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生活,而不是苟活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6期

要生活,而不是苟活

@文 / 本刊记者 朱玉芳

编辑部一位年轻同事最近有点心烦意乱。

房子的一年租约到期,中介告知续租每月涨价500元,没有商量余地,理由简单粗暴,“你不租,也有别人租”。中介傲慢的态度和不经允许就带人看房的行为让她觉得尊严尽失,她决定不再续租,开始物色新的住处。

这不是什么大事,离开家乡来到一、二线城市漂泊的年轻人,大多都有相似的经历,只是少不了要苦恼一阵。

像这样苦恼的小事还有很多——

要一直租房生活吗?

30岁了想去学习,去外面世界看看,但还有房贷压身怎么办?

向现实妥协还是追求梦想?

什么时候能实现财务自由?

还有可能遇到爱情吗?

父母年纪大了,以后养老怎么办?

如果未来有了小孩,我有能力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吗?

剥开层层问题,最核心的思考无非还是:作为一个人,我和这个世界是什么关系?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年轻人才有,但时间还没来得及告诉我们答案,于是思考和探索的渴望更加强烈。

“内卷”“鸡娃”“打工人”“996”,谈到现在不少年轻人陷入一种普遍的沮丧和生存焦虑中,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说道:“读好书、考好学、找个好工作、家里给买房子,一直是将意义外化转移,到最后没有必要转移了,就是要回到人本身。青年的问题越来越回到意义本身。意义不是虚无缥缈的人文精神,而是来自人和人的关系怎么构造,这跟经济有很大关系,回到物质资源如何分配、社会关系如何协调这些问题。”

今年两会,可以明显感受到对青年群体的关注、涉及青年的话题变多了,无论是 政府工作报告 、“十四五”规划里的表述,还是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中,涉及青年人的内容比重可说是近年来之最,青年对自身的关注以及利益的表达也让相关话题频频冲上网络热搜。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可能还解决不了个人眼下实际的问题,但它是一个信号,一种愿景,我们不必一定买房才能感到与一座城市的实在联结,不必因为租房而没有安全感,不必因为出身给自己的发展设限,不必因为性别而被区别对待……

许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日常”,在过去是不被允许的,我们所享有的种种权利是经历过漫长曲折的抗争而来的。改变,需要有人站出来,而这些先锋往往是青年。

1925年5月4日,鲁迅收到了开封《豫报副刊》编辑的来信,请他对青年说几句话,5月8日鲁迅便写了一封回信:

“倘若一定要问我青年应当向怎样的目标,那么,我只可以说出我为别人设计的话,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写这封信的前夜,北京各校学生因组织纪念国耻(1915年5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向 袁世凯 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承认“二十一条”)的集会遭到 北洋政府 压迫。

彼时这封信是回应时代大变革下青年的迷惘,如今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青年仍可从中汲取新意。

“我以为人类为向上,即发展起见,应该活动,活动而有若干失错,也不要紧。”

新时代,青年应有这样的自信和自觉,冲出来,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责编:宿宿 tamako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