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不将就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导读

她是同盟会名册上的第一名女会员,元老级的政治人物,为救国抗战奔走半生;她也是中国美术协会唯一一位女性主席,是享誉海内外画坛的著名画家。而在婚姻里,她亦是最勇敢、热烈而真挚的妻。近百年的动荡人生,何香凝从未将就和委屈过自己。她的每一次选择,每一份坚持,都是顺从本心,哪怕前方荆棘密布,也从未有过半分动摇。

01

一双不将就的“天足”成就的佳话

1878年夏天,香港地产商何炳恒迎来了自己的第九个孩子,她就是 “九小姐”何香凝。
生于富庶商贾之家,父母对这位宝贝千金的唯一期望就是成为一位优雅的名门淑女,安安分分地嫁人、生子。
可她从小就不安分,甚至比男孩子们还要倔强、不服管。
何香凝
何香凝酷爱读书,可在念完两年的“女书馆”后,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父亲便不再让女儿继续念书。倔强的何香凝心有不甘,便日日守在哥哥们的书房外偷听先生讲课,然后再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自学。
也正是这股不甘心,使她能够无障碍地饱读诗书、历史,比当时的其他女性见识更广、格局更宽。
婚后,两人共同研习诗词,讨论时事。时间愈久,愈是欣赏对方的才华和见地。渐渐地,产生了比知己更为深厚而浓烈的爱情。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香凝同丈夫一同在家中赏月,看着身旁如月亮一般清朗而温润的爱人,她忍不住提笔写下:“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有人评价,他们的婚姻是一场“天下无巧不成书”的奇缘。的确,但这一份“巧”,并非仅仅“巧”在那双“天足”上,而是“巧”在两个人都具备超脱常人的格局和气魄。
作为旧时代出生的女性,何香凝坚持自我的成长过程无疑需要背负更多的非议和压力。但也正是这份“不愿将就”的心性,使她得以遇见那位真正识得自己的“良人”。

02

不仅是夫妻,更是战友

古语有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清廷日益走向衰败,何香凝和丈夫萌生了前往日本留学、寻求救国之道的意愿。无奈此时,廖家已家道中落,不复往日光景,学费和资金的筹集成了难题。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何香凝再一次展现出了她的决断力。
她不顾家里人反对,毫不犹豫卖掉了自己的全部首饰和嫁妆,和丈夫一起登上了前往日本的邮船。而这趟东渡之行,也彻底改写了夫妻二人的命运。

1909年,廖仲恺、何香凝携女儿廖梦醒(前右一)、儿子廖承志(前左一)在东京时合影。

在1903年初秋的一个夜晚,何香凝和丈夫正在参加一场留学生的聚会,他们偶然听到孙中山发表演讲,号召有识之士加入民主革命的救国运动中。字字激昂,句句愤慨,全都说到了何香凝夫妇的心坎上:救国,这不就是我们来日本的初衷吗?于是,他们热血沸腾,自此跟随孙中山先生踏上了革命之路,并成为彼此一生的挚友。

左四为宋庆龄、左五为孙中山(怀中者为廖承志)、右三为何香凝、后排左二为廖仲恺
何香凝和女儿廖梦醒
辛亥革命爆发后,何香凝与丈夫回到祖国,投身于艰难而热烈的革命斗争之中。可乱世之中,时局变幻常常打得人措手不及。
就在1912年的夏天,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突然叛变,掌控着经济命脉的廖仲恺被其扣留在一间废弃的仓库,整整两天音讯全无。何香凝四处奔走,打听丈夫的下落,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被三道铁链牢牢捆在床板上的爱人。她心如刀割,但更多的是愤懑。可在当时的混乱形势下,根本没有人能救得了自己的丈夫。
何香凝决定孤身入虎穴,做最后一搏。那日,盛夏的暴雨倾盆而下,一身湿衣的她冲进了陈炯明的军事会议会场。面对在场十多位军官冷肃的神情,何香凝面不改色,厉声斥责陈炯明的不仁不义。强大的气场震慑了在场的所有人,陈炯明担心事情闹大,下不来台面,只好答应放人。
令人遗憾的是,何香凝只为廖仲恺争取了三年的时间。短短三年后,因为坚持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廖仲恺得罪了许多利益相关者,但依旧不卑不亢,情愿以身明志。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廖仲恺被枪杀在行政楼外的台阶上。就在几分钟前,他和妻子一同下车,刚刚准备上班。
这一年,夫妻两人已携手走过了28年的风风雨雨。他们的情谊,已超出了世俗意义上的爱情,更是同心同力、并肩战斗的战友。

03

进退有节,不忘初心

1928年,何香凝公开发表声明:辞去党内一切职务。
在廖仲恺逝世后,何香凝又坚持了三年。但眼看着昔日的同侪、战友一个个都背离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理念,她终于心灰意冷。道不同,不相为谋,何必将就?
退下政坛的何香凝一时间身心俱疲,她带上300幅画作,来到巴黎郊外侨居,过了两年短暂的读书、作画的文人生活。但在她心里,无时无刻不在记挂着风雨飘零中那片满目疮痍的祖国。
何香凝在作画
惊闻“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远在法国的何香凝义愤填膺,立马收拾行囊回到了祖国。她将自己的全部画作捐出,并邀请全国著名的书画家一同捐赠,举办了“救济国难书画展”,为抗日将士筹集了大量经费。

何香凝为救济国难义卖绘的《竹菊图》
何香凝格外喜欢雄狮、猛虎题材,借以表达对中华民族觉醒的希冀。

04

临终前向周恩来吐心愿

1949年,何香凝被应邀参与新中国的筹备工作。来到北京的那一天,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夫妇亲自在北平火车站迎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
10月1日下午三点,71岁的何香凝迈着缓慢而坚定的步伐,一级一级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她和众多领导人一起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
何香凝和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后,年迈的何香凝也并没有选择安享晚年、停下脚步。而是依旧担任着各项职务,为妇女儿童事业、华侨问题和美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余热。
1972年,94岁的何香凝在北京走完了她的传奇人生。临终前,她惦念的,还是此生唯一的爱人廖仲恺。早在年轻时,她与丈夫就约定“生则同衾,死则同穴”。所以,当周总理前来探望时,病重的何香凝断断续续地吐出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死后能与丈夫合葬在中山陵。周总理立刻答应了她的请求。

周恩来和何香凝
而此时,距离廖仲恺被刺杀,已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没人知道,在何香凝独自奔忙的这五十年里,她是否会想起那个月色如水的夜。那时候,没有腥风,没有血雨,最爱的人就在身旁,而最亮的月,就在天上。
纵使世事如何变幻,当年那个在深夜里十几次剪断裹脚布的女孩儿,其实从未变过。自始至终,她都是那个不愿将就、果敢而坚定的何香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