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走笔』 第56期:程立正丨一张照片,一段历史

一张照片   一段历史

                  作者  程立正

这是一张极其珍贵的照片,从它的背景文字可以看出照片拍摄年代,从它的颜色可以看出它的久远,从它里面人物衣着和拍摄场地的简陋可看出人们那时的生活条件之艰苦。

那时博野县曾隶属于蠡县和安国县,当时全面普及中学教育,在我县河东片及其它片区都有过轰轰烈烈的办校历史。

那段不寻常的历史虽然只存在了四年多,但在参与了那场“运动”的老人脑海里,还存有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他们响应上级号召,积极支持办学。他们每天都那么热血沸腾,情绪激昂,师生埋头苦干苦学! 那半农半学的办学模式,以思想劳动教育为主的办学宗旨,成就了“程什伍红专学校”( 开始叫“程什伍农业专科学校”,以后又改称“程什伍农中学校”, 简称“红专”)。

这所学校在当时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学生们都是非常积极肯干、思想向上的热血青少年。他们的心是纯洁的,对党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这所学校的出现,促进了当时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各方面工作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当时很多年轻人非常向往这个地方。

程什伍红专学校的生源涉及到现蠡县南部的南庄、北捻两个乡镇(因办学初期河东片曾隶属蠡县,第二年又隶属安国),现博野河东片大程委镇和河西片的南小王乡及安平县的邻近村落。师生们参加过很多义务劳动,可以说是党指向哪里,他们就支援到哪儿。学生们边学边用,活学活用,也愿在一起劳动。那时,几十人或百八十人在一起排成一行干活,唱着歌参加着劳动,“比谁利索能干,看谁落后笨蛋”。

它学制三年,最多时有过近三百名学生,很多人是小学完小毕业或邻近毕业的学生,还有是他们自己村上推荐来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这批学生的年龄比现在的初二学生年龄略大,大多数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也有部分大些的,最大的有二十岁左右。教师有十几人,师范毕业的教师近一半多,其余是附近民办老师。建校初期校长叫杨俊坡,后来由程瀛洲老师负责。学生每天五节课,上午三节,下午两节,剩下的时间就是劳动课,标准的“半耕半读”教学模式。教材更谈不上完整,内容接近现在的初中二年级水平,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课。历史、地理、生物不多,外语基本没有。就农业知识方面,老师讲的很多、很实用。师生们思想单纯,上级指哪儿他们干到哪儿。据说那时的公社干部可凶了,学生做得稍有不好的地方(如不会收割、锄地或摆放秸秆不整齐等)就不高兴。他们还当着学生面责训老师,在全体群众会上点名批评老师,让挖思想根源。但师生们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从不计较个人面子和得失。

校址选在程什伍村,有几点考虑,一是该村较小,容易动员村民搬迁;二是该村位于招生范围的中心,学生能就近入学。程什伍村全体村民大迁移,邻村程六市村民大腾房、大搬家。程什伍村的村民在程什伍村生产劳动,到程六市村吃饭、睡觉。

为了使教学工作迅速开展,学校就地取材,用腾出的民房当教室、老师办公室、师生宿舍、实验室等。学生们大多都是走读生,也有少数住宿的学生。每天,走读生中午简单吃些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喝口清水,下午上完课参加会儿劳动就各自回家;留宿的学生可以到学校食堂吃饭,或自谋伙食。老师和校长可费心了,干什么都是白手起家。 课桌板凳中长桌、方桌、八仙桌、小饭桌等应有尽有,长板凳,短板凳,三条腿的简易凳等都用上了。学生们劳动时使用的各种劳动工具,也都是村里老乡留下或学生自己向老乡临时借的。

据说,当时的毕业生大多能被顺利安排到附近的工厂、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工作,他们对各方面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这张照片是在这场“大办学”运动开展近四年时拍摄的。当时运动有所降温,办学活动临近结束。

照片上人物简介:上左一、程瀛洲老师,学校临时负责人(已故);上左二、张国辉老师(目前情况不详);中左一、程根卯老师,在家务农,身体健康;中左二、秦振林老师,退职在家,身体健康;中左三、高梦霞,当时村党支部书记,现年96岁高龄,身体健康;前排左一、李秀兰老师(目前情况不详);前排左二、李彩玉老师,退休在家,身体健康。还有一些老师如:杨俊坡、王廷辉、李振生、程瑞芳、门丽英、赵文学、李海峰、杜铁山等因种种原因没照相。

若有认识上面这些老师的朋友,请代我向他们表达最崇高的问候和敬意!

(作者在此感谢为写此文章而努力提供帮助的秦振林老人和鄙人年越九旬的老母亲。)

程立正

程立正,男,1957年生,博野县程什伍村人,现博野中学退休教师。曾多次评为优秀教师;曾多次记功授奖;爱好摄影、葫芦烙画、遛弯和写作。

(0)

相关推荐

  • 湖南省含“商”字的地名统计(2021.5更新)——编辑/山东济宁 商春锋

    根据宗亲以前提供,并经本人查询大量资料,特汇总了云南省以"商"命名的村落/地名.这些村落部分由商姓而立,也有部分是依"经商"或谐音命名,而且有的地方已无商姓居住 ...

  • 历史上尊师重道的典故

    胡瑗是北宋的"网红"老师,范仲淹.欧阳修的儿子都投其门下.他根据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创造性地提出"文理分科":他还喜欢寓教于乐,讲解<礼记>时,就把礼 ...

  • 王坊村

    946年,长治县红专剧团在荫城镇王坊村组团成立,是长治县第一个专业剧团,同时也是晋东南地区最早成立的上党梆子剧团之一. 上党人爱看戏,有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两大剧种,再以前,叫上党宫调,但上党戏的起源至 ...

  • 岁月风干的故事(1)

    ​目睹经流年尘封的照片,联想被岁月风干的故事. 蕉华田家炳中学的前身是蕉岭华侨农场茶业中学.她因场而兴因场而盛,从华侨农场茶业中学,到华侨农场中学,再到蕉华田家炳中学,一路走来经历了52年风雨历程.当 ...

  • 管理与评价 | 项红专:学校文化“两张皮”现象及其破解对策

    摘要 当前中小学学校文化普遍存在的"两张皮"现象已成为制约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瓶颈."两张皮"现象的三重表征为:"说和做"两张皮." ...

  • 项红专 刘海洋:学校愿景管理:意涵、价值及模式构建

    ▲项红专 作者简介:项红专,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员(311121):刘海洋,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311121). 来源:<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第9期 内容提要:变革时代的 ...

  • 『尘世走笔』 第56期:陈玉洲丨我与外孙女比童年

    我与外孙女比童年 我的宝贝外孙女王艺涵,今年六周多,属于10后,与姥姥姥爷的年龄差近半个世纪.秋季她就要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看着她一天天长大,我们心里美得无法用言语表达,每每外孙女围绕在侧玩耍嬉戏时, ...

  • 『尘世走笔』第44期||陈玉洲丨江湖与港湾的诉说

      江 湖 与 港 湾 的 诉 说 朋友,你看到题目后肯定会认为是写江海湖泊的内容,其实我讲述的是社会与家的有关人生感悟. 人生如舞台――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前台是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后台是 ...

  • 『尘世走笔』第40期丨陈玉洲/寄给我遥远的童年

    岁月悠悠,往事如昨,许多童年趣事如电影般历历在目,站在历史的窗口,我真想贴上几张邮票,寄给远方的童年,与年过半百的我再次分享那少年时代辛酸而幸福的时光. 我的故乡坐落在潴龙河畔的一个小村庄,我特别怀恋 ...

  • 『尘世走笔』第41期丨误填"四个字",终生为教师

    误填"四个字",终生为教师 代新士口述   王树淼整理 我叫代新士,1971年,在家务农的我,有幸踏进了"联办中学"的大门,当上一名民办教师. 1978年,文化 ...

  • 『尘世走笔』第41期丨周奇/爷爷的烟袋锅

    爷爷的烟袋锅 作者:周奇 孤独是黑色的瘴气 需要绿色的心灵驱除 ----题记 对于爷爷最深的印象是他哄着弟弟睡觉的情形.爷爷抱着他悠过来,悠过去,弟弟不时会拉爷爷一身屎尿,换来的却是爷爷的开怀大笑.爸 ...

  • 『尘世走笔』第43期||王素娟丨新潮老爸

      新 潮 老 爸 作者/王素娟 我的老爸是一位退休教师,今年79岁,依旧思维敏捷,精神矍铄. 或许是身为教师的原因,那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让他退休不休,仍在 ...

  • 『尘世走笔』第45期:翟森丨《没人听到的哭泣》《最美的微笑》美文两篇

    没 人 听 到 的 哭 泣 作者:翟 森 小时候,我常常坐在电视机前欣赏那五颜六色的画面.长大了,电视变得虽近在咫尺,却如在天涯.而一个劲长大长胖的书包,开始与我形影不离. 我也曾反抗过,甚至大哭大闹 ...

  • 『尘世走笔』第46期:程立正丨“电磁”突然消失以后

    "电磁"突然消失以后 作者:程立正 公元二十一世纪XX年夏天的X月X日X时,小张起床,揉揉睡眼,顺手拿起手机,想看看时间,但手机关机.他想打开床头台灯,没电.他穿好衣服,走到写字台 ...

  • 『尘世走笔』第47期:陈玉洲丨难忘边关“叼羊”赛

    难忘边关"叼羊"赛                            陈玉洲      叼羊本是新疆一种传统的马上比赛,然而它却出现在了30多年前的南疆哨所. 那时战马虽然退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