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选登丨赵克明:一幅图轴

这幅壮美的图卷,不是绘在竹帛上,也不是绘在宣纸上,而是绘在皖西大地上,画题——史河引灌工程。

时光回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重整山河、振兴百废的火热年代,霍邱人民响应开国领袖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大办农业”的号召,满腔激情地投身到史河引灌工程建设之中,经过三年大干、三年续建,开挖四千多公里的“天河”,用双手与双肩创造了人间奇迹,描绘擘画山河的图轴。

一幅辐射霍邱的水系图。史河引灌是淠史杭灌溉工程体系的主体部分之一,它师法自然,形成独特的“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整个工程包括红石嘴渠首枢纽,史河总干渠,沣西、沣东、汲东3条干渠,3条退水渠,4条分干渠和52条支渠;还有每条渠道上的建筑设施、下级(下下级)渠系、反调节水库等等。打开规划设计图,眼前就是一张彼此联通纵横交错的巨网,令人眼花缭乱。

作为这根“长藤”的“根”——红石嘴渠首枢纽,位于大别山北麓梅山水库下游,由拦河坝、溢流坝、冲沙闸和史河总干渠进水闸组成,坝体高耸,闸门宽大,仿佛群楼矗立,气势非凡。史河总干渠,是这棵“长藤”的“主藤”,始于枢纽进水闸,循史河故道,穿冲过岭,辗转斗折,进入霍邱,然后再越岗走洼,蜿蜒深入,渠长共42公里。沣西、沣东、汲东3条干渠,可以说是这根“长藤”的3大“侧藤”,它们翻岗越岭,迤逦而行,总长近244公里。如果不熟悉其地理位置,一定会被绕得晕头转向,不知西东。

这根“长藤”还远不止于此呢,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数量多达198条,还有众多如毛细血管一样的“最后一公里”下级、下下级渠系,还有中小型反调节水库和沟、塘、堰、坝,还有大大小小的补给提水站。这根非同寻常的“长藤”,真可谓枝叶繁茂,触角发达,瓜果累累,蔚为大观。难怪被誉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一幅泽陂千秋的水利图。史河引灌工程1958年动工,1959年基础工程竣工,后经调整、续建和配套完善,工程效益逐渐显现。到1970年,灌区已实灌农田209亩,到80年代,灌溉面积增加到285万亩,相当于史河灌区内耕地总面积的92%,旧中国“赤地千里,籽粒无收;担水千文,半米千串”的霍邱,已成功编织了农业安全、品位提升的水利网。

史河引灌工程生效后,灌区农业蒸蒸日上,粮食产量不断攀升,霍邱县跻身“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行列,连年获得国务院嘉奖。新民歌唱道:“幸福河水滚滚流,流来幸福流去愁,流来幸福千万载,流去灾难不回头。”史河引灌工程被称为霍邱的“丰收之源”“发展之源”“小康之源”“生命之源”,确乎名副其实。

一幅砥砺后世的精神图。史河引灌这一非同寻常的伟大实践,不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内涵,凝聚成一种精神,一种极富文化涵养的精神。

工程尚未立项,地、县领导急老百姓之所急,毅然决定上马;工程实施全程,地、县领导坐镇指挥,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工程量过大,青壮男劳动力踊跃上阵,大批巾帼也不让须眉;工程遇到切岭、填方难题,干部和群众合力攻关,进行“洞室爆破法”“倒拉器”等创新改革;工程需要材料,老百姓慷慨捐献,有的甚至把为老人准备的棺材都拆散抬到工地上;遭遇灾荒无以充饥,民工们勒紧裤带,奋力争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是这样,以坚强的意志力让山岭沟壑让路,书写出“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新神话。

史河引灌工程,积淀为可贵的文化精神:大胆谋划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依靠群众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协作精神,牺牲自我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

史河引灌,是壮丽画卷,更是精神文化图腾。

作者简介

赵克明,皖西洪集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小说、诗歌和文学评论散见《中国校园文学》《写作》《散文选刊》《广州文艺》等纯文学刊物,入选《初心》《精短散文佳篇选粹》等文学作品集,获得全国教师文学奖、淠河文学奖、映山红文学奖、安徽省新闻(副刊)奖等奖项,出版《赵克明教写作》等写作类专著,自编《悼念一条河》等文学作品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