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轧钢
“云轧钢”公众号专门为钢铁行业的云粉们提供各类技术知识及技术资料、现场案例分析、钢铁最新实时资讯、钢厂求职招聘咨询、并同步开通云轧钢冷轧、热轧、设备、炼钢、连铸、等技术交流群
316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摘要:冷轧平整机对成品带钢板形具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针对宝钢某平整机组出口带钢板形普遍存在的边浪 缺陷,通过有限元仿真对不同支撑辊辊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在凸度倒角辊形基础上对双机架支撑辊凸度进行试 验优化,以增强平整机板形调控能力。经上机试验验证,双机架支撑辊凸度优化后边浪浪高指标改善22.14%,边 浪急峻度指标改善41.67%,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及经济效益。平整工艺作为冷轧带钢退火后的一项重要工艺 环节,通过对带 钢 施 加0.5%~3%的小 变 形,以 达 到在消除屈服平台、改善力学性能的同时,控制成品 带钢的板形和表面形貌等目标[1]。因此,平 整 机 对 来料带钢板形缺陷的改善能力直接影响着成品带钢 的板形质量,对板形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平整机的板形控制技术,张 清 东 等[2]建立 了平整轧制过程三维弹塑性建模及仿真,带钢屈服 强度对板形控制行为与效应的影响规律,解释高强/ 超高强度带钢平整轧制板形控制困难现象。白振华 等[3-5]通过仿真计算及现场试验对宝钢1550CAL平 整机 VC油压 对 板 形 的 影 响 进 行 分 析,并 提 出 VC 辊与弯辊共同实现板形缺陷的纠正,并对平整机关 键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定,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四 辊平整机组的复杂浪形控制技术。李晓燕等[6]分析 了单机架轧辊磨损对板形的影响。尤磊等[7]对双机 架平整机的各段张力制度进行研究,提出了提高张 力稳定性的对策。刘宇峰[8]结合现场试验与理论研 究,利用基本数据采集系统和板形理论计算模型提 出了四辊平整机的浪形控制技术。针对热轧平整机 板形,吴浩鸿等[9]利用新工作辊及支撑辊辊形,使辊 间接触压力趋向均匀,板形质量得到提高。宝钢某连续退火机组平整机采用双机架六辊 HC干平整设 置,配 备 能 够 轴 向 往 复 窜 动 的 中 间 辊 及具有凸度倒角的工作辊和支撑辊,具有辊系刚度 高、板形控制能力强等特点。该平整机出口带钢存 在边浪缺陷的现象,平均浪高接近1.5mm,平均急 峻度达到0.84%,对成品带钢的板形质量产生不良 影响。探索提高冷轧平整机板形控制能力的方法, 解华华等[10]针对 四 辊 平 整 机 采 用 工 作 辊 与 支 撑 辊 辊形优化的方式进行了板形缺陷的控制,取得了良 好的效果。陈 永 昶 等[11]提出 了 用 于 板 形 与 粗 糙 度 控制的新目标 函 数,并 结 合 UCM 平整 机 特 点 建 立 了轧制力、伸长率分配模型及张力优化模型。综合考虑加工成本及上机有效性,本文以支撑辊凸度优 化为主要手段,并应用于宝钢某连续退火机组冷轧 平整机,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为准确判断冷轧平整机板形边浪缺陷情况,现场实测宝钢某冷轧平整机出口不同规格头、尾样共 199卷,板形边浪缺陷浪高、急峻度情况统计如图1~ 图4所示。
普遍 认 为 操 作 侧、传 动 侧 平 均 浪 高 不 大 于 1mm、平均 急 峻 度 不 大 于0.8%为板 形 良 好 带 钢。因此 选 取 平 均 浪 高、平 均 急 峻 度、浪 高 值 不 大 于 1mm卷数比和 急 峻 度 不 大 于0.8%卷数 比4个 指 标作为带钢边浪板形缺陷的衡量指标。由实测数据可知,平整机出口边浪缺陷平均浪 高 为 1.49 mm。其 中,操作侧平均浪高为 1.41 mm,浪 高 小 于 1 mm 的 卷 数 仅 占 总 卷 数 的 30. 65%;传动侧平均浪高为1.57mm,浪高小于1mm的卷数仅占总卷数的25.4%。
平整机 出 口 边 浪 缺 陷 平 均 急 峻 度 为 0.84%。其中,操作侧平均急峻度为 0.70%,急 峻 度 小 于 0.8%的卷 数 占 比 为 65%;传 动 侧 平 均 急 峻 度 为 0.76%,急峻度小于0.8%的卷数占比为63.49%。为评价及选择支撑辊的最优辊形,利用有限元 软 件 进 行 建 模 仿 真,建 立 三 维 辊 系-轧件 一 体 化 模 型,如图5所示。对比分析不同支撑辊辊形对平整 机承载辊缝形状、承载辊缝横向刚度、辊间接触压力 和工作辊弯辊力调控的影响效果,结合机组特点、板 形控制能力与生产加工成本,选取适当的支撑辊辊 形类别进行改进。图6所示为3种支撑辊辊形轮廓。对比3种常 用的支撑辊辊形进行平整工作时,平整机的承载辊 缝形状、承载辊缝横向刚度、辊间接触压力和工作辊 弯辊 力 调 控。3 种支撑辊辊形分别为:(1)VCL 支撑 辊辊形,无倒角;(2)凸度支撑辊+边部倒 角;(3)平辊支撑辊+边部倒角。
图7所示为中间辊窜辊量 UC-δ为50mm,工 作辊弯辊力为0时,3种支撑辊辊形下的平整机 承 载辊缝形状。从中不难看出,VCL支撑辊和标准凸 度支 撑 辊 的 承 载 辊缝形状在带钢宽度小于 1200mm时非常接近。
图8所示为轧制力为0.6t/mm、中间辊窜辊量 UC-δ为50mm、工作辊弯 辊 力 为0时,3种 支 撑 辊 辊形下的平整机承载辊缝横向刚度。由于平整机机 型为 HC轧机,因此改变支撑辊辊形对横向刚度影 响不大,只是 VCL支撑辊随带钢宽度,其增加横向 刚度相对另两种辊形有所下降。
图9所示为轧制力为0.6t/mm、中间辊窜辊量 UC-δ为50mm、工作辊弯辊力为0t时,3种支撑辊 辊形下的平整机支撑辊与中间辊辊间接触压力对 比。可以看出,VCL辊形的辊间接触压力明显更加 均匀,接触压力尖峰值更低。
图10所示为轧制力为0.6t/mm、中间辊窜辊 量 UC-δ为50mm,带钢宽度为1000时,3种支撑 辊辊形下的平整机工作辊弯辊力调控功效。对比表明,在各种宽度规格下,VCL 支撑辊的工作辊弯辊 力调控功效介于凸度辊和平辊之间。综合分析3种辊形在承载辊缝形状、承载辊缝 横向刚度、辊间接触压力和工作辊弯辊力调控功效 的对比,由于辊缝形状不利于带钢窄边浪缺陷的消 除且存在辊间接触压力尖峰,首先排除平辊形。同 时综合考虑加工难度与生产实际,确定将支撑辊在 凸度倒角辊形的基础之上进行凸度优化改进,以提 高平整机板形缺陷纠正能力,改善出口板形。选定凸度倒角辊形为支撑辊辊形类型后,双机 架辊形配合成为辊形改进的重要任务。遵照连轧机 板形平坦度良好条件,认为在轧制过程中,塑性伸长 率沿横向处处相同则板形平坦度是良好的。由此,对 于平坦来料,保证轧后带材板形平弹性良好的几何条 件为比例凸度恒定双机架辊缝凸度应保持比例相似。为保证双机架辊缝凸度比例相似,开展仿真计 算及上机试验研究确定平整机第一机架、第二机架 支撑辊凸度的最佳配置方式。优化凸度的支撑辊辊 形经上机应用后,平整机出口板形边浪缺陷得到了 明显的改善。平 均 浪 高、平 均 急 峻 度 和 浪 高1 mm 以下卷数占比均产生了较大变化。并由此最终确定 了实际生产中支撑辊凸度的优化值,具体见表1。
可见,在1号、2号机架支撑辊均采用增凸度支 撑辊辊形后,有利于平整机对来料带钢板形的调控。双侧平均浪 高 由 立 项 时 的1.49下降 至1.16mm, 降幅为22.14%,达标卷数由立项前的28.03%提升 至42.22%;双侧平均急峻度由立项时的0.84%下 降至0.49%,达标卷数也由立项前的64.23%提升 至97.78%。(1)针对宝钢某连退平整机组产品存在平均浪 高1.49mm 的边浪板形平坦度缺陷,采用改变支撑 辊辊形的方式进行板形控制改进。建立三维有限元 模型对支撑 辊 平 辊 形、凸 度 辊 形 和 VCL 辊形 进 行 对比仿真研究,从理论上给出了选用凸度倒角支撑辊辊形的原因,确定了通过优化凸度值增强平整机 板形改善能力。(2)理论分析结合试验探究,确定了双机架平整 机支撑辊凸度的最佳配置方式。优化后支撑辊辊形 上 机 后,边 浪 浪 高 下 降 22.14%,急 峻 度 下 降 41.67%,取得了良好的工业应用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规划与科技部,由云轧钢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孙珏璐 林潇 张立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或侵权,请跟我们联系。电话1358509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