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918年江苏扬州旧影

1914年-1918年江苏扬州旧影

本文分享的照片源自二十世纪初来华的外国传教士,收藏者根据摄影者在华或从事相关工作任期,提供了照片的摄影时间范围:1910年-1920年。照片源自不同相册编号。均无确切拍摄时间, 通过不同相册相邻不同地区照片的横向对比参照,可将拍摄时间推短至1914年-1918年。

照片中的内容,离今天遥远,大量景物早已消失,这对扬州不熟悉、缺少资料的我来说是一种挑战。

我上传这些照片,仅仅希望“抛砖引玉”,让地方研究者从中挖掘出更为精准的内容。

凡是原照片有手写体注释的,我均保留,并用印刷体显示认读结果,附“参考译文”。认读和译文难免有误。

认读老照片最难的是准确和精细。很多精准的推定是建立在不断对以前认知纠误的基础上。

图01原注: City Gate (城门)

图01 原注并无时间地点的介绍。从图中“万福来朝”牌楼和背景建筑中门门额题字“敕赐天宁禅寺”,可以确定为扬州天宁寺的山门和门前牌楼。牌楼的南边即是扬州城北面的护城河-北城河。牌楼的西边(图左)下方即是扬州著名的“御马头”(图01-1、图01-2)

图02原注: Inner Court of Buddhist Temple. Yangchow, Cent. China.

(华中,扬州,佛寺内院)

图02原注标“扬州”,图中重檐歇山佛殿的重檐间可见“大雄宝殿”名匾。依据殿前“丹陛”和护栏以及台上甬道两侧“石对狮”等背景特点,可以确定图中的“大雄宝殿”为扬州天宁禅寺内主殿。(图02-1)

图中可见殿前中轴甬道两侧的“重檐八角碑亭”,亭内立石质“卧碑”,乾隆帝喜欢用“卧碑”。如果不是 “御碑亭”而是臣民“重修碑”亭( 见后面“重修天宁寺藏经楼记”), 建筑规格略高, 有为“立碑者”溜须拍马之嫌。

图03原注: Incense burner in temple court, Yang Chow. (扬州,寺院香炉)

图03 原标注“扬州”,观察图中建筑可以确定为“两层”或“三层”,图中檐下有名匾: 一层匾经辨认推想疑为“X天开航”(待确认),二层檐下匾为“藏经阁”。

在中国古建命名时,除重建沿用原名外,“阁”一般指三层以上的建筑。

世间曾传过一张“扬州天宁寺藏经阁”老照片(图03-1),图中的建筑为硬山三层,在二层檐下可模糊辨认出“藏经阁”,与图3-0中“阁名匾”字体相似。图中近景可见起“围墙”相隔作用的“廊房”,符合原注中“内院”的标写。两图中表现的“二层木质单薄扶手栏”,其结构相同。由此可以推定图03建筑为扬州天宁寺藏经阁。

图中殿前甬道中有一座“万年宝鼎”鼎炉,此炉未见记载,不知其下落。

早些年曾传扬州原天宁寺遗址附近的民居中出土一通清末“重修天宁寺藏经楼记”碑。据载“重修碑”中有“大清光绪八年十一月”, “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顾勇巴图鲁”,“贡生杨丙章拜书”,“刘坤一谨撰”等字样。这次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应该在图03照片拍照前,照片所呈现“藏经阁”建筑表面比较简陋,用料“寒酸”,符合曾国藩收复“太平天国天京”任两江总督后、重建江南名城重镇的特点, 图中建筑整齐无破损缺失。

既然照片中檐下有“藏经阁”匾,为何“重修碑”写成“藏经楼”?

解释有二:刘坤一撰写“重修碑”有误;图03照片中的“藏经阁”不在天宁寺内。我更倾向前一种。

从现在复原“重建藏经楼记”的“三块碑体”外形看,很像图02“大雄宝殿”前“碑亭”内的“石碑”。如果此处之前无“御碑”,其中一亭内可能就是安放这通“三块一体”的“重修碑”。(图03-2、图03-3。现在重置碑的基座为“须弥座”,规格略高。)

图4原注:Case containing sacred books in Buddhist temple Yang Chow, opened only by abbot in official robe  (扬州佛寺内藏经柜,只对剃度披袈僧侣开放)

图04为一座精美的“木柜”,原注介绍为“藏经柜”。

“藏经柜”设“四门”,从“拉手”和“合页”可推断为两对“对开”柜门;门面饰有“四大天王”彩绘,从其特点拟为“清朝”作品。

图中地面为“木地板”,地面有一块“拜垫”,图右有“供桌”,说明这里是“供奉佛经”的“佛堂”,而不是众僧汇聚的“经堂”。

在这座“三层阁”内,此“藏经柜”不可能放在习惯铺设青方砖的一层,摄影者选中此柜,并标注“非僧人不可开启”,说明该经柜在此阁内的重要性,我推断为二层。

图中左边为光源方向,可以推想“檐廊”外侧为“扶手栏”,内侧为“对外开启”的落地“槅窗”,门窗内有“半截矮木栏”:避免门窗开启通风时外人进入殿内。这种设置符合图03“藏经阁”特点。

有史载“清朝康熙和乾隆两帝曾向扬州天宁禅寺赠佛经”。

图04彩绘柜应为“扬州天宁禅寺藏经阁清帝赠佛经藏经柜”。

图05原注:Bronze Bell in Temple, Yang Chow   (扬州,寺内铜钟)

图05 仅从原注释无法推定此钟的出处。

钟架上贴有“南无阿弥陀佛”祈祷命符,此钟应为“佛钟”; 从勉强辨认出的钟面铭文,可推想钟铭文是“般若波罗密心经”。该钟为青铜铸钟,图案简洁清晰,选图讲究,钟沿口外饰“太极图”, 制作后期作过精致打磨,总体推断此钟可能是“明朝太监所捐”。如果此钟仍存世,参照此图可作推断。

图中左边、钟架背后有“人物壁画”,壁画画底粉墙平整,说明此墙坚固,应为建筑山墙。壁画人物过于“局部”,无法判断“何方神圣”。

这种“佛钟”一般悬挂在佛寺的“大雄宝殿”主殿内。清朝皇家佛寺主殿一般在两侧的高基台上供有“十八罗汉”,图05中看不到“高基台”,也没有安置“罗汉”的位置和痕迹。参照落地门窗“窗格纹饰”,推想该钟可能是“扬州天宁禅寺藏经阁一层的明朝佛钟”。

图06-0 原注:Canal scene, near Yang Chow(扬州运河风景)。

图中表现的是汇集着“大运河”丰富水乡文化元素的“扬州码头”。

这处码头位于老扬州城的什么位置?

原注标“Canal”是指人工挖的“运河”;如果是大运河或“邗沟古运河”作者标注为“Grand Canal”。

此桥可能在扬州城的护城河上。

民国初期扬州城护城河的砖石拱桥数量有限,因图06-0照片中不见“城墙”,说明摄影者是背对城墙、隔护城河向城外方向拍摄,考虑当时的扬州城地理背景,可以排除“西门”:两边为果园菜地;南门:有南北两道城墙,无论如何选景,城墙必入镜头。

南门迤东为由北向南流来的“里运河”,又称“古运河”或“邗沟”。这段以“古运河”作扬州城南段(部分)和东段“护城河”的水面比较宽,河运繁忙,受水灾威胁较大,没有一座“砖石桥”,过河只能靠渡船摆渡后来曾在某些渡口设置“浮桥”(图06-1。原注:Boat bridge on Grand Canal Kiansu province .江苏大运河上的浮桥。 图中里运河上的桥疑为“东关外里运河上的浮桥”。)

在“古运河”靠近扬州城东南角的地方,即“便益门”外不远的位置,开挖了一条东西方向的“护城河”,又称“北城河”,接纳从“瘦西湖”方向的来水。扬州城的东北角城外就是“里运河”和“北城河”的交汇河口。(图06-2。原注:A scene on Grand Canal near Yang Chow扬州附近大运河上的景象。图中呈现的水域可能是东西走向的北城河与南北走向里运河的交汇口)

扬州城的这段北护城河是明清的繁华区域,到民国初年自东向西就有砖石桥多座:便益门桥,广储门桥,天宁门桥,北门(镇淮门)桥。

在北城河上的四座桥中,桥北端有“寺祠庙堂”建筑特点、且不见“商铺”的只有“天宁(寺)桥”北桥头的东边到“河湾”的那段河边。

从图06-0照片中可以看到河边离岸不远栽有木桩,既为保护河岸防止河船冲撞,又能防止运船私载游客下船(无搭板无法上下船)。 图右“河湾”那里古有码头,登岸后,过“码头牌楼”,向西路北有“徐公祠”(纪念民国初年遇难的扬州一代枭雄徐宝山),“二公祠(不知具体哪“二公”),“史公祠”(史可法祠)和“光明如意庵”(未能查到该尼姑庵的资料)(图06-3)。继续向东,即图06-0照片中桥头北的“高墙”为天宁禅寺的围墙。

继续向东可见“御马头”上方高台上的“万福来朝”牌楼(图06-4。参看图01-0),牌楼的北面为“敕赐天宁禅寺”的山门,由于山门前多商铺,空间狭窄,牌楼容易被建筑遮挡。摄影者已经拍摄到带完整牌楼的天宁禅寺山门,图06-0避开牌楼,尽可能向东取景完全说得通。另外,图右湾口有一只大航船东驶,逆光的船影也佐证了图中景物所在的位置。

我儿时曾随家父登门拜访父辈的扬州朋友时,耳闻目睹的人和事留下很深印象。

其中有位家中老人是“昆曲票友”,从他口中得知扬州私家花园中有一种自娱自乐,伶票同玩的“临池戏台”,台后与另一“大厅”相通,需要时可作“堂会戏班后台”。台前环池设多处厅轩亭台即为“看台”,其地面均为大石条铺就,石条间留有空隙,可见石板下水池。同一水面为坐在临池不同堂轩“票友”的交流提供“扩音传导”作用。据说此种“声是八音会,证为六合和”的造园思路源自无锡“寄畅园”,后乾隆帝引入到清漪园的“惠山园”(即今天的“谐趣园”)。可惜扬州的这处园林精妙一直仅停留在儿时的梦幻中。

虽然近些年来扬州恢复了多座私家园林,我在它们的展示和介绍中都未找到“临池戏台”的那个感觉。

后来在与“道友”交流时无意中发现了这几张老照片,似乎接近我头脑中的“虚幻模样”。

我手边无扬州园林的专业史料,只能借助网络查询,剖析照片原注,对下面的四张照片作大胆的判断:扬州棣园。

这个判断可能是错的,即使地点正确,具体到照片中的每处建筑名称还有待知者点睛。

按照原照片的编号,顺序如下:

图07原注:

Rockery in grounds of Chinese Guild, Yang Chow (扬州 中国行会庭院内假山)

图08 原注:

Rustic Bridge in grounds of Guild Yang Chow  (扬州 中国行会庭院内简桥)

图09原注:

Theatre stage in Chinese Guild, Yang Chow (扬州 中国行会内戏台)

图10原注:

Theatre stage in Chinese Guild, Yang Chow (扬州 中国行会内戏台)

这四张图的原注都标有“Yang Chow”。假设这个标注是正确的, 可以在“扬州”范围内寻找。(相册中有些地名误标,须甄别)

四张原注都标有“in”“Chinese Guild”:“in”表示“在”既可以表示“在空间上”,也可以表示“在时间上”。“Chinese Guild”中的“Guild”是指“行会”,“仝仁会”,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是“商会”,“协会”,“帮会”。

由于当时的中国尚无国家一级的“政府商会”组织结构,这里不能理解为“中国商会”或“中国商会下属的扬州分会”。

民国初年扬州的确已有自己的市一级的“商会”,或许称“扬州总商会”,在当时的“动乱的年代”,原本松散的机构,更是“名存实亡”。

“in Guild”在多重含义中,有“在XX里面”的“空间”含义,“Guild”在这里就不是抽象名词,而成了地点名称。“in Chinese Guild”选择接近中国特色含义的词就是“在中国的会馆”内。

旧时扬州有多处外阜驻扬州“会馆”,如:湖北会馆、湖南会馆、安徽会馆、岭南会馆等,到了民国初年仍然活跃在商界,能与“洋人”交往的“会馆”就不多了。其中就有“湖南会馆”。

“湖南会馆”民国初期的活动是否活跃我无资料证实,不过,太平天国战后,“湘徽商天下”,依借朝廷命官曾氏家族的势力, 扬州的湖南商人不会运作太差。

扬州的“湖南会馆”是光绪初年由湘籍众盐商在原扬州著名“官商”包松溪(生卒年月不详)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所建的“棣园”基础上增建出来。

四张照片中的景物和环境与史载“棣园”文字介绍相近,只是图09、10中戏台前水池水枯见底,池泥龟裂。

史载“棣园”戏台的楹联是“后舞前歌,此邦三至;出将入相,当代一人”;而图中戏台楹联是“古调奏湘云江上云峦闭画本,行诗怀北放行西歌吹入云端 ”(个别字辨认不准,待考)

如能查到图中戏台楹联的出处,也能确定戏台的准确位置。

图07和图08很容易看池泉抱屋,石壁流淙,曲桥凭栏,洞廊寻幽的美景。

图09和图10中可见池与外相通,假山中还有栅栏门。池底有摆放一边的“圆形鼓石”,疑为搭建“夏天遮阴凉棚”,固定立柱的“基石”。戏台后部“槅扇”可见 “入相”“出将”门。

“槅扇”后接“大厅”,戏台左为“带檐廊的用玻璃隔窗的厅堂”,外有沿高墙而置的“半边廊”与外衔接。

戏台的瓦当檐下设“洋铁雨水搭(排水管)”,这种装置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时髦玩意”,特别是在“中式建筑”内。

如果这四张照片是“湖南会馆”。让我连想到一张标“崇节堂”的“孝贞节烈总坊”。(图11)。民国初年扬州的“崇节堂”离“湖南会馆”很近,在社会功能上,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图11原注:Entrance to outer court of an official’s residence.Yang Chow (扬州 一座官员寓所外院的入口)

图11 照片的背景墙用砖为“灰黑”相间,说明是“一水新青砖”,体现房主财大气粗, 相比石坊两侧的旧砖墙体显得气派和实力。

图中为两柱三楼石牌坊,枋额书“孝贞节烈总坊”,枋题上方标“崇节堂”。枋额有立坊时间,可惜不辨,从模糊的字迹轮廓疑为“光绪二年”(待验)。中枋下有两块汉白玉“坊文”,字太小无法辨认; 中楼檐下有“圣旨”竖匾。由此可以看出竖此“总坊”很有来头。

看到这座“坊名” 我首先想到清中晚期历经三朝的扬州名人—阮元(1764年 - 1849年 ),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江苏扬州仪征人。阮元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先后在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供职,并出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身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所至之处,以提倡学术、振兴文教为自任,勤于军政,治绩斐然。晚年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阮元去世,年八十六。获赐谥号“文达”。

阮元曾为扬州节孝祠前总坊撰联:

稽扬州千百人,合成节孝崇坊,质圣贤以彰风化

逢大清亿万载,恩许春秋典祀,感天地而动鬼神

阮元撰联的石牌坊不是图11照片中石坊:两立柱上的楹联字数不一样,坊额题字年号不对。

“节孝总坊”一般是家族内为族内在“孝”“贞”“节“烈”方面,表现“出色”的女眷先人,集体“树碑立传”的一种形式;或曾有的贞节坊被战争所毁,后人无力一一重塑,勒石建总坊。旧时扬州城内多“富人”,特别是清晚期有钱人为家族“立祠续谱”建“节孝坊”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时髦。

图11中的总坊因中间的“崇节堂”三个字道出了扬州人“慈善行德”的传统。

扬州官宦士绅秉承孔孟修行浴德之道,提倡仁义,忠信,孝悌,廉耻。各种商会仝仁都成帮结会,发仁爱之心,行慈善之举。这些“帮会”除了在天灾战乱时救助百姓难民,在和平时期还会对孤儿寡母,老弱病残,或立志守身的年轻“嫠”提供生活场所,发放救济金和粮食。

这些行会根据各自从事的职业和领域确认慈善行为的方向,如:教育,医疗,粮食,各有侧重,主要分两类: 普济和清节。“普济”具有应付突发事件全方位救助的能力,多有官府参与。“清节”主要与“女”有关,为保护女子在遵守“孝”“贞”“节“烈”女德的操行方面提供支持。这些组织都以“XX堂”对外,前两字表示“本会”的救济对象和内容,如“敬节堂”、“立贞堂”、保节堂,贞节堂,这些机构大多数建立于太平天国战后,主要收养抚恤年轻孀妇、贫苦无依、年在三十以内;或未嫁立志为夫家守贞的人,同时还有“旌表被收养者操行”的义务。

崇节堂就是扬州以收养夫亡家贫的节妇为目的慈善机构,图11照片中的石牌坊就是这个民间慈善组织为他们收养或抚恤对象善终、上报朝廷恩准后,旌表她们的妇道德行而立。

崇节堂的地址一直位于“牛乳坊巷”的东边,与“耶稣堂”相隔。

至于图11的石牌坊在什么位置?

有以下可能:

在“崇节堂”主堂所在地。

在“崇节堂”下属相关组织机构附近。

在“崇节堂”主要捐助商会的所在地。

据说在大流芳巷曾有“石牌坊”,那个附近曾有“残废局”,“孝贞庵”,离“棣园”很近,图11的“崇节堂孝贞节烈总坊”会不会位于通向“湖南会馆”某位“官商”宅院的入口。

上面提到扬州名人-阮元就住在扬州东关内小草场附近。

图12原注: Public well in city of Yang Chow (扬州城内公用井)

扬州为水乡,百姓日常用水多为临河取水,有条件的在自家院内置私井,“公用井”极少。寺庙庙井虽然可以共用但属于庙产,不属于“公用井”。

在1921年的扬州注有公用井的地图上,只在“小草巷”北口有一处“公用水井”。(图12-1。 小红圈内是“公用井”的标志)

图12“公用井”背景中建筑墙体,不是常见的“空斗墙”,而是“顺丁墙”,砖多带白灰,屋檐筒瓦封口依然“石灰白”;地面铺地石块毛糙。由此可以推断此处刚刚进行大修,和旧房翻盖,使用了大量的拆旧屋的老砖,“石灰墙面”还没出现“苔藓黑斑”,铺路石还见“棱角”,尚无踩踏轮压的痕迹…… 由此可以说明这是一段新辟“曲巷”。

仔细看井台的台基石,铺设比较随意,而且没有“井圈”,作为公用井这样是很危险的。

唯一的解释:这口井原本是一户大宅院内私井,后来分家,有的子孙家道中落,后代变卖家产,房产易主所致。

图11照片还提供了一个依据,即:图左水井背后的“福德祠”

旧时殷实富贵家庭的宅院内都设有“福德祠”。

“福德祠”内供奉的是保护主人这片宅院的“土地神”

据传说这位“土地爷”是“广陵人蒋子文”,即今天的扬州。在扬州的老宅院内很容易看到“福德祠”。

有的福德祠代替“家族祠堂”供奉祖宗的牌位,这种情况不多,有条件的是专设“祠堂”。

绝大多数的“福德祠”是用青砖雕刻成“仿木结构的神龛”砌在一堵墙面上,比如今天扬州钞关西后街仍保存着一座清代褔德祠砖雕壁龛。

福德祠供龛制作的是否精美考究全凭家主的财力,把“福德祠”建成独立“祀祠”立于“公共场所”实不常见。唯一的解释:原本安置在后花园内的家族“福德祠”,后来花园易主,这座福德祠和私井就进入了公众区域。

福德祠门边有砖雕对联,隐约可辩“一方XX”,通过门额和这门边“砖雕字”可能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确认的线索。

据说东关内小草巷一带曾是扬州首富张氏的宅院,后代分家后多有变化;阮元的故居也在那一带,后代的境遇也每况愈下;祖宅在后代手上流逝很自然,原本私家井成了公用井是可能。我相信这处“公用井”很快会补上“井圈”。

扬州多公祠。

扬州城历来有多元崇拜的传统,除儒佛道“大统”之教外,为很多曾为扬州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树碑建祠”。凡是信众多香火旺的祠堂中、供奉的对象有一个从“人”到“神”的质的“高举”:人-贤人-公-王-仙-圣-神。比如“大王”。

“大王”是谁?

民国初年仅扬州城内外称作“大王庙”的地方不少于四处;扬州地区还多供奉“都天王”的庙,民间也有称“大王庙”的。连一个扬州城供奉在“大王庙”里的“圣贤”也是各有重点,更别说由苏北大运河南北辐射出去到各地落根“大王庙”里供奉的形形色色大王。

旧时大运河两样沿途都有规模大小不等庙观祠堂,供奉的对象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都是漕运文化下衍生出来为确保航运安全,严密组织管理监控协调的“据点”:这些祠庙一般紧靠码头,货栈,客栈,市场,会馆。河道分段,各有官商合一的段帮。各帮管各段,各帮有自己的码头,“拜了码头”,就是获得通行的许可;烧了“许愿”的“高香”,得到的“画符偈语”就是“通行证”。

船闸(图13。原注“船闸”。疑为“邵伯闸”)堰口(图14。原注“三十英里大明石堰”。地点不详)可能就是查验来往船只的关卡。

船闸关卡的监管只要看到船队头船上挂出旗子,就知道这队船人的重要性,肆意敲诈怠慢,轻则丢饭碗,重则丢脑袋。

所以在江苏瞻仰一些均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庙堂祀祠时,不要轻易用一点书本知识去指指点点。多倾听地方知者的介绍。

因此在江淮一带提到“大王庙”时,习惯在前面加上可供鉴别的“地点名”,如:

宿迁东关大王庙,扬州邗沟大王庙,高邮大王庙, 邵伯大王庙。

图15原标注:Shrine in Temple of Ta Wang, Rive God ,Yang Chow (扬州,河神大王庙内供龛)。

这张照片的上方注有“China Old and New”(新旧中国),该张照片或许被选中收录在一本“专题”相册中。

扬州的“大王”具有特殊意义:纪念始开大运河-邗沟的春秋时期的吴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众的需要,扬州大王庙内增添了其它“神圣”和曾为大运河作出贡献的“先贤”。

图15中的塑像以标有“光绪三年季秋月” 的帷幔分为前后两组:

后组可见中间并排坐着一对。图中“左坐者”尽管看不见,看露出“腹部护饰”和左侧护将的“飘带”,可以确认被帷幔遮盖的“坐者”。“并列坐两王”符合“邗沟大王庙”塑像的描述。

前组“五尊”:中为“主统”,两侧为“两对”不同职能的“护卫”。他们是谁?是不是原“邗沟大王庙”内的设置,还请当地知者鉴定。

图16原标注:Temple to Ta Wang ( Great King ) Worshipped by boatmen – near Nanchow

“Nanchow” 附近船工祭奉的大王庙。

疑这里的“N”可能是“y”之误 (参看图16原标注的蓝框)。估计是“草写飞划”的结果。

图15编号“22967”,图16是“22951”,已知一张“22947”(棣园。参看图07) 明标“Yang Chow”,由此可以推测图16 可能是扬州。另外在扬州附近也没有一处叫“Nanchow”的地名。

图16照片有点“逆光”,说明图中的大门“朝西”或“朝北”。民国初年的“邗沟大王庙”位于“古运河”(里运河)的左岸(今天的“重建”搬到了右岸)(图17)

这里用了“near”,表示这处“大王庙”可能在“城外”,就在“附近”,肯定离“城”不远。如果按照“邗沟大王庙”原位置,其大门朝北,大致朝着“扬州新城”,“扬关”北边的“挹江门”(城楼)。“挹江门” 前的“护城河”是“里运河”的一段,河面宽,无护城河桥,过河需靠摆渡。

因此从地理位置和光影分析图16照片原注中的“大王庙”可能是“邗沟大王庙”。

由于“邗沟大王庙”供奉神灵的特殊性,被摄影者注意摄入镜头完全有可能。

图16中可见沿岸有两组建筑。

从建筑所在位置符合当时扬州附近里运河“东岸坝”(左岸)的坝体结构和地理环境特点。

前面建筑有从水边到堤基台的边的石阶道,继续向上,通过有“S”形扶手的台阶进入一座“庙祠”,即“堤顶”的位置。

这种蛇形台阶和扶手除具有专门寓意的建筑很是少见。

门额镶“名匾”,疑为“X山寺”。(这里存疑。也许知道准确的寺名就能确认图16是扬州的什么地方)。

门槛前有对抱鼓石。门外有一对“带斗旗杆”,门内还有一根更大旗杆。“寺”有“两进院”,二进院内是“八角亭”。

在江苏大运河沿岸多供奉 “金龙四大王”。在很多“水关”“闸口”,多以“八角亭”的形式供奉这位运河的保护神,护佑“八方来客”。

图16中还有一组建筑,其大门“门面”符合淮扬一带的特点:这组建筑可能是“祠庙”,也可能是“关卡”,也可能是“庙堂型货栈”,也有可能是“邗沟大王庙”。

图16中的建筑也可能在不知何处的“Nanchow”。

邗沟就是古运河,从长江通过“大运河”北上首先见到的是“文峰塔”(图18。)

图18原注:On the way - The Ground Canal (大运河-途中)。

这张照片从塔的外形和四周环境,很像民国初年尚未修复前的“扬州南门外古运河畔的文峰塔”。按理,摄影者应该在原注中标明“Yang Chow”,遗憾没注。“在途中”有可能是“仪征的天宁寺塔”,我觉得老照片中仪征塔比较瘦高,塔顶轮廓不像。扬州塔有明信片,拍摄时间较晚,塔尖趋圆,图18中塔有“尖”,如去“尖”,整体轮廓更像扬州文峰塔。还需确认。

在今天扬州历史建筑遗存中有一处位于便益门外古运河西岸的“扬州麦粉厂旧址”。这处旧址建筑建于1931年,因原位于高邮南门外古运河东岸、1906年创建的“高邮裕亨麦粉厂”(图19)遭受水灾,不管是“净土寺塔”(图20),“镇水铁牛”(图21),还是“八帆风车”(图22)都改变不了裕亨麦粉厂从高邮搬迁到扬州的命运。

或许扬州瘦西湖的“胜迹”让南来北往的商贾停艇驻足:驿楼弦箫,白塔挽云(图23),五亭品茗(图24),钓台唱晚(图25)……

二分无赖是扬州,鼓帆何不走大江(图26)。

(0)

相关推荐

  • 【浣溪沙】扬州大王庙

    [浣溪沙]扬州大王庙 祠庙衍传今古风,木雕神像坐其中,二王一殿世无同. 曾以恩威遗德泽,不因成败论英雄.今人昭德颂元功.

  • 1962年江苏南京毗卢寺旧影,肃穆朴素。...

    1962年江苏南京毗卢寺旧影,肃穆朴素. 摄影:韦尔奇

  • 百年旧影:1918年的上海滩,十里洋场背后的平民生活

    大上海1918年,图片主要来源为美国摄影师甘博,另有一部分来源于美国国会图书馆. 上海街头 1918年的虹口菜市场附近,街头的拐角处站在头裹红巾的印度巡捕,路上走着衣冠楚楚的洋人,靠街边走着的,是忙忙 ...

  • 上海老建筑:新旧影册(第四集)

    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麥根路288號,近麥特赫司脫路,該處後來先為人力車夫互助會西區會所,再易為總會所. 如今,康定東路28號,靜安區少年兒童圖書館.建築外觀保留尚好,右側塔樓上部有較大變化. 衛樂精舍 ...

  • 旧影:1991年女明星老挂历,90年代的泳装美女们

    旧影:1991年女明星老挂历,90年代的泳装美女们

  • 民国旧影:一个冬天里的北京(北平)人物故事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随着朝代的更迭,前后共拥有六十多个名字,如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等等.其中,北京和北平这两个名字最为人们所熟知. 有人认为在整个 ...

  • 云南红河:1928年个旧、蒙自和屏边的街市旧影

    个旧的锡矿 个旧锡矿坑口的童工 锡矿内劳作的矿工 畜力加工矿石,方便选矿(更多各地民国老照片,尽在右上角关注!) 蕴藏丰富的个旧的锡山 1928年的蒙自街道 当地的彝族百姓 屏边县五家寨人字桥(更多各 ...

  • 关中唐帝十八陵 石刻 旧影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 ...

  • 绝版老照片:经典戏剧昔日旧影

    昆曲<西厢记>蔡瑶铣饰崔莺莺 许凤山饰张君瑞 京剧<投军别窑>程砚秋饰王宝钏 俞振飞饰薛平贵 曲剧<背靴访帅>马琪饰寇准 周玉珍饰柴郡主 京剧<霸王别姬> ...

  • 江苏扬州.任大庆的淡墨山水画欣赏(2)

    作者:求是2013来了 任大庆,1970年生于扬州,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师从周积寅教授研习中国画论,2008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首家微型连锁式美术馆:九华·梧轩美术馆馆长.南京市青年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