自己的眼睛有毛病?还是自己严重缺乏生活常识?还是说造假之人如此的手艺高明?云里雾里,实在弄不清楚了。

请看下面插图的“康熙五彩锥把瓶”,根据照片我们才知道这是康熙朝地方给中央进贡的贡酒用的酒瓶——是容器而不是陈设器!此器从宏观上看康熙风格无疑,可是再细看纹饰的确显得有些糙。如果没有这个贡酒盒子佐证,会被很多人判成仿品无疑。

想想看,酒瓶子充其量就是个包装物而已,一次性的使用,并且是批量生产,能够像艺术品那样去精细地制作吗?有那个必要吗?价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哪一朝哪一代都得符合经济规律,否则那就不能成立!你能用生产豪华奔驰车的成本去给庶民百姓生产代步车吗?


除了这件康熙五彩锥把瓶的插图,近些年发现的窖藏元青花、元五彩梅瓶装的酒、元青花罐里装的茶叶,这些古陶瓷都是当时的容器,因为不是陈设器,糙一些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在已经发过的文章《古代艺术品领域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愚蠢思维现象》说到过,“一般来讲判断一件古陶瓷,首先看整体(森林),包括造形、胎釉、纹饰、彩料等宏观对还是不对。一般来说实战经验丰富的藏家仅凭目测器物整体(森林)犯不着看枝微末节(树木)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了。进一步为了佐证自己的判断,再找到该时代的绝对特征了的话,就可以拍板定案了。”


这里再补充一点,就是再进一步根据器物的艺术性、工艺性、精细程度来判断器物是实用器还是陈设器,是陈设器的话,大概属于什么级别。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分三六九等,帝王用的肯定要和臣子用的不一样,正宫娘娘用的肯定和嫔妃的不一样,体制内官员用的肯定和民间不一样、富人用的肯定和黎民百姓不一样,凡此种种,你懂得的!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