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送父亲回囤谷园
笔记时间:2021年4月3日
辛丑年二月二十二
笔记地点:白沙小区
全文5节,约1600字,有删节

摄于关刀镇关刀街
01
清明假的第一天遇上了周六,也遇上了雨天。
按计划骑摩托送父亲回囤谷园。8点多动身。
十多分钟后,停关刀加油站加油。父亲下摩托时左脚先落地,然后费力地往上搬离右脚。
等父亲下来拄伞立稳后,我才下来。油加满后,我先坐上摩托,待父亲把下摩托的动作缓缓地逆着做了一遍后,才发动摩托。
落关刀街老刘馆里过早。父亲说我喜欢在关刀过早。我说是啊,既是过早,又是歇火。
父亲点了一根油条和一碗只加了一片菜叶的汤粉。我也跟着吃汤粉,但是加了煎蛋,加了干子丁、黑木耳、萝卜丁等很多辣的配菜。
与父亲对坐而吃。除了父亲叫我帮他吃半根油条,以及我说这次住县城只陪他吃了三餐晚饭和今天过的这个早,父子俩几乎没说什么话。

摄于云溪洞囤谷园
02
先吃完的自然是我。继续坐着不动,等父亲两分钟。
从店里出来,发现下起了小雨。我问父亲是不是等雨停了再走。父亲说不要紧。
到金坛,感觉雨大了些。父亲仍然是不同意躲雨。
到杜家铺,雨小了些。上云溪水库管理处的坡很陡,我叫父亲把身子往前倾些。父亲照着做了,摩托就“突突突”地上去了。
到囤谷园了。
场地外的李树满树绿叶,一朵花也不见了。水池子边的映山红也几乎完全落尽了花。
木姜子的小黄花完全被乒乓球大的绿叶取代。溪边的桃树不再芬芳,绿叶和新枝裹着枯枝。
“枯木逢春能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72岁的父亲是这样,49岁的我也是这样。
母亲在家里,看我和父亲把父亲的东西(衣服、药品、零食和小包装的煎好的中药)一样样从摩托上拿到堂屋里的圆桌子上。
“我把水池子清洗了一遍,几条尺长的草鱼、鲫鱼不见了,红色的鱼也只剩下五六条了。”母亲告诉我。
“可能是随水跑了吧,也可能是被人偷了吧。”我轻描淡写地说。

摄于云溪洞囤谷园
03
有点冷,可以烤火了。母亲没有烧火,但是火盆里有燃炭。我坐下来伸出手烤一会儿。
父亲来了后,我把对着火盆的沙发让给他坐。
电视里正放着央视的“中国地名大会”,关于扬州的。电视声音很小,母亲说是上回打雷打了的。
我不信,用遥控器调大声音。母亲说都调到了最大,没用。果然是。
我到电视上看看,拔掉了背后的一根红插,声音立即大了起来。
母亲在冰柜里、冰箱里扒拉,问我中午吃什么。
冰柜里、冰箱里都塞满了,有新鲜鱼、鱼杂,有本地土猪肉、猪肠,有腊鱼、腊肉,还有牛肉等。
两人确定中午吃鱼头和土猪肉,便取了这两样放在盆里和勺里,加了泉水解冻。
时间还早,只有9点多。和父亲、母亲一起看电视,有句没句地说话。

摄于云溪洞囤谷园
04
母亲问到麦子清明回不回来。我打电话问麦子,他说回不了。把电话给母亲,让母亲和她远在常州的长孙说两句。
“中国地名大会”播完后,父亲换了台,看国家记忆·抗美援朝之铁血动脉,讲的是志愿者的后勤保障。
“铁血动脉”完后,接着放的是“碧血长空”,讲的是中国空军联合苏联空军和美军的空战。
11点多,听到母亲在厨房里响动,我进厨房去。
母亲已经切好了莴苣,装了一盘;还切好了肉,精肉和肥都分开了,装了一饭碗。
我从母亲手里接过菜刀,把半边鲢鱼头切成七八个小块。切好姜块。去厨房后的小菜园里扯来带着雨水的芫荽和大蒜,洗净,切短。
先做鱼头。两边煎得黄了,加水煮会儿,然后加进姜块煮,最后加进大蒜和芫荽煮。
母亲见我没有加辣椒,洗了两枚干红辣椒,我切短了放进鱼汤里。
接着炸肥肉——本地土猪肉贼香!还没放盐,就忍不住搛了一块吃了。把肥肉和莴苣混炒,装了一盘。
把精肉打汤,装了一碗。

摄于云溪洞囤谷园
05
三个人,三样菜,差不多光盘啦。
饭后,雨差不多停了。同母亲去屋后菜园折莴苣嫩叶子。
折了一捧后转来,发现路边荒地上长了很多饭蕨,去折了一握嫩头。
把莴苣嫩叶子和饭蕨用一个袋子装了,带回城里。
三个人的晚餐桌上,于是有了清炒莴苣叶、腊肉炒饭蕨等四样菜。就着半杯黄色的药酒,美极啦!
夜里看《辛德勒名单》。未几,接到龙哥电话,赶去唱歌。
听他们唱《白狐》,唱《英雄赞歌》,唱《雨花石》,唱《兄弟想你啦》。
21点多,一个人走过小城的银山大道,步履轻松,心情愉悦。浑然不知老之将至。

摄于通城县白沙路

谢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