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琳: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梦 —— 说蝴蝶梦

庄子“视死如归”、“人生如梦”的人生观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在这种人生观的影响下也演绎出了的很多悲壮或者厌世的故事,但这一切实际上都不是庄子的本意,甚至可以说与庄子无关。庄子生与死的理论不过是指出了人生一个简单的事实,简单到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吃饭睡觉拉家常一样,其中并没有后世赋予的那些所谓“积极”与“消极”的丰富而复杂的内涵。死就是人们睡着了,睡着以后梦中人们的各种活动,就是死了以后的生活。“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连白发老妪也懂得这是什么意思。“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其中还带有几分让人对那个死的世界欣羡的意思。不过,庄子将死说得如此轻松自在,目的不是要人们舍生就死,而是要人们不必恐惧死,影响人活着时的生活。所谓“矫枉过正”。活,就轻轻松松地活,死,就轻轻松松地死。既然“人生如梦”,那为什么不“视死如归”呢?况且,那还是一个“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没有四时之事的逍遥游世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