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苏小蒙/《王氏家谱》背后的故事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王氏家谱》背后的故事

苏小蒙

他既不是学者,也不是作家。他只读到初中毕业,严格地说连个文化人都称不上。但是他却带领我们故乡的一帮老少爷们儿,编修出了约有六七十万字厚厚一大本的我们王氏家族的家谱。

他叫王建春,一个生在那里、长在那里,至今仍生活在那里的我们王氏家族后裔。

王建春近照

01

我的家乡洼王村,位于我们中华民族始祖炎黄二帝故居一一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境内。据传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一个名叫王致中、一个名叫王致和的兄弟俩“两广填四川”时从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迁徙至此。从此,我们王氏家族在这里安营扎寨,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繁衍生息……

我国大史学家司马迁说过:谱,乃家之史;史,乃国之谱也。谱不立则昭穆混,渊源慒。人不知祖,何异禽兽?

有史可查,“百家姓”中我们这个王姓曾是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系东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因此,从王致中、王致和兄弟俩在这儿落脚时起,就编有家谱传世,我们洼王村王氏家族辈份之分的“永世三之应,庭大国之曰,公近明履定,如玉开绍全”就是那时候制订的。后因兵乱频繁,不幸散失。一直到清朝乾隆五十九年,我们王氏家族“大”字辈那一代王俭,在重整祠堂的同时,又整编了一部家谱。

听老一辈见过这部家谱的人说,那是用白棉纸装订的16开本子,所有文字均用毛笔楷体一笔一画写成,每个字棱角分明,行距规范,并钦有多枚先祖的印鉴。封皮为蓝染土布,右上角贴有一张长形的白纸题签,上书“洼王王氏家谱”六个大字。据说天长日久,这条题签也曾损坏,后来是我们家族“近”字辈的王近槐又写了一条贴上去的。王近槐字晋山,民国时是家乡颇负盛名的书法家。

不过,让我们王氏家族后代遗憾的是,这部经历了满清、民国,又经历了新中国诞生弥足珍贵的家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中以“四旧”和许多历史文物的命运一样,遭到打砸抢抄烧而不知所终。

洼王村王氏祠堂

02

国盛编志,家兴修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各个家族兴起了编修家谱热。我们洼王村王氏家族的王建春,就是在这一热潮的影响下,产生了重新编修我们洼王村王氏家族家谱的念头的。

如果从我们的先祖王致中王致和兄弟俩当年从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下来到河南新郑县洼王村止,距今不仅已经历经500多年,还繁衍了十七代孙男嫡女。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岁月更迭,沧海桑田,天灾人祸,战火烽烟……如今除极少一部分依然固守在这片土地上外,大都远离家乡,分布在天南地北、海内海外……要想把这些浩如烟海的各个历史节点与时代血脉联系起来,形成文字,这将是一项多么繁杂的工作、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其中的艰难可想 而知。

谁知王建春把这个打算给仍在家乡洼王和周围的老少爷儿们一说,都说这是一件值得下工夫做的好事。编修家谱,上可追溯祖宗照穆之序,下可理清子孙世派之源。既可增强同根同源、同宗同族的血缘亲情,又可存百年历史真容,鉴品氏族之兴衰,发扬先人之业绩……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支持。很快成立了由王耀斌挂帅,由他王建春主笔,由王庆贺、王保卫、王根杰、王玉成具体协助,由王建伟、王福俊、王维中、王定智、王现民、王根生、王喜荣、王根周、王来现、王建军、王文楷、王庆福、王书贵、王庚午、王定友、王彦森、王遂安、王明强为成员的我们王氏家谱编修班子。

运作需要经费。虽然大多宗亲现在生活并不十分富裕,但却你一千、我五百的慷慨捐款。其中和庄的王武战一下子拿出五万元、王玉奇拿出两万零二百,岳庄的王根杰拿出两万五,前洼王的王庆贺拿出两万二……对于大多依靠种那几亩责任田和农闲外出打工的这些老少爷们儿来说,这些钱绝不是个小数字!

编修家谱的那帮老少爷们儿

03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为了编修好我们王氏家族的家谱,作为主笔的王建春,不得不面对重新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买来古代和现代汉语词典从一个字一个词学起;为了掌握历史知识,他买来《中国古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本大专教科书,以书为师。本来,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一直忙着几亩责任田和搞点儿副业维持着全家几口人的生计,自从编修家谱之后,一古脑儿地把这些活儿全部推给了妻子。好在妻子理解他、支持他,使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编修家谱的工作之中。

参与编修家谱的老少爷们儿都说,为了编修家谱,建春可谓废寝忘食,不分昼夜。每天不是来去匆匆地走访家族尚存人世的七八十岁古稀老人;就是躲在家里整理搜积到的有关资料,认真考证去伪存真;要不就是伏在书桌上,蚂蚁搬家似地在纸上撰稿……

建春说:其实我个人的能力还是极有限的。在编修家谱的整个过程中,全靠我们这帮老少爷们儿共同努力。比如已年过六旬的王玉成,他对家乡的历史人脉比较熟悉,经过回忆、了解,亲手一笔一画地画出了我们王氏家族近千家的宗亲脉络图;还有王根杰,这些年长年在外做生意,可谓见多识广,为如何编好家谱经常出一些有价值的好主意……过去,我们这帮老少爷们儿晚上没事,不是喝酒就是打牌,如今聚集一起,编修家谱成了大家最关心的热门话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权更迭,物是人非,命运迥异,随着不少人离开故土另谋出路和老一辈人大多去世,许多往事已鲜为人知。特别是过去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家族有些历史,一般是比较忌讳的。但是,王建春和编修家谱的成员本着历史唯物主义和事实求是的精神,经过辛勤努力,不仅挖掘出了我们“公”字辈先祖王公珍,曾任民国时期新郑县商会会长,可谓一方绅士;而且与东北大帅张作霖为结拜换帖兄弟,两人关系极为密切。1936年西安双12事变前夕,张作霖之子、时任国民政府次帅的张学良将军路过河南,曾到位于郭店镇的王氏祖坟上祭拜,并立有碑文记载,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我们洼王的王氏家族目前共有族人5000余人,除大部分居住在本镇及全国各地外,定居港台地区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近420人之多。其中“近”字辈的王近生曾任美国纽约唐人街商会副会长,之妻沈美轩系美国著名的神学博士,长期担任第十八大街大教堂执事,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拜访合影。其长女王亚美是美利坚合众国国会议员,在美籍华人中具有较大影响,是美籍华人领袖之一。我们“明”字辈的王明法曾任台北远东航空公司总裁,目前为美籍洛杉矶华人联谊会会长……这些人早已远走他乡,现在远隔万里,如果沒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这些史料无疑是很难得到的。

为了对历史负责,据说为了弄清这些事实,王建春和王建军、王明强等几个人不辞辛苦地先后到新郑市、郑州市档案馆、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利用网络向远居海外的宗亲多次核实,确保了内容的准确无误。

编印成书的王氏家谱

04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

经过三四年的辛勤努力,王建春和我们王氏家族热心这项事宜的那帮老少爷们儿,终于把我们家族的家谱编修完成,并付印成书。这部家谱,真实地记载了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洼王村我们王氏家族将近500年的扎根、创业、繁衍、生存和发展史,以及这一家族如今散落、分布、定居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位置。不仅解决了大家“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这一无不困在心中的疑惑,同时让大家从中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并不起眼的洼王村人,无疑同为炎黄子孙而自豪和骄傲!

前不久,知名学者、郑州市政协《郑州文史资料》责任编辑常松木先生和郑州市社科联的丁建伟先生来我家坐客,无意中浏览了王建春赠送给我的这部《王氏家谱》,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取材丰富,条理清晰,尤其是从历史的脉络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在“古为今用”上,极具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

我认为这一看法并不为过。

如今的新郑市洼王村

05

说起来,在我们这个王氏家族中,我是现在幸存于世的辈份中较高的一个。特别是他们知道我曾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因此王建春在他们编修家谱时,曾多次来到郑州找我联系,希望得到我的支持和帮助。一则我年逾70,有点儿力不从心;二则我从小就随父母远走他乡,除了听父母偶尔说上三言两语家乡的陈年旧事,可以说一无所知。所以除了口头上表示对他们支持外,实际行动上也没出过什么力。如今看到王建春和家乡的那帮老少爷们儿编修家谱大功告成,而且得到所有宗亲的欢迎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虽觉为没出力而深感惭愧,但也感到由衷的欣慰和高兴。想想我们王氏家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40多个秀才、十七八个贡生、七个举人和著名教育家王士铨、工商领袖王公珍,以及抗日将士王近东、王近生、王近愚、王明法,革命领导干部王近业、王龙恩、王明远、王明顺,还有当代企业家王武战、王庆贺、王玉奇等,无不证明我们这个家族人才辈出。从这个角度上讲,王建春和编修家谱的这帮老少爷儿们,何尝不是人才呢?

我的故乡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洼王村,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作者简介

苏小蒙,本名王明信。男。1946年3月生。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人。1964年3月参加工作,曾在郑州国棉三厂当工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工人作家的身份活跃于文坛,陆续发表一百多万字的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作品,有诗集《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红色记忆》、散文随笔集《走在文坛的边缘》和长篇回忆录《我当工人的日子》问世。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郑州市职工影视评论小组组长、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协会秘书长、河南青年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后来先后供职于《郑州工人报》《经营消费报》《河南新闻出版报》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职工文学创作的组织工作,郑州市职工文学创作队伍领军人物之一。

现已退休。任河南省阅读学会经典推广中心主任。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河南文学杂志纸质媒体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和微信公众平台刊发过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