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支教日记(11.11)

11月11日     阴转小雨      今天,表扬缺席了

今天,“编故事”作文讲评课。我完全是没有意识到,这次的习作在孩子们的手中是多么生涩。尽管,在阅读教学的时候,我做了很多的铺垫,一切都为着这一次作文。可是发现,所有的预备都如针尖上的一滴水滴进了干涸的湖里,完全没有起任何作用。孩子们的习作集体表现出无意识,不知所云。

这个问题是在上周就发现的。当时,我还停下新课,对作文又进行了一次指导。通过学生的交流,详细列出提纲,关键情节还请人起来描述、修正。如果是有心的孩子,直接把课堂上的这个思路拿过来就能写出一篇像个样子的小说了。

当然,进步是有的。从第一次的只有舒渊博写得像小说,到今天有9个同学的看起来像小说了,而且杨黔福写的《一块钱》,还真是有着曲折的情节,逗得人大笑;吴尊煜写的《丁香花》,用丁香贯穿全文,还巧妙地把第二课描写丁香的句子用了进去。但是,问题也很明显:行文时候,孩子们的角色混乱,一会儿第一人称、一会儿第三人称;孩子们总是在叙述事情,而不是描述画面。

有了这样的问题,那是必须要解决的呀!我选择了学生习作中对应问题的片段,在大屏幕上呈现。先根据段落理解老师指出的问题是什么意思,然后提出修改的方案。这样的结果就是,一部分同学无事可做。对,没有听错,恰恰是最需要参与思考的同学无事可做。有两个同学在看小说,有个同学无聊到把自己的眼镜架都给弄坏了。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立马感觉到是自己组织的方式不对。想用这样集中的方式,快速地解决问题,欲速则不达。因为,是否参与,老师没有具体的评价;孩子也没有具体的,非做不可的事情,自然有人主动不被卷入。所以,就会出现课堂的游离。可是,时间不等人。想要聚焦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来改一改时,下课铃响起了。

我请了一位同学:“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他一脸茫然。

这样的情形,表扬缺席,也在所难免了。当然,问题出在我教学的组织上。且行且思,力争不再让表扬缺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