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的郑州,通信艰难交通中断,爬二三十层高楼成了日常
策划 大河报热点深度部 记者 王晶 文/图 (本文3407字7图,预计阅读需20分钟)

[五里堡社区西堡新居居民打水、提水上楼(7月23日摄)]
已经连续三天没电没水了。
“住在33楼,每天爬楼梯回家。”29岁的臧斌杰一周前从杭州前往郑州找朋友玩,一场倾盆暴雨强行将他留下。
暴雨过后,并不似他想象中一般能迅速回归正常。他很快意识到,交通瘫痪,回杭州不可能实现,而他和朋友将面临困在五里堡社区西堡新居33楼高层,却断水断电的生活。
他们白天坐在小区西街能免费充电的商铺门口,抱着手机充电,一坐就是一整天。到了半夜,二人再爬回33楼的家中休息。唯一让他尚感到一丝慰藉的是,这条街有开业的饭店,500米外有一个公共厕所。
不只有臧斌杰一个人失去了水电。此时的郑州,1260万人口之中,一个能同时拥有水、电、网的人多么令人羡慕。

[京广高架下 未来得及被清理的垃圾和泡水的私家车(7月23日摄)]
排队取水,上厕所变得奢侈
行走在这座被洪水“扫荡”过的城市里,路上“黄泥汤”还随处可见,部分干燥路面上,黄沙被来往车辆卷起。道路的沥青色延伸至路边时,被积压的黄泥掩盖。
不同的拖车驮着不同的私家车在道路间来往穿梭。部分道路中央,横置着水泡过的无人认领的私家车,路过时,有的司机会掷去同情的目光。
灾难后的郑州人,怀着各自灾难后的心情继续投入生活。
暴雨之下,电力设施受损严重,据郑州市工信局统计的数据,全市473个小区用电受影响。而停水比停电更为普遍。21日,受暴雨影响,郑州市远超过一半的水厂由于停电、塌方漏水等原因停止供水。
22日,郑州市自来水公司在全市设置了41个临时取水点。这些临时应急的供水大多设置在小区门口,且大部分是消防用水,不可饮用。
超市里,大桶装的饮用水被抢购一空,普通瓶装的水也被成件成件地买走。
没有水,洗澡、洗衣服成了妄谈,正常上厕所也显得奢侈。每日“下楼接水”成了停水社区居民的一项重要的生活环节。
“不敢喝太多水,也不敢吃太凉的食物。怕上厕所,更怕拉肚子。”郑东新区东风南路附近居住的张璐,小区停水后,她每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抱着水桶乘电梯下楼,排队打水,回家用这些水洗漱、冲马桶。
她每次能带上楼的水十分有限,大部分被用来冲马桶。一桶水倒进马桶水箱,使用三次后,水箱就见底了。

[排队上公厕(7月23日摄)]
“想上厕所的时候,要考虑能不能再忍一会。能多忍一会就多忍一会。”谈及此,张璐哭笑不得,“这点水太珍贵了,舍不得用。”
物业曾几次通知她,中午或晚上有一个小时会短暂供水,可打开水龙头囤水。她紧盯着表,一到时间立马打开水龙头,却次次失望——她怀疑,可能是楼层太高,加压不够。
家里没有水,无法做饭。小区周边整个片区都没有水,直接导致附近没有一家饭店开门。吃泡面、面包度过几餐后,22日晚上,张璐打开外卖软件,却显示附近2公里内无一家店铺营业。而距离远一些、正在营业的商家,配送费高出平常四五倍,即使这样,接单的外卖小哥也寥寥无几。
片区没有水时,有条件的企业早早备好了备用电源或发电机。家有孕妻的徐先生,在CBD上班,没有公共交通的那两天,他骑着共享单车沿着金水路,折向紫荆山路航海路回家,路上花40分钟,爬楼到27楼,家中却无水无电,他只好早上回到公司厕所洗漱、如厕。

[立交桥下被归拢起来的垃圾(7月23日)]
七旬老人,爬楼成了日常
如果仅是无水可用都如此难以忍受,那无水无电又居于高层的老人和孩子,日子则更难过。
7月23日下午,京广高架旁瑞隆城小区门口,积水刚被救援队抽排完毕,空气里弥漫着浓郁的下水道味道,未来得及打扫的泥浆里,横七竖八躺着被大水泡过的私家车。
小区门口停放着一辆出租车。它脚下是洪水漫过后淤积的湿泥,四个车门和引擎盖都被打开,后排车座被整个搬出,放在车尾晾晒,车内驾驶位上放了一个快被泡烂了的收款二位码标牌。
没有车主在附近。小区停车场看门的大爷指着它说,暴雨那天,它被淹得只剩头顶的顶灯。直到昨天,车主才过来把车门打开晾晒。
这时,一位女士走过来问话,“大爷,咱小区附近有没有公共厕所?”
“没有,回家吧。”
“我刚从20楼下来,为了上个厕所再爬上去?”
“那没办法,没电梯只能走呗。”大爷面无表情,他说这两天见惯了找厕所的人。
瑞隆城小区位于那趟“致命的地铁”事故发生地附近,距离沙口路地铁口只有500米,是暴雨重灾区。
截至7月23日下午记者前去采访,小区的负一楼、负二楼还处于被淹状态,上千辆私家车、电动车以及小区的变压器、配电箱依然泡在水中。
自20日下午暴雨导致小区停水停电停网,至今已三天三夜。

[排队打水的居民(7月23日)]
瑞隆城小区业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说,按现在居民和物业自救的方式,要抽干水起码10天以上,水不抽干,配电箱无法使用,就会继续没电没水。23日下午,已有救援队前来援助排水。
电梯没电,不爬楼就回不了家,由于需要在固定的取水点接水,他们又不得不上下爬楼。哪怕住在33层,要想生活下去,也只能每天几趟地带着水桶下楼,再提着四五斤重的水爬上去。
70岁的许继军住在13楼,他提着水桶上楼,每上三层,就得坐下歇几分钟。上下楼一趟,能让他腰酸背痛一整天。但他必须下楼取水生活,因为儿子不在身边,家里还有儿媳妇和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孩子大的12岁,小的6岁。
儿媳妇和大孙女是从那趟“致命地铁”上逃命回来的。当时,许继军蹚着大水去接她们,她们下午4点坐上地铁,明明只有两站路,却直到晚上10点半才被救出来。儿媳妇因此受了惊吓,至今未去上班。提起那天的事,许继军就红了眼睛。
23日下午,许继军下楼取水,带上了一块抹布。家里的电动车停放在小区门口附近,被大水淹到手把处,如今大水褪去,车身淤泥遍布。
他小心翼翼地擦拭充电器上的泥巴。他是真心疼啊,家里一共三辆电动车,一辆汽车,全都被大水泡了。说着说着,红眼睛的七旬老人竟抹起了眼泪。儿子不在身边,小区无法给电动车充电,他无法确定车是否坏了。这车子买时花了3000多元,骑了才不到一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短短几天,家里就大变了模样。刚擦过的眼泪,又吧嗒吧嗒落在他的脸颊上。

[火车站滞留的旅客(7月23日摄)]

[五里堡社区西堡新居附近,居民在商铺门口免费充电(7月23日摄)]
艰难的通信和中断的交通
水与电的突然中断,让正常的通信和交通也变得异常艰难。
23日下午,郑州火车站滞留了上百名旅客,带着行李、躺在车站广场的人们,都在等一趟能发车前往目的地的列车;有人在人群、大包小包的行李间穿梭,不停地询问是否有抵达所去地点的大巴车。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在成功买了票之后,在发车前一个小时接到12306的通知,发车取消,并请求他们退票。
背着大包行李、想去北京的刘先生,在发车前被通知列车取消,同行人问他,“你查查明天有票没有。”
“咋查?网都打不开。”几人同时叹了一口气。
在网络信号更差的21号左右,瑞隆城小区的业主出门买菜时,打不开支付宝和微信,被店家要求“用现金”。

[超市货柜,最抢手的是饮水(7月23日)]
没有人有随时拿得出的现金。小区内便利店的老板专门准备了一些现金,以备邻居们的不时之需。有人需要现金来换时,对方有网,就把钱转过来,没有网,他就在纸上记下这笔账。
这场暴雨,打碎了所有郑州人的生活。
那位家有孕妻的徐先生说,面对这场灾难,他有一种无力感。如果是平常日子,断水断电三天,他肯定会与物业、自来水公司较真到底,指责他们的不作为。可是现在,该去怪谁呢?
滞留郑州的杭州男孩臧斌杰如今每天会一口气爬上33楼,他每夜躺在床上,想着不知何时才能回杭州。“该去怪老天爷吗?”
这些天,徐先生在手机上刷到很多视频,他看到暴雨中救人的英雄,看到所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救援人员都在积极地抢险救灾,都在努力为市民供水供电,加班加点努力恢复大家的正常生活。他看着这些人,心里只有感激。“可能是劫后余生的庆幸吧,我对生活宽容了许多。那么多人已经丧生,我们太渺小了,能活着就已经足够幸运。”徐先生说。
好消息在不断传来。22日,郑州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水、电、通信及公共交通正在逐步恢复。
23日凌晨,本已停供的白庙水厂、桥南水厂、罗垌水厂已开始恢复供水。当天上午,张璐照旧抱着水桶下楼接水时,恰好碰到物业工作人员,她被告知,所在楼层已经开始供水了,不用再去楼下接水。
带着惊愕与期待,张璐返回楼上家中,打开了水龙头。
当水管内传来久违的、水流冲击空气的窸窣声时,她放下水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重新拥有“上厕所自由”了,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