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空间:71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日获得插入GG功能,2018年05月17日获得返佣商品GG功能,2019年01月14日获得文中插入两条GG的功能,2020年05月30日获得付费阅读功能,2020年7月13日获得认证。
最初名称是“张广祥”,后改为今天的名称:丁中广祥。“丁中”是我工作单位丁沟中学的简称,“广祥”则是我的名字。常有人称我“丁老师”,这是缘于弄错了我公众号名称的含义。
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不过这几年,好像有不少成年人也迷上了过儿童节,总说自己也是个宝宝。儿童节这个节日,充满了活泼欢快的气氛,所以我特意选了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跟大家一起分享其中闲适安宁的生活气息。
辛弃疾,字幼安,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的诗人。文学史上,人们习惯把辛弃疾归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郭沫若先生评价他“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他继承了苏轼豪迈的词风,同时也胸怀家国,一生期望能带领南宋将士北伐金国,收复失地。
其实,除了“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样的句子之外,辛弃疾对于自然万物、对于乡村生活、对于儿女情长的描写也是生动有趣,细腻婉转。他曾经写过一首词叫做《盟鸥》,词中说“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你看,他要和鸥鹭结为盟友,还要煞有介事的宣言,既然结盟了,以后就不许相互猜忌。多有趣,多会生活的一个人。
我在准备这期节目的时候,了解了很多辛弃疾的生平,越了解,越觉得这个人实在令人钦佩和喜爱。刚才说过,他是少有的文武双全。但他的这种文武双全并非李白那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侠义气。
辛弃疾是南宋人,年轻时生活在金国,20岁时,辛弃疾带领两千人起义抗金,曾经率几十人冲进金国军队重重把守的军营,活捉了起义军中的叛徒。陆游向往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就是辛弃疾真实生活的写照。可惜辛弃疾并没有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曾经有20年赋闲在家,今天的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他闲居带湖时写的。
寥寥数语,描绘出一幅宁静祥和,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景象。在这里,他和妻子儿女能够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溪水边的青草地上,一边做着农活,一边看着孩子们在身旁嬉戏玩耍,那些家国天下的伟大抱负,就暂时抛在脑后吧。
辛弃疾的带湖在今天的江西上饶,春秋时期属于吴国,所以当地人都说“吴音”。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口音普遍粗犷硬朗,吴越之地温柔婉转的方言让他们觉得耳目一新,为之沉醉,所以才有“吴侬软语”的说法。
描写山水田园生活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很常见,在唐诗中则自成一派。农业主导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虽然处于统治阶级,却也不能完全地从农事劳动中脱离出来。陶渊明写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写过“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在我们现在看来,诗和词都是瑰丽的文化宝藏,都让我们为之沉醉。可是在古人看来,诗才是正统的抒发志向,表达抱负的文学作品,词只是茶余饭后的游戏之作。这也没什么不好,游戏之作更能体现作者本人的性格和情操,就像我们常说的,看一个人的素质,要看他生活上的一些小事。
读辛弃疾的词,你会发现他对人生的态度,是既细腻又豪迈。他一直有着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伟大抱负,但当这个抱负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依然享受那种闲居的乡村生活,会想办法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就像刚才提到的那首《盟鸥》,除了要跟鸥鹭结盟之外,他还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后人习惯把辛弃疾和苏轼合称为苏辛,说他们词风相近。我却认为,他们二人在为人和胸怀上,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苏轼豪放豁达,坚韧不拔。而辛弃疾的人生际遇比苏轼更不顺,却比苏轼更豁达,更会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说到这不由想起了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读过。文中沈复写了他和结发妻子芸娘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贫穷艰苦,颠沛流离,但沈复和芸娘却能一起把生活过的精致高雅。
辛弃疾给自己取的号是“稼轩”,他非常喜欢带湖的风景,亲手在这里开辟了土地,建了房子。他的房子有一扇窗,从窗户向外看去,是一片长势很好的庄稼地。“稼轩”就是指看到庄稼的窗户,特意以此为自己的号,足以体现辛弃疾享受这样的生活。
20年的闲居生活给辛弃疾带来的不是颓废和怨怼,而是始终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很多读书人都把这句话奉为圭臬,但能像辛弃疾这样真的做到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在朝廷需要他的时候,他永远挺身而出,有一番作为;朝廷抛弃他的时候,他也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尽情享受生活。我想,这大概就是真正的“赤子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